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潯陽鹹魚

    因為當時張作霖的主力部隊並沒有受到實質性的損害,並且張作霖還有日本人做後盾,另外直係軍閥內部矛盾重重,吳佩孚曹錕二人之間的“保洛之戰”,以及吳佩孚對馮玉祥等人的排擠,都使得當時的吳佩孚無暇他顧。

    【吳佩孚】

    1922年五月,張作霖率兵退往關外,直係軍閥掌握了北京的政權,十日,在吳佩孚的逼迫下,徐世昌接觸了張作霖的東三省巡閱使、蒙疆經略使、奉天督軍及省長等職務,只是張作霖雖然是戰敗了,但是主力部隊並沒有受到很大的創傷(第一次直奉戰爭時,奉軍共傷亡三萬多人),加上當時日本人願意給他撐腰,他根本就沒把中央的命令當回事。

    【張作霖】

    就在徐世昌解除他職務之後的第三天,也就是五月十二號,張作霖就宣佈獨立,十九號東三省宣佈聯省自治,張作霖兼任東三省的保安總司令和奉天省長,並在失敗的第一天起,就準備復仇,1922年成立東三省陸軍整理處,將奉軍命名為東三省陸軍,在東三省保安總司令部下設立航警處,次年又設立東三省航空籌備處,到處買飛機,派人出去學習駕駛飛機的技術,擴建兵工廠等等。

    除此之外,他還聯絡皖系軍閥段祺瑞、盧永祥,孫中山,組成了“反直三角同盟”。還拉攏被吳佩孚排擠的直係軍閥馮玉祥等。

    【段祺瑞】

    那麼,戰勝了的吳佩孚在做什麼呢?

    為了爭取權力,吳佩孚和曹錕之間鬥爭不斷。吳佩孚並不想讓曹錕當總統,反而提議讓黎元洪恢復總統職務,曹錕雖然不滿,但由於打敗奉系的頭號功臣是吳佩孚,他又礙於面子,不得不同意了吳佩孚的建議。

    後來,黎元洪覆職出任大總統,讓顏惠慶署理國務總理,在顏惠慶內閣中,吳佩孚安插了多名親信,曹錕只有一名親信在內,並且還是一個無關緊要的職務,這遭到了曹錕極大的不滿,後來吳佩孚離開保定回到洛陽,在直係軍閥的內部,就形成了保定和洛陽兩個中心,分裂了直系。

    【曹錕】

    之後又發生了種種事件讓曹錕越來越不滿吳佩孚,尤其是羅文幹受賄事件,曹錕見吳佩孚操縱軍費,不給自己,決定以羅文幹受賄案為契機吳推倒佩孚,斥責羅文幹五條大罪的公文一出,直系其他將領紛紛支援曹錕,吳佩孚的親信見了這樣一邊倒的局勢,也不敢為吳佩孚說話,吳佩孚這才領教到曹錕的厲害,連忙對曹錕表示屈服,曹錕也考慮到對付張作霖和孫中山還要靠吳佩孚,兩人才重歸於好。

    這場爭鬥結束之後,曹錕賄選成功,論功行賞,本來直系將領各得其位,各司其職,沒有什麼矛盾,但是吳佩孚大權獨攬,對其他人很不尊重,弄得其他人對他也十分不滿,像馮玉祥、王承斌、齊燮元三人就是受到了吳佩孚的排擠,還組了一個“反吳三角同盟”,想要伺機報復。

    【馮玉祥】

    就在直係軍閥內部分裂的時候,吳佩孚又提出來要把全國的軍權統一到中央,這又讓其他各省的軍閥對他更加心懷不滿——當然吳佩孚知道張作霖不會善罷甘休,所以一直也沒有放鬆練兵備戰。

    可以說,本來直系的戰鬥力是讓張作霖驚歎的,可吳佩孚絕對想不到,自己的失敗竟然是由馮玉祥的倒戈造成——1924年10月,吳佩孚發電報讓馮玉祥分散奉軍主力,可馮玉祥居然趁北京空虛,回到北京發動了“北京政變”,囚禁了曹錕。

    可見,吳佩孚並非不想斬草除根,實在是分身乏術,也除不掉啊。

  • 2 # 國史拾遺

    題主說的應該是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戰爭。在這次戰爭中,吳佩孚確實率領直軍大敗張作霖的奉軍。但是戰鬥是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打的。張作霖戰敗後,即退往大本營東三省。吳佩孚獲勝後,為何不乘勝追擊,滅掉張作霖呢?原因有三。

    1、張作霖在東三省的統治還很穩固,仍然很有實力。

    2、日本在東北有巨大的利益,不允許吳佩孚插手東北。吳佩孚背後是有英美帝國主義支援的。如果吳佩孚進攻東北,日本不會坐視不管。

    3、孫中山在廣州另立政府,並被廣東國會選舉為大總統。孫中山策劃北伐,準備推翻北京的北洋政府。

    所以直系軍隊進攻到山海關之後,就停止了下來,沒有進入東北。

  • 3 # 噠噠噠大隊長

    第一次直奉大戰後,雖然張作霖派去關內作戰的部隊,只有自己兒子和郭松齡稍微打了點勝仗。其餘部隊只要拉上去基本就是拜。雖然張作霖損失了幾萬部隊,但依舊動不了他的根,何況張作霖還有日本人撐腰,別說是吳佩孚了,郭松齡反奉的時候日本人一樣的幫了張作霖。以張作霖當時的實力,中央政府根本號令不動他。所以,第一次直奉大戰以後,張作霖直接聯合東三省自治,不在聽從中央政府的命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如果有人要娶你,你覺得多少彩禮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