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NA電影剪輯咖

    根據所有資料全馬跑得“溜”,未必半馬就輕鬆!

    完成全馬固然值得點贊,但是因此產生“距離歧視”,看不起半馬和更短距離專案,就不應該了。因為每個專案都有它的難點、痛點所在,要練好都不容易,都要付出過人的汗水和心血,正所謂“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即便全馬跑得“溜”,未必半馬就輕鬆!甚至對一個零基礎的業餘跑友來說,全馬可能還是所有田徑專案中最容易提高和突破的。半馬專案的“痛點”,主要可歸為以下幾個方面:

    1、比賽距離長

    關於比賽距離,全馬與半馬從專業角度講都已經屬於超長距離的徑賽專案(長距離是5000米、10000米)。所以,半馬絕對不是業餘跑友們經常說的“短距離”,只是因為現在業餘跑圈太看重全馬,而給半馬貼上了“短距離”的標籤。

    跑友們可以想象一下,你平時完成一次20公里以上訓練課的頻次、完成的體感(疲勞程度)、以半馬比賽的配速跑的最長距離(畢竟跑半馬比賽和平時慢跑21公里是),這樣一想,很清楚就可以掂量自身的能力和半馬的難度。

    2、比賽強度高

    “超長距離”的特點就決定了專案的供能特點,全馬和半馬比賽中有氧供能都可以接近95%,只有少部分的無氧代謝。有氧供能比例高也是運動強度較低的一個特點。不過話說回來,這種“強度低”只是相對而言的,同樣是有氧供能,半馬比賽和平時慢跑21公里絕對不是一個概念,比賽中的心率、肺通氣量都要遠高於平時慢跑,你會感覺心跳強烈、呼吸困難。

    另外一點就是乳酸。全馬和半馬的比賽強度,都比較接近乳酸閾值(在有氧狀態下的最大運動強度,產生乳酸的臨界點)。但是相比之下,半馬的強度明顯更接近甚至要超過乳酸閾,造成體內的乳酸濃度遠高於全馬比賽(跑全馬你可能幾乎感覺不到)。

    舉個例子,如果跑半馬90%有氧、10%無氧,全馬95%有氧、5%無氧,雖然供能都是有氧為主,配速也只相差點點,但半馬比賽產生乳酸的量就是全馬的兩倍。所以,半馬對耐乳酸能力、速度耐力(維持高速度的能力)就提出更高要求。

    3、跑半馬同樣會“撞牆”

    有一些跑友認為只有跑全馬、跑到30公里才會“撞牆”,而跑半馬只有21公里不會“撞牆”。殊不知,任何距離的專案如果全力跑,都會有“撞牆”的疲勞點,只是“30公里”被現在很多跑友給“妖魔化”了。換句話說,跑半馬不撞牆,很可能是你沒盡力跑。

    由於運動強度的差異,半馬與全馬的運動疲勞是不一樣的。半馬比賽強度更接近最大攝氧率和乳酸閾值(甚至要超過乳酸閾),所以可能乳酸堆積、心肺負擔要多一些;而全馬比賽的疲勞更多的是能量消耗、長時間興奮造成的神經疲勞等等。

    所以半馬比賽中,會出現更多的肌肉發酸、發沉、呼吸急促、意識和視野變模糊等身體反應,對很多業餘跑友來說,這種“高強度”的疲勞比“長時間”的疲勞更難承受,這也是為什麼一些資深跑友喜歡全馬、反而比較抗拒半馬,曾有位跑友表示“我寧可受3小時全馬的罪、也不要受1個半小時半馬的罪”。

    4、提高更困難、競爭更激烈

    水平比較高的跑友可能也有體會,國內半馬賽場競爭可能比全馬還要激烈,爭奪名次的難度一點都不遜於全馬。一些體校、體工隊、學校運動隊的專業、半專業中長跑運動員,尤其是人數最多的800米、1500米運動員,絕大多數會參加半馬而不是全馬,使得國內半馬的整體水平比全馬高出很多。而且,半馬比賽距離短、選手之間的距離差更小,衝刺和爭奪必然更加激烈。

    半馬對速度和速度耐力要求更高,而這正是大部分業餘跑友的弱項(它更需要在青少年時期訓練,後期提高很困難),大多數業餘跑友因為前期速度訓練基礎較差,“速度瓶頸”很明顯(比如一些男子全馬2小時30分的業餘高手,半馬也就在1小時12-14分左右),突破比較困難。所以,業餘跑友要想在半馬取得突破,難度毫不亞於全馬。

    輕視半馬,容易“陰溝裡翻船”

    輕視半馬不僅跑不出好成績,更重要的是容易出問題,造成受傷、甚至猝死。近年來馬拉松賽場的猝死事故引起高度關注,而這些事故具有幾個明顯特徵:1、半馬 2、臨近終點 3、年輕男子。悲劇接連不斷地複製,是對跑友們長鳴的警鐘。

    總之,無論參加半馬還是全馬,當要出成績、奪名次,都是在挑戰身體極限,只是兩者的極限有所不同而已。即便我們已經具備順利跑完全馬的能力,也應該以系統的備戰、恰當的比賽策略,最重要的還要有一顆敬畏之心。這種敬畏,是對自己和家人的負責,也是對馬拉松專案、對所有馬拉松跑者的尊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能介紹一下SAP的MM模組都包括什麼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