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豔子理財日記
-
2 # 金融時空
1、只說自己收益高,不說自己是封閉型等,流動性差
2、投資的產品是股票類高風險,透過包裝,混淆視聽
3、自身是小平臺,違約成本很低,且沒有低押
4、銀行出售的並不是自己的理財產品,而是承銷
5、不解釋實際收益率,用預期代替
6、對客戶不利的合同,如隨時終止或延期
等等,很多
-
3 # 野兔永
首先,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並不等於實際收益。原因是實際收益率是根據到期的實際 情況支付給你的收益,一般情況會差不多,也會有高於預期的,但很少。
其次,募集期的概念。募集期是指該理財產品的募集期間,該期間是不會支付你利息的,一般3-7天。
再次,選購理財產品注意事項。選購理財產品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如果是在銀行,一定要和理財經理溝通好,確定收益,期限和產品,一定要在銀行營業廳進行辦理,防止飛單;一定要清楚是銀行自身的還是代銷的,還有就是理財和保險一定不要弄混。
以下是我理財產品的一些小建議:
按風險從低到高可以選擇銀行協議存款,根據金額大小,利率在3.8—4.3%之間,各家銀行會有差異;短期理財,30天左右的貨幣化基金在3.1-4.0之間,一般小的城商行年化較高;半年—1年的理財產品年化收益在4.0-5.0%,但如果有募集期,一般達不到;再有就是當地政府平臺發的公司債,一般是兩年期,年化在8.5-9.0%左右,現在政平臺都缺錢,一最好評估一下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錢不會少你的,關鍵看到期會不會延期支付(要注意的一點是,賬戶都是銀行監管,但並不是銀行存款,兩者不要混淆);風險再大點的及時基金等。
鄭重提醒,不要相信給你2分的理財公司,因為你看中的是利息,人家看中的可是你的本金呀。
-
4 # 懂保學堂
Part.1 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不等於實際收益率
資管新規要求,銀行理財產品不能以“預期收益率”五個字來誤導投資者,統一改成歷史“最差業績”和“最好業績”,明確告訴大家理財產品的收益會在這個區間之中。
《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第二十六條:
商業銀行發行理財產品,不得宣傳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在理財產品宣傳銷售文字中只能登載該理財產品或者本行同類理財產品的過往平均業績和最好、最差業績,並以醒目文字提醒投資者“理財產品過往業績不代表其未來表現,不等於理財產品實際收益,投資須謹慎”。
而歷史業績不代表未來,有可能更好,但沒準事與願違,結果是更差。
目前不少銀行依然未把產品說明改過來,照樣寫著“預期收益率”,大家要明白預期最高的收益一般都是達不到的就可以了。
Part.2注意理財產品募集期黑洞
一般理財產品在計息前都會有一個募集期,短則 7 天,多則一個月,這期間我們投資的資金是沒有利息或者只有活期利息的,也就是說產品佔用了我們本金的時間成本。
Part.3線下要小心飛單和“理財保險”
所謂的銀行“飛單”,簡單來說就是指銀行工作人員利用投資者對銀行的信任,私自向顧客出售非銀行自營或代理的理財產品,從中獲得高額的佣金提成。
這類產品是業務員私下銷售的,如果出了事銀行也只會歸責到業務員身上,並不能給予客戶保障。
從我們投資者的角度出發,為了避免買到“飛單”產品,我們線上下買銀行理財的時候,要注意在銀行設立的銷售專區裡進行交易,還要求銀行錄音錄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雙錄),這兩點都是有規定的,如果業務員不同意,那就有貓膩了。
此外,除了飛單問題,銀行還喜歡給客戶推薦理財保險,多為萬能險,屬於銀行代理的理財產品。
而從銷售的方式來看,銀行會以高息儲蓄的口頭名義來吸引客戶購買。
其實萬能險的收益只有 5% 左右,不高,而流動性卻很差,很多客戶到後來想取錢的時候才發現被卡住,要麼退保損失一定的本金,要麼申請保單貸款給銀行貼息,我們經常聽到什麼“存單變保單”的新聞,其實就是這麼回事,所以購買的時候一定要注意!
