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憶小訫

    首先諸葛亮北伐期間,多次與司馬懿交戰,期間有一場,諸葛亮設計,讓司馬懿搶走了木牛流馬,讓司馬懿仿造木牛流馬運糧,結果被諸葛亮又設計奪走了,司馬懿率兵來救,遇到了張翼跟廖化,雙方展開大戰,司馬懿站敗,單獨逃走,廖化追至一個樹林,等廖化反應過來,司馬懿已經逃走。如果換成魏延,應該也差不多,首先魏延跟司馬懿也遇到一起,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三回,魏延在谷口,只等司馬懿到來,忽見一支魏兵殺到,正是司馬懿,司馬懿跟魏延殺了不到三個回合就敗退,當然是詐敗,諸葛亮志不在司馬懿一個人,在乎的是司馬懿的大軍,魏延的作用就是引司馬懿進入上方谷。然後火燒上方谷。我覺得遇到魏延一樣殺不了司馬懿。謝謝

  • 2 # 龍久於池

    《三國演義》裡面司馬懿與廖化的交集極少。問題裡提到的情況,是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的一場戰鬥。這次作戰,諸葛亮故意用木牛流馬作誘餌,安排五路人馬,進行了一個帶有圍點打援性質的複雜軍事行動。

    作戰中途,司馬懿帶兵救援北原的郭淮,遇到了伏擊的張翼和廖化。一陣廝殺後,司馬懿匹馬單槍逃走,廖化在後追趕,趕到樹林裡終於追上了司馬懿。司馬懿繞樹而走,廖化一刀砍在樹上,等拔出刀來時,司馬懿已逃出樹林。司馬懿把金盔扔在林東,人卻從林西逃走。廖化上當,反方向追趕,找不到司馬懿卻碰到了姜維。姜維和魏延是一路人馬,他們也都沒遇到司馬懿。

    戰鬥結束,廖化獻上司馬懿丟下的金盔,錄得頭功。參戰卻撲空的魏延心中不悅,口出怨言,諸葛亮只當不曉得。

    魏延的埋怨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諸葛亮把魏延、姜維與廖化、張翼調換一下,那就是魏延和姜維兩員大將痛擊司馬懿。魏延和姜維的能力超出廖化是肯定的,而且魏延和姜維弓箭水平也很高,魏延在漢中用箭射掉曹操兩顆門牙,姜維用郭淮射來的箭射死追擊自己郭淮。如果追擊司馬懿的是魏延,他一定會箭射司馬懿,根本就不會有追到樹林裡一刀砍到樹上的遺憾。諸葛亮肯定沒要求活捉司馬懿,後面火燒上方谷的情節,諸葛亮也是隻想燒死司馬懿。死諸葛嚇死活仲達,而活諸葛只要死司馬。

    魏延口出怨言,怨什麼?應該就是怨諸葛亮沒有把他魏延放在廖化的位置上。為什麼孔明“只裝不知”?估計諸葛亮也懊惱沒把魏延安排在廖化的位置上。

    接著諸葛亮火燒上方谷,一切順利的時候卻來了一場大雨,大火被澆滅,火裡的司馬懿死裡逃生。諸葛亮只能嘆惜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一次心情應該也差不多。

    司馬懿兩次與死神擦肩而過,諸葛亮兩次與幸運之神失之交臂,諸葛亮應該感到了老天已不在己方。秋風中的五丈原,他夜觀天象,看到天上對應著他的那顆星搖搖欲墜,潸然淚下,嘆惜一聲“上天待我何薄?”

    歷史不能假設,羅貫中也不能亂寫。所以羅貫中寫孔明安排廖化追擊司馬懿,如果一定要安排魏延追擊司馬懿,他就會寫:。。。。魏延張弓搭箭,弦尚未拉滿,弓卻突然折斷。。。。

  • 3 # 初心如舊

    司馬懿遇到廖化逃走,要是遇到魏延會怎麼樣?

    這個提問說的是,諸葛亮北伐後期,在渭河北塬與司馬懿決戰的故事。此次大戰,諸葛亮共派出七員大將,四路人馬,分別是:第一路,張嶷引五百軍,扮成六丁六甲神兵,待魏兵追來時,驅動木牛流馬;第二路,魏延姜維同領一萬兵,在北塬寨口接應木牛流馬;第三路,廖化張翼同領五千兵,切斷司馬懿退路;第四路,馬忠馬岱領二千兵前去挑戰。戰鬥打響之後,魏軍大敗,司馬懿逃跑,廖化截擊途中,與司馬懿交鋒,一刀砍在樹上,拔刀時司馬懿逃走,並使點小伎倆,頭盔扔在東邊,人往反

    方向即西邊逃走,廖化追過來上當,一直往西追,自然沒有結果。回營以司馬懿頭盔交令,被記為頭功。魏延看見心中不服,在一旁發牢騷,諸葛亮看在眼裡,裝作不知。

    提問說如果遇到魏延,會不會有比廖化更好的結果?從上面開戰前的部署看,這一戰涉及地域,兵力,佈局都較為複雜。從用兵兵力看,魏延姜維是四路中最強的,有一萬人馬,比其他三路人馬總和還多二千五百。因此,不能說諸葛亮的安排,輕視或不重用魏延。但魏延發牢騷,顯然對廖化交一頂頭盔,就記為頭

    功不滿。這種記功是否公平暫且不論,魏延如碰上司馬懿,加上這一路還有一位姜維,估計上當可能較小,也可能會把司馬懿擒獲。但是,有一個問題,這次戰鬥也像火燒上方谷一樣,是歷史上沒有記載的,如果司馬懿在這次戰鬥被抓住了,可能羅貫中很難展開後面的故事情節,因此,只能用這麼一段雖然曲折,緊張,熱鬧的經歷,既體現司馬懿狡詐,廖化單純,魏延高衿,諸葛亮隱忍,而大的事實符合歷史,從而婉轉地收回筆鋒,展現一段妙筆生花功夫。(18:56)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Origin橘子平臺怎麼下載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