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也是跨緯度最多的大洋。大西洋古稱阿特拉斯海,它起源於希臘神話中的一位名叫阿特拉斯大力士神。從地理位置來看,大西洋位於歐洲、非洲與北美、南美之間。大西洋北接北冰洋,南接南極洲,西南以透過合恩角的經線(西經67°)與太平洋為界,東南以透過厄加勒斯角的經線(東經20°)與印度洋為界。大西洋包括屬海的面積為9431.4萬平方公里,不包括屬海的面積為8655.7萬平方公里;包括屬海的體積為33271萬立方千米,不包括屬海的體積為32336.9萬立方千米;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575.4米,不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不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735.9米。目前,已知大西洋最大深處為9218米。自19世紀以後,人類已經開始進入對海洋學調查研究階段。在各國組織的調查中,較重要的有英國的“挑戰者”號(1872~1876)、“發現”號(1925~1927和1929~1938)、俄國的“勇士”號(1886~1889)、德國的“羚羊”號(1874~1876)和“流星”號(1925~1927)等考察活動,以及美國海岸及大地測量局對灣流的調查等。這些海洋學調查研究對大西洋的研究有著重要的作用。20世紀70年代以來,為了更進一步瞭解大西洋,人們開始著手於聯合研究、實驗等多方面。比如,人們對大西洋進行了海-氣相互作用聯合研究、多邊形-中大洋動力學實驗、全球大氣研究計劃大西洋熱帶實驗和法摩斯計劃等專題調查和海上現場試驗。這樣以來,人們對大西洋有了更多的瞭解和認識。在大西洋自然環境中,大陸棚面積較大是大西洋海底地形特點之一。主要分佈於歐洲和北美洲沿岸。此外,大西洋自然環境還包括氣候特徵。大西洋地處歐洲、非洲與南、北美洲和南極洲之間。北以冰島-法羅島海丘和威維爾-湯姆森海嶺與北冰洋分界,南臨南極洲並與太平洋、印度洋南部水域相通;西南以透過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的經線同太平洋分界,東南以透過南非厄加勒斯角的經線同印度洋分界;西部透過南、北美洲之間的巴拿馬運河與太平洋溝通;東部經直布羅陀海峽透過地中海,以及蘇伊士運河與紅海溝通。從整體來看,大洋東西狹窄、南北延伸,輪廓略呈S形,自北至南全長約1.6萬公里。大西洋在赤道區域,其寬度最窄,最短距離僅有2400多公里。大西洋東西兩側的岸線大致平行。南部岸線平直,內海、海灣較少;北部岸線曲折,沿岸島嶼眾多,海灣、內海、邊緣海較多。島嶼和群島主要分佈於大陸邊緣,多為大陸島。因此,大西洋在開闊洋麵上的島嶼比較少。大西洋是幾個大洋中入海河流域面積最廣的,其流域面積達4742.3萬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聖勞倫斯河、密西西比河、奧裡諾科河、亞馬孫河、巴拉那河、剛果河(薩伊河)、尼日河、盧瓦爾河、萊茵河、易北河以及注入地中海的尼羅河等。由此可見,大西洋的入海河流域面積較為廣泛。從大西洋的風向、洋流、氣溫等方面來看,通常以北緯5°作為南、北大西洋的分界。此外,大西洋的北半球陸界要比南半球陸界長得多,而且海岸曲折,有許多屬海和海灣。大西洋的平均深度為3300公尺,其最深的地方是波多黎各海溝為8380公尺。洋底地貌的突出特徵是有一條縱貫南北呈S形的海嶺,寬達1610公里,稱為大西洋中脊,它是環球海嶺(72450公里)的一個組成部分。中脊兩側海盆平均深度在4200~6300公尺之間。北大西洋有北亞美利加海盆、蓋亞那海盆(西側)和加那利海盆、維德角海盆(東側)。南大西洋有巴西海盆、阿根廷海盆(西側)和安哥拉海盆、開普海盆(東側)。這些海盆充分說明了大西洋海底地形。大陸棚面積比較大是大西洋海底地形特點之一,主要分佈在歐洲和北美洲沿岸。超過2000米的深水域佔80.2%,200~2000米之間的水域佔11.1%,大陸棚佔8.7%,比太平洋、印度洋都大。大西洋海底地形的第二個特點就是,洋底中部有一條從冰島到布韋島,南北延伸約15000多千米的中大西洋海嶺,在赤道地區被狹窄分水鞍所切斷,一般距水面3000米左右,有些部分突出水面,形成一系列島嶼。由此可以看出,整條海嶺蜿蜒呈S形,將大西洋分隔成與海嶺平行伸展的東西兩個深水海盆。從東西海盆來看,東海盆要比西海盆淺,一般深度不超過6000米。我們知道,西海盆較深,其深海溝大部分在西海盆內。在南半球,中大西洋海嶺主體向東、向西還伸出許多橫的山脊支脈,如伸向非洲西南海岸的沃爾維斯海嶺(鯨海嶺),伸向南美洲東海岸的里奧格蘭德海丘。在中大西洋海嶺南端,布韋島以南是一片水深達5000米的地區,被稱為大西洋-印度洋海盆。南大西洋最深的地方是南桑威奇海溝,其深度達8428米。然而,中大西洋海嶺的北端則相反,海底逐漸向上隆起,在格陵蘭島、冰島、法羅群島和設得蘭群島之間,海深不到600米。在大西洋東部地區,特別是在北半球的熱帶和亞熱帶,有許多水下淺灘。