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杜坤維

    緩解實體經濟融資難和融資貴問題,說穿了就是降低貸款終端利率,關鍵是降低銀行負債端成本打通利率傳導機制,讓央行政策快速傳導到信貸終端。

    央行放大招建立新的LPR

     8月17日,央行放出大招,為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提高利率傳導效率,推動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華人民銀行決定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央行強調,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提高LPR的市場化程度,發揮好LPR對貸款利率的引導作用,促進貸款利率“兩軌合一軌”,提高利率傳導效率,推動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其中的關鍵是改變利率的錨,不再把貸款基準利率作為基準,改為按照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加點形成。其中,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主要指MLF,MLF期限以1年期為主(1年期MLF利率目前為3.3%,1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為4.35%)。

    MLF與基準利率錨的區別

    基準利率的變動非常敏感,釋放出的訊號太過強烈,尤其是對資產泡沫和匯率影響更大,基準利率不可能經常性變動,很難反映央行的政策意圖,顯得非常的呆板和滯後。另外基準利率作為錨,最壞的結果就是傳導機制不通暢,央行多次降準釋放了數萬億元低成本長線資金,但是對於終端貸款利率的下降很有限,對降低實體經濟負擔效果並不佳。

    MLF作為公開操作的利率,變動不會那麼令人關注,但是一樣可以反映政策的預期,也更能靈活反映政策的預期,顯示一種調控的藝術。央行可以透過MLF,進行更為精準的定向投放,起到類似於定向降準的作用,並把利率快速傳導到實體經濟,有效降低實體經濟融資貴和融資難。

    新的LPR不會導致銀行淨息差的減少

    有機構預測,8月20日新公佈的LPR利率可能維持在4.25%-4.30%的水平,比目前4.31%的水平小幅下行,低於目前基準利率4.35%的水平,這是一種基準的利率,而不是真實的貸款利率,商業銀行可以在基準利率之上做一個利率的浮動。

    因此這並不是單純的切割銀行利益,市場解讀放銀行的血滋養實體經濟的體,可能是一種誤讀,央行強調的發揮好LPR對貸款利率的引導作用,實際上就是打通MLF利率的傳導機制,而不是直接的降低貸款端利率,那樣的話行政色彩太濃郁,而是形成新的貸款市場化利率,完善市場化利率形成機制。信貸利率的形成過程十分複雜,即使有了LPR這個錨,貸款端利率在銀行負債端成本難以下降下,也未必就能隨著LPR利率基準的形成而下降,畢竟貸款利率要根據市場的需要強弱和企業性質來決定。

    目前金融市場市場貸款資源有限,需求旺盛,就會形成貸款競爭,優質客戶貸款需求較為旺盛,銀行自然更願意放貸給優質企業,降低貸款風險,放貸給願意承擔更高利率的企業,而不會選擇資質不佳對利率優勢吹毛求疵的企業,獲得更高的淨息差,從而獲得更加豐厚的收益。

    另外銀行對貸款的定價有自己的模式,那就是風險與收益的考量,LPR利率僅僅只是作為一種參考,而不是銀行真實的貸款利率,中小微企業之所以貸款難貸款貴,在於可抵押資產很少、公司治理不透明、沒有形成現代化財務制度難以進行風險評估、公司誠信度不高,造成不良貸偏高,明顯高於大型企業,商業銀行向中小微企業貸款需要更多的風險補償。故要求商業銀行把中小微企業與大型企業一視同仁不太可能,作為為一種風險補償,對中小微企業發放的貸款會要求一種風險補償,貸款利率高一點是正常市場行為,這一點監管層不是不明白。

    貸款端利率降不降,要看銀行的MLF利率降不降,央行提供的MLF資金量夠不夠大,只要MLF利率降下來資金量又足夠大,商業銀行有足夠的信貸資源,利率才會藉助LPR傳導到實體經濟,從而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利率能不能降下來,關鍵是看銀行負債端成本能不能降下來,另一個是市場貸款需求能不能降下來,貸款之所以需求旺盛在,在於地產行業貸款需求很大,佔新增貸款的比例很高。地產貸款需求降下來,銀行信貸資源就會更加充裕,在貸款價格談判中,銀行強勢地位才會降低,才可能做出讓步,如果銀行信貸資源依然是一種稀缺資源,銀行不可能改變待價而沽的局面,自然不會降低貸款利率。

  • 2 # 無為1618

    在利率市場化條件下,銀行將被賦予更大的自主定價權,使資金價格能有效地反映資金的供求關係,並透過對各種資金價格、經營成本、目標收益等進行分析核算,從而確定合理的利率水平,有效地引導資金的流向,更好的服務於企業,降低利率風險,提高商業銀行的風險控制能力。

    利率市場化之後,銀行籌集存款時,不再透過“送好處費”等不正當手段,而是透過自身的經營管理和綜合實力能給出的高利率來吸收存款。在發放貸款時,市場化的利率也使貸款的價格公開,銀行間公平競爭,提高銀行和企業的交易效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預防“倒春寒”對葡萄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