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洪一下

    目前科學大概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自然科學,以研究自然規律和自然現象為主。另一類是社會科學,是研究社會現象和結構運作的,而經濟學就屬於社會科學一類。它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規律的一門學科。

    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有很大不同,自然科學的研究是以基本粒子為基本單位的,所以在自然科學中,我們所能掌握的基本粒子越小,那麼對自然現象的瞭解便越精確。

    但社會科學卻是以人的個體為基本單位的,而每個人的想法都會有很大的不同,這也便註定了社會科學不可能像自然科學那樣來得精確與穩定。如果說自然科學的研究物件像固體,那麼社會科學的研究物件就像液體,具有很大的流動性。

    這也正是我們不能簡單的把自然規律應用於社會當中的基本原因,因為人非草木, 情感豐富,具有靈活多變性。當然也不排除一些特殊部門為了便於管理而強行的把人的一些感情進行壓制,讓人嚴格遵守只適用於自然界的一些規則。。。

  • 2 # 太極數

    經濟學是名副其實的科學範疇。因為科學不能解決人類社會生產生活中的大多數問題,經濟學在解決人類社會發展治理的實際問題事大部分是失靈的只有一少部分是實用的,這個現象正好符合科學的特點,所以應該是科學。

  • 3 # 賴仲達

    對經濟學思索了一陣。我發現存在這幾種可能:

    1、在市場中,如果處於完全自由競爭市場,拋棄了一切壟斷、不正當競爭時,企業這時必須對購買者提供讓渡價值,才能產生差異化,才能生存下來。

    這個讓渡價值完全可以抵消剩餘價值,也就是在這時,企業依舊賺取利潤,但卻完全沒有對購買者進行剝削。

    (讓渡價值是指企業對購買者提供的全部價值減去購買者付出的全部價值,由於是價值而非價格,所以售價—成本完全可以做到小於等於讓渡價值,即售價—成本≤產品價值折算價—顧客付出價值折算價(通常為售價))

    2、企業對於員工的剩餘價值剝削,存在一個細小的差異,那就是企業生產資料對於員工的內部消耗比例。也就是說,企業投資一筆為a的資金,a主要用於生產資料的購買。該生產資料組成一個平臺,該平臺是免費提供給員工使用的,其目的是為了獲取收入。可是這個收入其中或有X%為員工工資。換句話說,員工也是為了收入能分到X%才進行勞務投資的,而這部分勞務投資,除了員工本身提供的勞務之外,還有一部分對於生產資料的消耗使用費是員工免費得到的。

    簡單來說,如果老闆不剝削你,你自己單幹,你不僅要付出勞務,你還要自己付出生產平臺,老闆提供平臺的租賃費也是存在的。

    所以,企業全部生產資料的消耗(購買價—淨殘值/可使用年限*使用年限)*X%,應該是一個新的員工個人所得,我們暫時叫它消耗所得。

    企業剩餘價值對於員工的剝削=工人創造價值—工人工資—消耗所得。

    個人認為,全員持股可類似按勞分配。

    3、經濟學上,社會當中的惡性傷害,可以解釋為社會對人的過度需求的分配不均。而這種過度需求,我們通常稱之為慾望,所謂萬惡出於欲。心理學上看,人的慾望多是由社會中的某種傷害或者破壞造成的,可能是對個人,也可能是對一個集體的傷害破壞。這種傷害會使得人想要迫切的滿足自己缺失的利益,便產生慾望。由破壞產生慾望,由慾望再產生破壞。

    那麼,我們假設一個慾望暫時為0的理想社會,也就是所謂的烏托邦。我們會發現,社會破壞在這種情況下,只能由非人為的行為,產生,即自然類災害。

    然而,人類對於自然災害的應對,自古就有了。通常情況下,人類都能認識到自然災害降臨時,受災人的強烈恢復慾望,因此國家通常會進行利益方面的緊急調控,類似於國家受傷後的自愈。

    因此,在這時,調控過來的利益的分配不均,才是自然災害產生破壞性慾望的真正罪魁禍首,這也就使得0慾望的社會,產生了第一個慾望,進而可能產生其他類社會破壞。

    那麼,這個利益分配不均,又是什麼造成的呢?

    我們設想一下,如何才能使得一筆資源或者錢,可以妥善的分配到災民手中?

    當然必須得利用詳細的數學計算,合理安排人員管理,合理安排本地救災基礎建設,經濟重建等等……

    這一切,我們稱之為,科學。

    在這裡,我們並不是指較為虛無縹緲的理論物理那些,而是指應用科學。

    我個人認為,各類應用科學(如醫學、心理學、經濟學、數學、財經學、應用生物、物理等)的研究、普及缺乏,才是各種社會問題的始作俑者。

    社會是一個巨大而又精密的機器,這臺機器倘若每個零件都懂得如何按照科學規律進行運轉,那麼肯定不會出現問題。反之,肯定會產生破壞,進而再次破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雄聯盟世界賽在即,職業選手年薪竟達200萬,你怎麼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