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也是跨緯度最多的大洋。大西洋古稱阿特拉斯海,它起源於希臘神話中的一位名叫阿特拉斯大力士神。從地理位置來看,大西洋位於歐洲、非洲與北美、南美之間。大西洋北接北冰洋,南接南極洲,西南以透過合恩角的經線(西經67°)與太平洋為界,東南以透過厄加勒斯角的經線(東經20°)與印度洋為界。大西洋包括屬海的面積為9431.4萬平方公里,不包括屬海的面積為8655.7萬平方公里;包括屬海的體積為33271萬立方千米,不包括屬海的體積為32336.9萬立方千米;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575.4米,不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不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735.9米。目前,已知大西洋最大深處為9218米。自19世紀以後,人類已經開始進入對海洋學調查研究階段。在各國組織的調查中,較重要的有英國的“挑戰者”號(1872~1876)、“發現”號(1925~1927和1929~1938)、俄國的“勇士”號(1886~1889)、德國的“羚羊”號(1874~1876)和“流星”號(1925~1927)等考察活動,以及美國海岸及大地測量局對灣流的調查等。這些海洋學調查研究對大西洋的研究有著重要的作用。20世紀70年代以來,為了更進一步瞭解大西洋,人們開始著手於聯合研究、實驗等多方面。比如,人們對大西洋進行了海-氣相互作用聯合研究、多邊形-中大洋動力學實驗、全球大氣研究計劃大西洋熱帶實驗和法摩斯計劃等專題調查和海上現場試驗。這樣以來,人們對大西洋有了更多的瞭解和認識。在大西洋自然環境中,大陸棚面積較大是大西洋海底地形特點之一。主要分佈於歐洲和北美洲沿岸。此外,大西洋自然環境還包括氣候特徵。大西洋地處歐洲、非洲與南、北美洲和南極洲之間。北以冰島-法羅島海丘和威維爾-湯姆森海嶺與北冰洋分界,南臨南極洲並與太平洋、印度洋南部水域相通;西南以透過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的經線同太平洋分界,東南以透過南非厄加勒斯角的經線同印度洋分界;西部透過南、北美洲之間的巴拿馬運河與太平洋溝通;東部經直布羅陀海峽透過地中海,以及蘇伊士運河與紅海溝通。從整體來看,大洋東西狹窄、南北延伸,輪廓略呈S形,自北至南全長約1.6萬公里。大西洋在赤道區域,其寬度最窄,最短距離僅有2400多公里。大西洋東西兩側的岸線大致平行。南部岸線平直,內海、海灣較少;北部岸線曲折,沿岸島嶼眾多,海灣、內海、邊緣海較多。島嶼和群島主要分佈於大陸邊緣,多為大陸島。因此,大西洋在開闊洋麵上的島嶼比較少。大西洋是幾個大洋中入海河流域面積最廣的,其流域面積達4742.3萬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聖勞倫斯河、密西西比河、奧裡諾科河、亞馬孫河、巴拉那河、剛果河(薩伊河)、尼日河、盧瓦爾河、萊茵河、易北河以及注入地中海的尼羅河等。由此可見,大西洋的入海河流域面積較為廣泛。從大西洋的風向、洋流、氣溫等方面來看,通常以北緯5°作為南、北大西洋的分界。此外,大西洋的北半球陸界要比南半球陸界長得多,而且海岸曲折,有許多屬海和海灣。大西洋的平均深度為3300公尺,其最深的地方是波多黎各海溝為8380公尺。洋底地貌的突出特徵是有一條縱貫南北呈S形的海嶺,寬達1610公里,稱為大西洋中脊,它是環球海嶺(72450公里)的一個組成部分。中脊兩側海盆平均深度在4200~6300公尺之間。北大西洋有北亞美利加海盆、蓋亞那海盆(西側)和加那利海盆、維德角海盆(東側)。南大西洋有巴西海盆、阿根廷海盆(西側)和安哥拉海盆、開普海盆(東側)。這些海盆充分說明了大西洋海底地形。大陸棚面積比較大是大西洋海底地形特點之一,主要分佈在歐洲和北美洲沿岸。超過2000米的深水域佔80.2%,200~2000米之間的水域佔11.1%,大陸棚佔8.7%,比太平洋、印度洋都大。大西洋海底地形的第二個特點就是,洋底中部有一條從冰島到布韋島,南北延伸約15000多千米的中大西洋海嶺,在赤道地區被狹窄分水鞍所切斷,一般距水面3000米左右,有些部分突出水面,形成一系列島嶼。由此可以看出,整條海嶺蜿蜒呈S形,將大西洋分隔成與海嶺平行伸展的東西兩個深水海盆。從東西海盆來看,東海盆要比西海盆淺,一般深度不超過6000米。我們知道,西海盆較深,其深海溝大部分在西海盆內。在南半球,中大西洋海嶺主體向東、向西還伸出許多橫的山脊支脈,如伸向非洲西南海岸的沃爾維斯海嶺(鯨海嶺),伸向南美洲東海岸的里奧格蘭德海丘。在中大西洋海嶺南端,布韋島以南是一片水深達5000米的地區,被稱為大西洋-印度洋海盆。南大西洋最深的地方是南桑威奇海溝,其深度達8428米。然而,中大西洋海嶺的北端則相反,海底逐漸向上隆起,在格陵蘭島、冰島、法羅群島和設得蘭群島之間,海深不到600米。在大西洋東部地區,特別是在北半球的熱帶和亞熱帶,有許多水下淺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