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看到一個統計中國曆代人的平均壽命的資料: 夏、商時期18歲,周、秦大約為20歲,漢代22歲,唐代27歲,宋代30歲,清代33歲,民國時期約為35歲。新中國成立後,據調查1957年中國人民平均壽命已提高到57歲,到1981年為68歲,1985年為68.97歲,其中,男性為66.96,女性為70.98歲。以上資料來自1996年第5期《生命與災禍》中林萬孝的《中國曆代人平均壽命和預期壽命》一文。這篇文章因為加密一般網上看不到全文,因此這些資料是怎麼來的使人迷惑。
有人統計歷代皇帝209人,平均只有39歲。據清史稿,清歷代皇帝一共生有103皇子(不包括皇帝),82個皇女,平均壽命皇子32歲、皇女26歲,大量死於5歲之前。其中康熙爺共有35個皇子、20個皇女,五歲前死亡的皇子12人、皇女10人;活到18歲以上的皇子只有20人、皇女8人。其餘的皇子、皇女中,又大部分死於40歲左右的中年。享受最好的醫療條件,尤其是最好的營養和生活水平,清皇族的壽命也不過如此。屁民可想而知。這個數字就差不多這麼來的,拍腦袋隨便說說的事情都被當至理名言了。也不考慮不管是皇室或者大官,雖然有良好的醫療保證卻擋不住非正常死亡,心力交瘁積勞成疾導致的早逝這類影響。
平均壽命的計算方法中有一個對固定區域人群的平均壽命的計算就是將這固定區域在某個時間段內所有死亡人數的實際壽命的總和除以這些人的總人數,確定為這個區域當年的人均壽命。這實際也是對固定時間段人群平均壽命計算的一種特例。那麼就有個小問題,即使是史料記載都無法提供足夠的證據,因為如果是死嬰,古人基本都是扔掉或者埋掉!清朝乾隆的時候英國的使臣馬嘎爾尼在他的書裡就寫了在路邊或者是水裡飄著遺棄的嬰兒屍體!那麼如何統計資料?因為缺少了新生兒死亡率整個統計資料就不完整,於是那個平均年齡30歲應該就是把出生死亡率定在50~70之間,這樣自然就大大拉低平均年齡了。
古代人均壽命大致來自兩個方面:史料記載和考古。
有人要統計資料佐證,恰好有這麼一篇論文,統計資料翔實,比其單單提供的清代皇子的資料有代表性
《唐前期人口死亡年齡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關珊珊)[畢業論文]唐前期人口死亡年齡研究——以墓誌資料為研究中心統計歲數。
有意思的是,在統計的皇室、官僚、僧道、宮女、平民群體中,皇室的人均壽命恰恰就是最短的。還不時一般的短,居然比平民低了接近10歲,官僚也只有60歲,比平民略高,最長是僧道,居然接近70歲。
1993年,江蘇省連雲港市東海縣溫泉鎮尹灣村西南約2000米的高嶺上,共發掘漢墓6座,出土了大量銅、鐵、陶、骨角、漆木、玉、琉璃器和紡織品。二號墓中的繒繡衾被,刺繡大幅圖案,紋飾獨特。其中在6號墓中出土木牘23枚,竹簡133枚。竹簡有《神烏傅》、《元延二年日記》、《刑德行時》、《行道吉凶》,木牘有《集簿》、《東海郡吏員簿》、《東海郡下轄長吏名籍》、《東海郡下轄長吏不在署未到官者名籍》、《東海郡屬吏設定簿》、《永始四年武庫兵車器集簿》、《贈錢名籍》、《禮錢簿》、《神龜佔·六甲佔雨》、《博局佔》、《元延元年曆譜》、《元延三年曆譜》、《君兄衣物疏》、《君兄繒方緹中物疏·君兄節笥小物疏》以及名訁曷等等,文字近4萬字。這批簡牘內容十分豐富,反映了西漢末年政治、經濟、軍事及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多屬首次發現。它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最完整的郡級行政文書檔案。
其中包含有漢成帝元延一到三年期間(前12-10),東海郡上奏給長安朝廷的述職冊。述職冊中包括一份人口統計表。東海郡當時下轄38個縣,算是大郡。以山東郯縣為中心,包括今天山東南部,江蘇北部的廣大地區。人口數是這麼記載的:
男子七十萬六千六十四人,女子六十八萬八千一百卅二人,年八十以上三萬三千八百七十一,六歲以下廿六萬二千五百八十八,凡廿九萬六千四百五十九。年九十以上萬一千六百七十人。
男子人口有706744,女子有688132,總人口1454196,值得注意的是,八十歲以上的人口有33871人,竟然佔總人數的百分之二點三;九十以上的也有11670人,佔總人數的百分之零點八。
這是什麼概念?
