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兒童觀察員佳霖
-
2 # Nicer個人成長
不知道你家孩子多大了,不過能和你吵的話應該也不是很小吧,我家小孩今年4歲多一點,也會有題主說的這種狀況,我本著不想吼孩子的教育心態去和他溝通的時候,他總是表現的毫不在乎,一點都不正經嚴肅,總是一種你說你的我玩我的感覺,而當我大聲提醒或吼了他時他就會用大吼大叫,發脾氣,打人,扔東西等方式來回應,有時候自己會納悶這孩子怎麼軟硬不吃,油鹽不進呢。
後來在一本教育類書籍中看到,有的父母對孩子會過度寵愛,有的父母會對孩子過度嚴苛,寵愛和嚴苛對孩子來說都有一定的需要和益處,但是當某一種方式變得過度偏激時良藥就會變成致命毒藥,包括我們和孩子的溝通方式。如果總是一副慈眉善目的樣子去和孩子說任何事情,尤其是關於一些不能違背的規則時,孩子可能會因為從父母這裡感受不到威嚴、嚴肅認真而堅定的態度,就會很容易不把父母的話當一回事,反之孩子又會覺得父母太過專橫霸權,不顧忌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孩子為了找回自己的權利感,證明父母不能掌控自己而和父母對著幹。
從書中我學到的新方式一是:先贏得孩子,透過對孩子感受的同情和理解,並用尊重孩子的態度去贏得孩子願意和我們進行正常有效溝通的機會;其次是認真耐心地去傾聽孩子,發現孩子行為目的背後真實的需求和想法,這個時候你可能會發現需要修改自己原本要對孩子說的那些話;然後是給孩子提供能有選擇性的要求,滿足孩子有自我自主權的心理需求,到此的話孩子一般就很願意聽我們的話併合作了,遇到頑固的孩子再多一步和孩子一起進行頭腦風暴,想出更多的解決方法再做篩選,直到雙方都覺得合理能接受。
還有一種方式是不用我們囉嗦多說,讓孩子自己去體驗他就會知道採取正確的對待方式了,比如昨天我帶孩子出去玩時,小傢伙非要去走獨木橋式的一段小路,我老媽一個勁兒地在旁邊跟他說這樣會很危險,會摔倒,但是他根本聽不進去也滿不在乎,我就拉著我媽說你別管他一會兒摔著了他自己就知道不會走了,果然在摔了一跤後自己乖乖地走上了安全道路,像這種自然後果或邏輯後果式的體驗就是對孩子有效又無言的教育,當然前提是確保這些體驗不會真的對孩子造成不可控制的傷害,畢竟安全第一。
回覆列表
補充我的回答,我們透過蒙特梭利提出的“精神胚胎”的理論來解釋這個問題。蒙特梭利孫:我們成人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把自己扮演成上帝,尤其當兒童做了什麼不對的事情時,成人會急切的想給他改正,急切的想告訴他這不對,應該怎麼樣。實際上兒童是依據內在的精神胚胎指引下獨自發展的。這種指引的過程是自然的和具有創造性的。儘管我們幫助他生存,但他精神的發展是依靠他自己的,我們只是幫助他形成概念,聯結概念,區別概念,發展思維。兒童必須有自己的感覺。
所以請您平靜下來認真的面對自己,是否在孩子幼兒時期就有很多的替代。孩子必須有對這件事物的感覺,才能生成印象,然後透過記憶最後內化成為她自己的經驗。比如您覺得上學穿裙子不適合,那個是你的經驗,而不是她的。在兒童時期不要擔心孩子犯錯,只要遵循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破壞環境這三點規則。您都可以讓她大膽的去嘗試和感覺,包括學習的過程也是這樣,我們現在大部分的教育都不允許有感覺,直接跳到記憶,那個痛苦是我們做父母都體驗過的。所以建議您從現在開始收起您的焦慮,接納孩子的選擇和情緒。也建議您藉助“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給孩子配配對,看看現在您的孩子心理需求在哪個階段,您在及時給予的同時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
同時我在您的描述中感覺到您有很多的情緒,您平時帶孩子的時候是不是有很多的委屈和不平,是否也把很多的情緒自己吞了下去。每當這個時候,情緒來了其實是在提醒您要給自己一點喘息的時間,愛不需要向外索取,可以自我滋養,要清晰這是我的情緒,它告訴我,我需要自己呆一會,做一點自己喜歡的事情,聽聽音樂,拜託孩子爸爸帶一天孩子,給自己放個假,去看個電影,逛逛街,到戶外散散步,找一個安全的地方比如海邊,空曠主人地方大聲的把委屈和憤怒都喊出來,想哭就肆意飆淚,反正自己做一些讓自己高興的事就可以。當疲勞和情緒出去以後愛自然回來。
不要做被情緒控制的人,亦不要透支對自己的愛。當我們內心無愛的時候,是給不出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