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圭海四記
-
2 # 憨憨代
是因為閩南人的生活中沒有這種東西或概念,比如說口哨,嘴巴噘起來吹的那種,如:他邊洗澡邊吹著口哨,而不是球場裁判吹的那種。我們古代不知會不會吹口哨,梁山好漢們會呼哨而去,應該是"日落西山紅霞飛"的歌聲,而不是噘嘴得意聲。閩南人會吹口哨,可能只是二十世紀初的事情,還沒在閩南語裡表達出來。這種無詞表達的現象各種語言裡都有,不說明語言的好壞。
-
3 # 堅持不懈的礦工
很多新東西不是閩南出的,就沒有辦法了。比如雷克薩斯汽車,英文的suv,這個時候壓根就沒有閩南話發音,怎麼辦?只能用。。。。
-
4 # 無形之刃756
其實並不是說不能用閩南話說,只是現在都被普通話給同化掉了!到處都是普通話,包括在學校也是提倡用普通話交流說話,小孩子回到家交流溝通就用普通話說得多了!很多閩南語詞語就這樣慢慢被沒掉了!
閩南語在某些詞彙上的稀缺,主要受兩方面影響,一是普通話普及率高應用廣,二是閩南地區世界前沿地位的喪失。
第一點,相對比較好理解,普通話作為官話,是官方在全國範圍內推行的正式口語,在規範上、應用上均有嚴格的規定和保障,至少可以確保第一時間將各類詞彙健全並推廣,而華人對於這些詞彙的應用也很容易獲取相應的資訊。
因而普通話的藉詞,不管是原來的發音還是表意,都經常被其他方言所直接使用,這是時代背景下的必然。
第二點,很無奈,而卻又事實存在。在清末,睜眼看世界第一人,不是林則徐就是魏源,不管是誰,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那就是福建人。
福建人,不管是唐宋海洋貿易的風光時期,還是明清閉關鎖國的海禁時期,都是中國對外聯絡的第一視窗,世界的各種資訊每每進入中國,必有一條途經是經由福建的。
這種履歷,也讓福建人,包括閩南語地區,在歷朝歷代都保持著現在中國前沿的位置,新鮮的詞彙必然也會在福建先生根發芽,然後才傳入內地各省,也就是說這些詞彙,在閩南語中的應用,大部分是早於官話的。
比如地瓜(番薯)、玉米(番穗)、西紅柿(臭柿)、辣椒(番椒)、肥皂(雪文)、腳踏車(腳踏車)等,這些外來詞在閩南語和普通話之間並無直接對等的聯絡,顯然閩南語的用字並非源自普通話,而是直接意譯或音譯外來詞。
然後到了現在,福建,包括閩南,在全國對外方面,甚至僅是處於被動的位置,連自創都無機會,更枉論引領中國之風,因此有些新詞彙只好從普通話借用,故而在讀音上很容易直接照搬普通話。
當然,年輕人在閩南語方言上的少用也造成了他們的不熟練,以至於無法有效的翻譯成閩南語意思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這大概就是為什麼我們在日常講話中常常閩南語和普通話夾雜著說的緣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