-
5 # 洛邑財經
理財產品選擇時會存在一些誤區,會有一部分人理解不清楚,比如提到理財產品收益率的問題,理財產品募集期黑洞等等,下面就這幾類共性問題說幾點。
1.坑一:預期收益於實際收益不一致
封閉式理財一般都是預期收益型,在銀行理財產品中有一部分是掛鉤型的產品,資產配置中有一定比例權益類投資,波動性比較大,預期收益率只是在設計產品是的預測數值,實際收益還要看掛鉤資產的業績表現,在銀行的非保本浮動收益性產品中都會有風險提示,實際收益和預期收益並不一定完全一致,只是大部分都能夠達到預期標準而已。
2.坑二:預期收益和到期收益差別很大
有些機構為了博眼球,會把理財產品的宣傳語上做一些小“手腳”,比如一款產品的期限是18個月,產品宣傳上會寫到期收益率是8%,很多人會誤以為這是預期收益率,實際上這是用18個月的收益來做的一個回報率,並不是真正的年化收益,實際上應該是8%*12/18=5.33%
3.坑三:理財產品募集期黑洞
在購買理財產品時一定要注意一點,理財產品都有一定的募集期,會有一個募集規模,在募集期內資金是不產生收益的,只按照銀行活期利息來計息,這是和貨幣基金有很大區別的,貨幣基金可以實現T+1確認份額產生收益,但是理財產品只有在募集期以後才會真正的有理財收益。一般來講銀行理財產品的募集期都在3-5天,也有長達7天甚至10天以上,以此為基礎,理財產品的實際到期收益會打一些折扣。
比如,一款91天的理財產品,假如預期收益為4%,募集期是7天,我們投資了5萬元,那麼到期後會產生的收益就是50000*0.35%*7/365+50000*4%*84/365=3.35+460.2=463.6元,年化收益率算起來應該是3.7%,募集期的越長相對的偏差就會越大一些。
以上就是理財產品中常見的一些坑,但是這些坑都是建立在你購買的是正規理財的基礎之上,如果你購買了虛假理財或者遭遇了“飛單”,那就不是坑這麼簡單了。
-
6 # 財德商學
理財產品主要看選購的品種,總體來說選擇理財產品需謹慎!
①通常情況下很多的理財產品說年收益高達20%或者更高,這些百分百都是坑!理財收益沒有那麼高的理財產品,很多普通的理財者會上當!
②理財產品通常情況下都是選擇基金、股票就好,其他的什麼衍生投資品種很複雜,風險也很大,比如黃金外匯等等!這些品種堅決不碰,只做基金或者股票的理財就好!
③基金理財中的坑:1、基金只購買指數基金、債券基金,其他基金都不建議碰。2、股票型基金風險大。3、混合基金行業內為了有好的業績,所謂混合基金其實都是股票基金。4、保本基金與貨幣基金基本上沒什麼收益,購買意義不大。5、債券基金只買長期純債基金,短期收益肯定虧損,長期來看收益非常不錯!
④股票市場購買的是上市公司,這裡面的坑就是很多投資者自己的坑,相信什麼所謂的技術分析,KDJ啥啥的,最後虧損的一塌糊塗,股市購買的是上公司,研究其公司的價值,未來這個公司的業績是否會持續的增長,這才是重點,市場對某一產品的需求不斷的擴大規模,公司的業績好股價自然而然上漲的好,那麼什麼主力資金、低吸啥的,短期操作沒一個掙錢的,長遠目光看待投資,必定收益滿滿!比如你10年花3000元購買格力空調,換成購買其格力的股權,到現在上漲多少倍了?自己算吧!
最後說理財中很多的坑,層出不窮需要的是長期的不斷學習,當有一天你自己能看一眼看懂商業時,離財務自由之路不遠了,也不會再掉進去這些坑了!
-
7 # 金融業的張智
從銀行角度講銷售理財產品賺的錢屬於中間業務收入,賣一款年化收益在市場中游的理財產品收入只是千分之2-5,注意是收入,不是利潤哦,還要考慮稅,網點運營ect一大堆其他的成本,所以理財銷售不到達一定的規模,銀行基本不!賺!錢!銷售理財是銀行獲得客戶的手段而已。
而在理財起息之前的活期存款對銀行的意義就不一樣了,銀行只需要支付活期存款利息給客戶就可以賺取淨利息收入,再加上客戶如果經常購買一個月短期理財,一年下來活期的日子很長的(具體算賬看配圖,一目瞭然)。
追求短期流動性,犧牲部分收益無可厚非。那麼劃重點的來了!!!:::
買理財的同時,簽約一個銀行的寶寶類產品(主流的股份制銀行都有)這樣在起息之前投資者獲得的是貨幣基金收益(遠高於活期存款)起息後自動轉理財,到期後又轉成了貨幣基金,週而復始,資金年華收益可以顯著提升!
