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美國腫瘤學博士
-
2 # 晨明兄弟
我們先來看一段對話
如果對面有一個人問你:”你叫什麼名字?”
你回答:“張三”。
對面那個人仍然頭也不抬地問你:“你叫什麼名字?”
你回答:“張三”。
對面那個人仍然頭也不抬地問你:"”你叫什麼名字?"
你會怎麼樣?
你會生氣、憤怒,你會大聲吼叫:“你是神經病啊!”
機器人不會生氣!
上述問話情境中,我們立刻會識別出對面那個是機器人。
所謂人工智慧,簡言之,就是將人的智慧賦給機器,讓機器擁有人的部分智慧。但是目前人類只能是把一些記憶、思維和問題解決等智慧賦予機器,還不能把自己的情感也透過機器實現。情感是心理現象裡比較滯後的一個研究領域,因為人類的情感是非常複雜善變的,不太能進行嚴格的科學的實驗。所以,要把人類的情感賦給機器,談何容易!
接下來我們看上面這位朋友提出的問題,如果有一天機器人也能擁有人類的情感,這對人類來講時好事還是壞事?這個問題本身的提問方式是二選一,所以你只能選擇其中一種。有人認為,人類的情感是人類心理現象中最沒有用的成分,代表著人類的脆弱性。但是這是基於人類往往難以控制自己情感這個角度出發而言的,如果情感能完全控制,情況就不一樣了。我想,如果機器人也擁有人類的情感,那就意味著情感是能完全控制的了,人類怎麼會把自己都不能控制的東西冒然賦給機器呢?不僅如此,人類自己都不能控制的東西也是難以產生客觀成熟的科學研究成果的。如果賦予機器的情感在可以控制的範圍內,那這種情感又有什麼好壞可言呢?好就留下,不好就刪除不就行了嗎?
或許科學發展到那一天,我們要擔心的不是機器人擁有情感會怎麼樣的問題,我們更要擔心的是更深層次的哲學命題,例如:人有沒有靈魂?上帝是否存在?你把智慧和情感都賦給了機器,你這不是相當於把靈魂都給了機器嗎?既然人類能把靈魂賦給機器,那上帝不就存在了嗎?人類當然就成為創造智慧生命的上帝!所以到那麼一天,或許許多科學和哲學的命題都將改寫,朋友,或許我們要關心的是,到那時,我們是否會透過生命的再造而復活?
啊,不能說了,搞得我都想去寫科幻小說了,這輩子我可從來連故事都沒寫過!
回覆列表
機器人該不該獲得情感,一直都是科學家思考和議論的問題,但是隨著人工智慧發展,把人類的情感世界賦予機器人已經是一件勢在必行的事情,當機器人有了感情,當機器人學會了思考,機器人是可以走進人類的生活中,扮演各角色來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這肯定是一件好事情。
有人說,機器人終將獲得意識,這是我們的需求也是機器人發展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只要我們人類給它的使命越來越開放,越來越籠統,包含著越來越複雜的權衡,以及越來越充分的授權。
機器人應該做些什麼,又不應該做些什麼,起初都在科學家的設定當中,但是隨著機器人自由發展的一面,機器人也可能會脫離原定的設想,發展一些不可想象的事情。
在美國,有一部電影叫《人工智慧》,影片時長兩個多小時,看完之後我的心中充盈著悲傷。科技與文明本應是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關係,但是在這部影片中,科技的高度發達迎來的卻是人類文明的倒退。
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震撼和啟發是關於生命與情感的議題,我從未全身心的照料過一隻寵物,無論是一隻貓還是一條魚,所以從未有過與它們產生情感的體驗。這部電影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的一些認知,對中年夫婦而言,大衛只是一個機器人,在莫妮卡剛失去兒子的時候可能把他當作了自己的孩子,但人和模擬機器人終究是有差別的,這樣的差別在中年夫婦自己的兒子回來之後表現得更加明顯了,不出人意料地,大衛被拋棄了。
他的身邊只剩下泰迪,人們看到泰迪只覺得它是高階玩具,但是我看著卻覺得可愛又可疼,媽媽說:“Heisasupertoy”,小泰迪:“I’mnotatoy”,帶著憤怒又帶著悲哀,泰迪教大衛在紙上寫下“親愛的媽媽,我是你的小男孩,馬丁也是,泰迪不是,我愛你可是泰迪……”泰迪會信誓旦旦地對別人撒謊說大衛是真人。大衛至少是個智慧的機器小孩,但是泰迪只不過是為了丟棄大衛而順道被丟棄的玩具罷了,說到底,我大抵還是最心疼泰迪了。
劇中的關係如此環環相扣,不免讓人陷入沉思,無論是機器還是玩具,每一個可以與我們產生情感碰撞的物品都應當被賦予愛和關懷,甚至更深一層,每一個存在的事物或生命都不要去輕視或忽視他們,尊重每一個物品的存在是做人最基本的準則。
機器人只是人類發展歷程的其中一個科技載體,就如同汽車、飛機一樣,我們可以用汽車運貨、載客,極大的促進了我們生活中的便利,但有人也會利用交通工具從事非法行業,所以事情的好壞不在於機器人本身,而是我們如何利用科學這一門技術為人類更好的服務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