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173304953729

      一種記錄、分析、總結、組織、討論及解釋資訊的、有插圖或無插圖的、硬抄或平裝的、加套或不加套的,包含有前言、介紹、目錄表、索引的用以增長知識、加深理解、提升並教育人類大腦的裝置,該裝置需要視覺、有觸碰的感官形式存在並使用。  有了語言,人類往往藉助於記憶力,把聽到的話,牢牢記住,再對別人複述出來;或將心中的理想,個人的經驗,借語言加以傳播。這種目的及辦法,與日後圖書的功能相近,因此,可以稱之為口傳的活書。人類的記憶到底有限,有時更會走樣,口傳的活書,必然有許多缺陷。於是,聰明的人類起而發明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便是結繩。以結繩的大小、鬆緊、多寡及塗上不同顏色等方式,來表示各種不同的意義,我們可稱之為繩書。  繩書能傳到遠方,也能長期儲存,比起語言,自有某些長處。然而終因其式樣變化有限,無法滿足快速進步中人類社會的需要。於是,人類再著手改進,乃從模仿天性裡,描繪外界形像加以簡化,使之蛻變成為簡單的影象,再用它來做為意象的符號。這種圖畫,已有文字的雛形,一般人稱之為文字畫。之後,經過再改良演進,漸漸成為定型的象形文字。又經過長時期的發展,終於成就了無數的字型,供人們應用。文字的出現,既為人類文明開拓了嶄新境界,也為書奠下堅實的基礎。  中國的記言文是在記事文之先發展的。商代甲骨卜辭大部分是些問句,記事的話不多見。兩週金文也還多以記言為主。直到戰國時代,記事文才有了長足的進展。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說出的、寫下的都可以叫作“辭”。卜辭我們稱為“辭”,《尚書》的大部分其實也是“辭”。我們相信這些辭都是當時的“雅言”①,就是當時的官話或普通話。但傳到後世,這種官話或普通話卻變成了詰屈聱牙的古語了。  活字版  有了文字,首先需要尋找寫刻的材料。最早書寫材料都取自於自然界,如:石塊、樹皮、樹葉、獸皮、獸骨及動物的甲殼等等,都是其例。但這些材料,各有缺陷,無法充分發揮文字的紀錄功能。春秋戰國時代,知識日漸普及,著書立說,大行其道,為應需要,簡書和帛書乃相繼產生。「簡」是用竹或木製成狹長的條片,書寫時,由上而下,一片一片接續下來,然後再依順序由右而左的排列,並以繩索加以編連,這樣一部著作,便能連貫而完整。帛書是絲織品寫成的圖書,由於帛性柔軟又輕便,攜帶及閱讀均感便利。只是簡書笨重,帛書昂貴,都不利於知識的普及及圖書的長期發展,因而人們又發明紙張來取代它們。  紙的出現,約在西漢時期,史書正式的紀錄是公元一○五年。由於紙張具有輕柔及低廉的長處,因而,很快的成為生產圖書最主要的材料。紙出現以後,雖然解決了圖書生產方面的許多問題,但是生產圖書,猶停留在逐字逐本的抄寫,既費時又費力,還是欠缺方便。人們遂從長期使用印章和捶拓碑碣文字的經驗中,啟發了雕版與印刷技術的結合使用,便捷快速的生產圖書方法,終於發明。以古法示範造紙過程。  雕版印刷術約在初、盛唐時代出現,由於它是手工業時代生產圖書的好方法,因此很快被推廣利用,成為五代、兩宋以後生產圖書的主力。為了使印刷技術更便捷與美觀,宋仁宗慶曆年間(公元一○四一~一○四八)又有人發明活字排版印刷。而元朝末年,更進步到彩色套印的印刷領域。從此之後,印刷技術不但成熟周全,印刷成品更是鮮麗動人。  圖書除了文字、紙張、印刷之外,如何裝潢?也是要件之一。自竹木簡策之後,中國圖書的裝潢技巧,即不斷的改良提升,其演進的方向,大都朝向簡便實用、美觀大方的原則。歷代以來,圖書裝潢型制約有:卷軸、冊葉、經摺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多種演進過程。近代的圖書,雖然採機械操作裝訂成平裝、精裝等形式,但有些影印出版的古書,還常用線條來增加古意,頗能引發思古之幽情。在中國早期即有了護書用的銅製護套。  然而無論生產圖書方法如何改變,其基本原理,卻都脫離不了舊日的方式。今日製版、印刷、造紙等製作圖書要件,可以說無一不是從華人舊有的發明中蛻變而來的。所以當我們緬懷人類文明的進步及圖書發展的歷史時,總難抑制住一股無名的興奮與榮耀的心情。當然,如何自勵自省,紹續先人光輝遺緒,或將更具有意義

  • 2 # 玄機之門

    1.在古代“書”與“圖”都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因為古時候人們受教育的限制,讀書識字的人很少,為了能夠讓不認識字的人看得懂,而圖畫是可以繞過文字直接傳遞資訊,更需要藉助圖畫來宣傳教義。

    2.《易經》記載“河出圖”“洛出書”人們習慣性的把“圖”與“書”聯絡在一起。我們知道“書”字在古代有“文字”得意,而漢字起源於影象文字,是由圖形演變而來,所以他們認為“圖”與“書”是一樣的東西,所以人們就習慣把“圖”“書”聯絡在一次很自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太陽出來喜洋洋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