-
8 # 小妹讀財
一、推薦高收益、低風險的產品我們都應該知道風險和收益是成正比的,享受高收益,就要忍受高風險。銀行的保本理財產品,年化收益很少有超過4%的,那些年收益動不動就超過10%甚至20%,還承諾保本的產品,一聽就該知道是陷阱。
二、理財經理約你私聊現在銀行查飛單查得很嚴,在銀行櫃檯、大戶理財室等區域加裝了攝像頭、錄音器,所以理財經理如果想要推銷“飛單”,多半會約VIP出去私聊。哪天你的專屬理財經理約你出去談個大專案,你可不要輕易上當了。
三、合同含糊不清如果你打算投資的產品光看合約根本看不清楚到底是什麼,那麼我建議你還是別買了,合約都沒看懂,就盲目投資,才會受騙。
四、沒有雙錄現在買理財產品,按照規定都需要雙錄:錄音、錄影,還需要對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評估。如果沒有雙錄,就要小心了,這很有可能不是銀行理財。如果大家擔心買到假的銀行理財,不妨上中國理財網查查真偽。所有的銀行理財產品,不管是在哪個渠道售賣,都會在中國理財網備案。如果在中國理財網上找不到,就一定不是銀行理財產品。在中國理財網不僅可以查真偽,還可以用風險等級、收益、時間這些因素來篩選銀行理財產品。只要是在中國理財網上能查到備案,並且我們核對了合同之後能確定是查詢的理財產品的合同,就不用怕買到假貨了。
-
9 # 夭夭財經
裡面的坑還是比較多的。尤其是中老年人缺少理財經驗和意識的要尤其注意其中的風險。
1.保險也屬於理財產品。不少老年人到銀行去想買銀行的理財產品,結果有人被忽悠買成了保險。當然有些分紅保險收益比較高,到期之後會順利還給你。但是有些如果你提前支取本金,可能還會虧本金的。
2.預期收益肯定不等於實際收益。就算他再怎麼運作的好,說未來收益預期有多高,那只是一個噱頭,還是要看到期後的實際收益,一般風險性的能比較高,債券型都比較保守低一點。
3.作為一個產品。要首先要廣告宣傳的。這個拉客戶的時期,就是募集的時候,這段時間內是不產生收益的,只按照銀行活期利息來計息。也就是募集期時間越長,你損失的利息就越多。選擇的時候就要看清楚,時間越短越好了。
我是夭夭,專注金融,等你關注哦。
-
10 # 韓行長
一是一定要分清是銀行自營的還是代銷的產品?很多時候銀行銷售會模糊這個概念。作為消費者,我們可以自己上網查詢一下。建議購買銀行自營的產品。因為對於代銷產品,銀行是不負責管理的。
二是不要相信銷售人員的保本保息承諾。根據監管規定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時不得誇大或承諾收益。那麼銷售人員的承諾也就是無效的。我們應該學會自己進行判斷。如果風險能力較低,可以選擇低中風險的產品。
三是要主動認識產品的風險和投資方向。銷售人員只會詳細的介紹產品的高收益,對高收益背後的高風險卻提的比較少。我們作為客戶,應該有足夠的風險意識,本金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是嚴防飛單風險。不要過分相信銀行從業人員,購買理財的過程中,一定要全身參與。不得要求銀行人員代為簽字。購買理財資金不得轉入銀行工作人員的賬戶。
第五要配合做好雙錄工作。銷售的過程要進行錄音、錄影是監管對銀行提出的要求。為了保證監管可以及時定期檢查銀行銷售的合規性,進而更好的保障消費者的權益。
-
11 # 海浪理財
選購理財產品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首先理財預期收益率與實際收益率是不同的,預期收益相當於年初計劃的收益,實際收益就是年尾實際的收益,在這一年內可能會出現各種事情導致收益波動,使得預期收益不等於實際收益,可能收益變小也可能收益變大。
二、高收益高風險。不要相信任何保證你收益15%以上的低風險投資理財產品。投資本來就有風險,任何人都無法徹底去除風險,要知道高收益是透過高風險的波動來得到的。因此,在聽別人推薦理財產品時更重要的是看清楚產品說明,用資料分析說話,而不是推薦者的承諾(看不懂的絕不要買)。
三、寡集期黑洞,是指寡集期內不計算理財收益。舉個例子:寡集期7天,你在第3天買,那就是在你買後的第5天開始計算理財收益。
最後,還是要說一點,從你問題描述可知,你對於理財的基本知識還有所欠缺,建議先惡補基本理財知識之後再購買理財產品,因為不這樣的話,很多習以為常的常規事情,你沒有這些背景知識真的會感覺遍地是坑。
-
12 # 有真愛才快樂
理財產品套路很深,明中有暗,暗中有明,明利益又微,暗又是處處是坑,摸不清看不透的。多好的理財恐怕都被別有用心者玩壞……
-
13 # 新的中國
很多客戶喜歡買銀行理財產品,認為相對比較安全,收益也比定期要高。可也有朋友反映,買銀行產品遇到過很多坑,讓人不得不防。那我們應該注意什麼呢?