2004年10月1日,日本80歲以上人口有713萬,90歲以上的則達到了101.6萬,分別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五點三和百分之零點七七,前者比例高於西漢,後者竟然不及。
因為當時的醫療不普及,如果老人生病很容易去世。既然沒去世,說明他們大致健康。
所以說不到四十歲的古人平均壽命基本就是把戰亂,估算的新生兒死亡率加進去,甚至就是片面統計皇室平均壽命推算的,是不嚴謹且不可信的。
有看到一個統計中國曆代人的平均壽命的資料: 夏、商時期18歲,周、秦大約為20歲,漢代22歲,唐代27歲,宋代30歲,清代33歲,民國時期約為35歲。新中國成立後,據調查1957年中國人民平均壽命已提高到57歲,到1981年為68歲,1985年為68.97歲,其中,男性為66.96,女性為70.98歲。以上資料來自1996年第5期《生命與災禍》中林萬孝的《中國曆代人平均壽命和預期壽命》一文。這篇文章因為加密一般網上看不到全文,因此這些資料是怎麼來的使人迷惑。
有人統計歷代皇帝209人,平均只有39歲。據清史稿,清歷代皇帝一共生有103皇子(不包括皇帝),82個皇女,平均壽命皇子32歲、皇女26歲,大量死於5歲之前。其中康熙爺共有35個皇子、20個皇女,五歲前死亡的皇子12人、皇女10人;活到18歲以上的皇子只有20人、皇女8人。其餘的皇子、皇女中,又大部分死於40歲左右的中年。享受最好的醫療條件,尤其是最好的營養和生活水平,清皇族的壽命也不過如此。屁民可想而知。這個數字就差不多這麼來的,拍腦袋隨便說說的事情都被當至理名言了。也不考慮不管是皇室或者大官,雖然有良好的醫療保證卻擋不住非正常死亡,心力交瘁積勞成疾導致的早逝這類影響。
平均壽命的計算方法中有一個對固定區域人群的平均壽命的計算就是將這固定區域在某個時間段內所有死亡人數的實際壽命的總和除以這些人的總人數,確定為這個區域當年的人均壽命。這實際也是對固定時間段人群平均壽命計算的一種特例。那麼就有個小問題,即使是史料記載都無法提供足夠的證據,因為如果是死嬰,古人基本都是扔掉或者埋掉!清朝乾隆的時候英國的使臣馬嘎爾尼在他的書裡就寫了在路邊或者是水裡飄著遺棄的嬰兒屍體!那麼如何統計資料?因為缺少了新生兒死亡率整個統計資料就不完整,於是那個平均年齡30歲應該就是把出生死亡率定在50~70之間,這樣自然就大大拉低平均年齡了。
古代人均壽命大致來自兩個方面:史料記載和考古。
有人要統計資料佐證,恰好有這麼一篇論文,統計資料翔實,比其單單提供的清代皇子的資料有代表性
《唐前期人口死亡年齡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關珊珊)[畢業論文]唐前期人口死亡年齡研究——以墓誌資料為研究中心統計歲數。
有意思的是,在統計的皇室、官僚、僧道、宮女、平民群體中,皇室的人均壽命恰恰就是最短的。還不時一般的短,居然比平民低了接近10歲,官僚也只有60歲,比平民略高,最長是僧道,居然接近70歲。
1993年,江蘇省連雲港市東海縣溫泉鎮尹灣村西南約2000米的高嶺上,共發掘漢墓6座,出土了大量銅、鐵、陶、骨角、漆木、玉、琉璃器和紡織品。二號墓中的繒繡衾被,刺繡大幅圖案,紋飾獨特。其中在6號墓中出土木牘23枚,竹簡133枚。竹簡有《神烏傅》、《元延二年日記》、《刑德行時》、《行道吉凶》,木牘有《集簿》、《東海郡吏員簿》、《東海郡下轄長吏名籍》、《東海郡下轄長吏不在署未到官者名籍》、《東海郡屬吏設定簿》、《永始四年武庫兵車器集簿》、《贈錢名籍》、《禮錢簿》、《神龜佔·六甲佔雨》、《博局佔》、《元延元年曆譜》、《元延三年曆譜》、《君兄衣物疏》、《君兄繒方緹中物疏·君兄節笥小物疏》以及名訁曷等等,文字近4萬字。這批簡牘內容十分豐富,反映了西漢末年政治、經濟、軍事及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多屬首次發現。它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最完整的郡級行政文書檔案。
其中包含有漢成帝元延一到三年期間(前12-10),東海郡上奏給長安朝廷的述職冊。述職冊中包括一份人口統計表。東海郡當時下轄38個縣,算是大郡。以山東郯縣為中心,包括今天山東南部,江蘇北部的廣大地區。人口數是這麼記載的:
男子七十萬六千六十四人,女子六十八萬八千一百卅二人,年八十以上三萬三千八百七十一,六歲以下廿六萬二千五百八十八,凡廿九萬六千四百五十九。年九十以上萬一千六百七十人。
男子人口有706744,女子有688132,總人口1454196,值得注意的是,八十歲以上的人口有33871人,竟然佔總人數的百分之二點三;九十以上的也有11670人,佔總人數的百分之零點八。
這是什麼概念?
2004年10月1日,日本80歲以上人口有713萬,90歲以上的則達到了101.6萬,分別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五點三和百分之零點七七,前者比例高於西漢,後者竟然不及。
因為當時的醫療不普及,如果老人生病很容易去世。既然沒去世,說明他們大致健康。
所以說不到四十歲的古人平均壽命基本就是把戰亂,估算的新生兒死亡率加進去,甚至就是片面統計皇室平均壽命推算的,是不嚴謹且不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