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橙心社
-
2 # 厚德揚善文化小館
第二節 漫畫中比喻的運用
傳說明朝解縉譏諷一個秀才的對聯:
牆頭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看來有趣,詞雅而諷刺尖刻。這是文人用的比喻。
漫畫裡常用比喻,形成一種十分顯著的特色。比喻是透過具體的事物來比方所要表明的事物道理,使所要表明的事物道理更明白、更鮮明、更具體、更生動、更具有實感性。漫畫評論性的構思沒有定式,它根據作者的學識、修養而各有不同。人們日常語言裡,就有不少形象化的說法,其中多屬比喻,把“打擊報復”說成給什麼人“穿小鞋”,“文過飾非”可說成是“塗脂抹粉”,“奉承”說成“拍馬”、“抬轎”,由此可見,同樣的題材,不同的構思卻能體現出不同的評論性技巧,作品產生的效果也迥然不同。構思一經形象化,抽象變為有形,便畫得出。
形象化的說法淺顯明瞭,要比講抽象道理更容易懂,即使文化程度極低的人也能夠聽得懂,所以人們經常使用。比如在農村宣講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係,怎樣去講道理,也不如說:“鍋裡有了,碗裡就有”那麼明白;講家庭以及社會中上行下效的關係,用形象化的語言表述,如說:“上樑不正下樑歪”,“狼走遍天下吃肉”或“天下烏鴉一般黑”,而且便於記憶,印象要深得多,人們也很容易接受。在語言中已有不少現成的比喻,其中很多又是諷刺性的,諷刺的評論在漫畫中用得著,而且自然方便。漫畫表現手法運用靈活,如徐渭的《蟹圖》題:“稻熟江村蟹正肥,雙螯如戟挺青泥;若教紙上翻身看,應見團團董卓臍。”這首題詩就使得普普通通的一幅蟹圖有了諷刺的內涵。作者把像蟹一樣橫行的,不可一世的人物,比喻成東漢亂臣董卓來進行諷刺。這樣的形式在明清時期的諷刺畫中比比皆是。
漫畫是以幽默方式作評論,方能盡其所能地發揮其藝術感染力。把許多的影象稍作加工,須注意的是,要把比喻用於其中,例如硬幣圓形,可喻為車輪,可比作月亮,可穿成鏈條……使漫畫表現技法更加運用自如。所用的比喻須使人感到其幽默和諷刺性。如方成的《吃烤鴨》則別具一格,用禁止公款吃喝的檔案替代春餅卷著烤鴨吃。在這一點上,經驗不足的畫家往往不甚清楚,以為用比喻將問題交代明白就可以了,因此畫出來常是平淡無奇,顯得乾乾巴巴,缺乏藝術感染力。沒有幽默諷刺的藝術構思,運用比喻就會幹巴,因為幽默的比喻是從幽默的構思來的。
比喻多屬誇張,實際上是一種誇張的方法。漫畫用比喻,和運用誇張手法是大體一致的。
漫畫以其藝術形象感人,所採用的比喻畫法,都力求合乎藝術規範,使之雅俗共賞才好。
比如清朝的八大家就以禽鳥為題材的作畫,諷刺和唾罵清朝廷與投降清統治者的貳臣。其《孔雀圖》畫兩隻形象醜惡,只有三根殘破尾羽的孔雀立在上大下小的石頭上。畫中又題:“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強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論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其實,作者在諷刺那些頭戴三眼花翎頂子,為清廷效勞的大官們。他們天還未亮,二更時分就在恭候主子迎奉皇帝。可是他們立足之石,上重下輕,很不安穩。這象徵著清朝統治是不穩固的。而詩中的“三耳”是奴僕的意思,因為奴僕要聽從主子的旨意,除了有形的兩隻耳朵外,還有一隻無形的耳朵。用比喻作評論,也是講理,以理服人才有效,這是漫畫運用比喻的原則。
回覆列表
不知道題主的學漫畫是指什麼概念的學呢。
如果這個學的最終目標是說要能夠自己畫出漫畫的話,那麼大概答案更多地落在畫漫畫上吧。畢竟,畫漫畫是自己在實際操作,會更有效率地轉化為實際經驗。
然而實際上,這二者是無法割裂的,看漫畫可以說是畫漫畫的基礎,因為如果你都不瞭解漫畫總體上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自然也就無從下手,就像是一門外語聽得不夠,要知道怎麼說自然也就不實際了。而我們說的透過畫漫畫來學習,我們說的“看一百個教程不如自己動手操刀一次”,也不是沒有條件的,事實上,在實踐中的成長模式,不是閉門造車的過程,自己去畫的過程中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阻礙,這個時候不得不回過頭來參考成功的案例,不得不帶著問題帶著意識去看漫畫,再透過對比學習來取經來精進,這個過程才是我們所謂的“看一百個教程不如自己動手操刀一次”,所以說,很多時候之所以說自己畫作用更大,不僅僅是因為自己操作了,還因為這也會逼迫人順帶著去更好的觀察去看其他的畫作,而光憑想象,是很難知道有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的。相反的,如果只知道一個人悶頭畫畫畫,但是沒有不斷的在思考和總結,沒有一個反思學習的過程的話,那麼成長可能也是很麻煩的吧。因此如果可以的話,我們當然會說,看也是要的,畫也是要的,讓兩者共同發揮作用相輔相成吧!
文: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