一、是一定要分清是銀行自營的還是代銷的產品?很多時候銀行銷售會模糊這個概念。作為消費者,我們可以自己上網查詢一下。建議購買銀行自營的產品。因為對於代銷產品,銀行是不負責管理的。
二、是不要相信銷售人員的保本保息承諾。根據監管規定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時不得誇大或承諾收益。那麼銷售人員的承諾也就是無效的。我們應該學會自己進行判斷。如果風險能力較低,可以選擇低中風險的產品。
三、是要主動認識產品的風險和投資方向。銷售人員只會詳細的介紹產品的高收益,對高收益背後的高風險卻提的比較少。我們作為客戶,應該有足夠的風險意識,本金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四、是嚴防飛單風險。不要過分相信銀行從業人員,購買理財的過程中,一定要全身參與。不得要求銀行人員代為簽字。購買理財資金不得轉入銀行工作人員的賬戶。
五、要配合做好雙錄工作。銷售的過程要進行錄音、錄影是監管對銀行提出的要求。為了保證監管可以及時定期檢查銀行銷售的合規性,進而更好的保障消費者的權益。
-
14 # 善行財富
透過正規渠道購買的的理財產品沒有什麼坑吧?只是收益高低不同而已。
真正的坑無非就是兩種情況:一是買的壓根就不是什麼理財產品。比如:被銀行工作人員忽悠把保險當成理財產品,買了之後想要把錢取出來時才知道是保險,退保會遭受本金損失。二是被黑心的工作人員掉包了,表面上你是購買了理財產品,實際你的錢被人挪用了,去投資高風險專案。你和銀行簽訂的協議是假的,蓋章也是假的。很可能投資虧損了,挪用資金的人也賠不起,你只好認倒黴了。
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是不一定等於實際收益,只是參考收益,可能最終收益高於預期也可能低於預期。任何理財產品都不保證收益率的,而且除了保本型外其他理財產品都是存在虧本的可能。
要想避免跳坑,購買前就要做些準備工作:一是選擇正規合法渠道去購買,銀行門店、手機銀行、網上銀行、支付寶、微信等平臺都不會有問題。二是購買前認真理財產品說明書,搞清其預期收益、投資方向、風險控制等情況。三是不要聽信推銷人員的一面之詞,哪怕他說得天花亂墜,你要看清楚你簽名的合約,是否合法,裡面的條款能否接受。
另外還有些理財產品收益是有個一個範圍,假設某產品收益浮動範圍為2%-8%。推銷人員可能光說最高收益8%,而不提最低2%收益的事。到最後,收益不高,你再說什麼也沒用。自己買的,白紙黑字的條款寫得清清楚楚,你不能怪誰!
回覆列表
收益和風險一定是成正比的。選擇理財產品的時候,不要貪圖太高的利息,一般年化六七個點還可以。瞭解一下自己選購產品的投資渠道,背後公司的實力,還有以往的兌付能力,籤合同的時候仔細閱讀條款,太高的利息雖然誘惑卻可能是陷阱。結合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