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265811022741

    看看【都挺好】裡的蘇明玉,你會比她慘嗎?有時候在父母那裡也沒有絕對的公平,但他們畢竟撫養我們長大,儘自己所能吧。

  • 2 # 水墨墨清溪溪

    問題中的情況在中國當今社會已經不是特例了。很多新聞也報道過類似的情況。有的能順利調解,有的不能順利解決。甚至兄弟姊妹對薄公堂,有的父母在世就互不往來,恩斷義絕了。這些報道看後會使人很惋惜,也很揪心和痛心。各家都有各家難唸的經,難唱的曲。

    多子女的家庭難免會出現老人偏心的狀況。自古就有“皇帝愛長子,百姓愛么兒”現象發生。會導致老人再分財產的時候偏心,本文就是父母偏心小女兒導致其他的兒女心寒,等老人喪失勞動能力了,就來要求其他兒女來共同分擔老人的養老,看病的錢。很多兒女心裡不平衡。認為老人的錢或是房產給了哪個兒女,就得有哪個兒女來負擔。自己就不應該再盡贍養的義務了。我個人認為這樣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對的。父母養我們小,我們就得養他們老,這是自古的說法,延續至今,亙古不變。不管老人偏心於哪個兒女。他們生養你的恩情,你都不能忘。母親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就等於去了一次鬼門關。沒有他們細心的照顧,可能你早年就夭折了。一個孩子長大成人,需要父母多少的愛,可你回報父母能幾年呢?父母有分配自己財產的權利,就像做兒女的也有分配自己財產的權利一樣,都不要互補干涉。我們只要做好兒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就好了。不要過於在乎父母的不公平,父母本身不欠你什麼。父母給你生命就足以讓你感恩一輩子了。家有高堂老母,何必遠山去拜佛。父母在,我們尚知出處,父母不在,人生只剩歸途。孝順父母,就是一種修行。《二十四孝》中就有這麼一個故事,講的是三國魏晉時,孝聖王祥,他的親生母親早年去世,父親娶了繼母,從此王祥噩夢纏身,被繼母打罵是常事兒。但王祥卻沒有因此而以德報怨,反而更加孝順父親和繼母。有一天繼母生病了,大冬天想吃鯉魚,王祥脫光了衣服,臥躺在河冰面上,此舉感動天地,兩條鯉魚破冰而出,躍上冰面,小王同學因得到兩條魚給繼母吃了。他開心的不得了。王翔對她繼母都是這樣的態度,何況我們對我們的親生母親呢?

    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華民族的美德。記得《弟子規》中的第一句就是首孝悌,次謹信。他的意思是首先對父母孝順,對兄弟友愛,然後要做事謹慎,講究誠信。孝道更是一種文化,孝道文化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範,也是現代社會衡量一個人的品德標準。它也是感恩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本元素,是華人品德形成的基礎。包括敬養父母,生育後代,推恩及人,忠孝兩全,緬懷祖先等等從一個個體到整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多元文化體系。中國社會及法律都要求子女對父母要應盡贍養義務。包括尊敬,關愛,贍養老人,為父母長輩養老送終等等。生養之恩比天大。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羔羊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舉動,小烏鴉有銜食喂母鴉的情誼。連小動物都對母親產生了感恩報答之情,何況我們人類呢?做子女的也一定要懂得孝順父母。不養兒不知父母恩,懷中抱兒孫,才知父母恩。不要因一時的私心,錯過了孝順父母的最佳時機。樹欲靜而風不止,兒欲養而親不待,留下終身的悔恨,追悔莫及。

  • 3 # 北地寒月

    這是一個常見的現象,很多父母會比較喜歡最小的那個孩子,對小的孩子照顧有加,大一點的孩子羨慕,但這不是父母不愛大的孩子,父母對所有孩子的感情都是一樣的。

    小時候,父母撫養孩子沒有什麼差別,但在你眼裡,母親之所以關心最小的,是因為在你那麼大的時候,父母也那樣愛過你,如果你感覺到父母對小的更愛,那是因為他們怕你欺負最小的孩子。

    父母去世後,對小的會格外照顧,將自己的積蓄都留給小的,這雖然讓人難以接受,但這也不是沒有辦法接受,因為小的孩子,她們缺少父母陪伴的日子會比你更長。父母能看你成長到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但看著小的的時間總是比你短。父母到一定年齡幹不動了,沒有辦法在照顧你們,假如父母五十五歲就不能照顧你們了,你三十五歲,你們家最小的是三十歲,那麼父母可以支援照顧你三十五年,而只能照顧最小的三十年,五年時間,父母用積蓄去補償最小的,這有錯嗎?五年時間,父母多照顧你五年時間,讓你贍養父母有錯嗎?

    所以,不管如何,就算不給你一分錢,贍養父母依舊是你的責任。但並不是說大的有責任贍養父母,小的就沒有,小的拿了最後的積蓄,同樣有責任贍養父母,所以,一個和睦的家庭,應該是父母大家共同贍養,不是某一個人的責任,父母的財產給小的多一點也是情有可原的,沒必要為了錢計較那麼多,最重要的還是父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輸液時如果有空氣透過輸液管進入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