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雪峰居士
-
2 # 核彈頭Shevchenko
同樣是世說新語中的故事,其真實性非常存疑,看看就好了。
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當之,乃自捉刀立床頭。事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信自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各位聽我一一反駁:
“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不會吧,這明顯是作者有個人偏見吧,曹公可是三國的當時之傑,雄才大略,他還不足雄遠國,那三國期間沒人夠資格了吧。
“使崔季珪代當之,乃自捉刀立床頭”這是軍國大事啊,讓崔琰代替自己太兒戲了吧,怎麼樣都說不通吧,根本不可能的。
這根本就在抹黑曹公啊,就為了表現曹操心眼小,不能容人,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性格。根本不可信。
-
3 # 一個貝殼兒
古代的很多朝代,都受到了匈奴的騷擾。戰國時期,李牧帶兵在趙國長城的幫助下,將匈奴擊敗。到了秦漢時期,五百多年的時間裡,交手很多次。使得匈奴分裂,有了南北兩個部分。北匈奴逃到了歐洲,南匈奴選擇留在核桃地區。
三國時期,也面臨著邊境問題。如果邊疆一直不穩定,受到了騷擾,整個國家都不能好好發展。作為一方的霸主,曹操也遇到了這樣的問題。不僅要提防蜀國和吳國,還得抵擋鮮卑、匈奴以及羌族的入侵,真的很累。
面對不同的民族,曹操應對的辦法不一樣。對待烏桓,直接率軍平定。對羌族威逼利誘,對匈奴還有一種辦法。當時曹操的實力並不是那麼強大,也知道自己沒有實力與匈奴對抗。當時匈奴發動戰亂,多次劫持糧草以及金銀財寶,只要能用到的東西肯定都搶走。甚至有一次將大才女蔡文姬劫走了,曹操得到訊息之後,用重金將其贖回來。
強大之後,曹操也開始考慮如何應對匈奴。他沒有直接平定,也沒有誘惑,而是派朝廷官員去管轄,將匈奴拆分開來。
按照曹操的指示,將匈奴分為五個部分,住在不同的地方。這樣一來,匈奴的力量分散,又有自己的人管理,就不用擔心有什麼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舉措,所以曹操需要選擇自己相信的人。有了自己的人去管理匈奴,他們不敢再生事。為了進一步將匈奴的力量分散,曹操想到了釜底抽薪的一招。他下令允許匈奴人加入漢朝,成為漢族人,並且得到很多福利。
就這樣很多匈奴人都選擇加入漢朝,慢慢地被漢化。曹操這一招特別高明,沒有耗費什麼兵力,就能夠將匈奴擺平,沒有再作亂,大家可以和平的生活。可以想一想,如果曹操沒有將匈奴擺平,沒有平定其他少數民族的叛亂,後來的中國是什麼樣子呢?單從這一點來看,曹操的貢獻很大。
不得不說,曹操是真正有建樹的人,有一份野心,也有治理國家的能力。如果沒有他,漢朝滅亡的更快。耗費幾十年的心血才統一北方,並且搞定了匈奴,這種舉措不僅對當時的漢朝來說有好處,也讓後世可以受益無窮。
回覆列表
曹操為什麼要追殺匈奴使者?他的誘因是什麼?
據說是匈奴使者來覲見中原皇帝(別看那時候是三足鼎立,中原混戰,但自從漢武帝把匈奴打趴下了後。匈奴就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一直依附中原皇朝稱臣),漢獻帝會見完了,丞相曹操肯定也是要見一見的,誰叫曹操手握實權呢?可是曹操是嫌棄自己的相貌醜陋還是因為自己是武人怕說話直白?這就是嚴重的不自信了,有點說不過去哈!(曹操的文學還是很有名的)。曹操就叫了一個長的的好看的人扮演他,他自己則在身邊當武士。雙方會談結束後,曹操也不值得心裡怎麼想的,就派人去問匈奴使者,問他對曹丞相印象如何?
“儀表堂堂,舉止文雅。但……”
“又何不妥,請明言”,來人追問匈奴使者。
“但曹丞相身邊武士面相更威猛,是天下梟雄爾,曹丞相不如。”
來人如實彙報曹操,曹操遂派人追殺匈奴使者。
原來是這麼件事情,曹操要殺匈奴使者。按道理來說,匈奴使者說曹操說的真對,可見匈奴使者這個人也是一天才,至少會看面向。可是曹操這個人我們知道他很多典故,如和陳宮一起逃跑時,半夜聽到殺豬磨刀誤以為殺他,於是他就殺別人一家;如大路不走便走華容道,也是疑心之故;如被周瑜輕易使反間計殺掉張、蔡二人,也是疑心之故。總之,曹操的疑心很重,但是曹操又是一個梟雄,是個真小人,是哪個敢於直說“寧可我負天下,不叫天下人負我”的那位真小人曹操。
綜上:
因此,從曹操決定別人代替自己見匈奴使者,就決定他自己的命運。因為曹操換人,首先就是曹操不信任匈奴使者,害怕“荊軻刺秦王”的現象出現。當匈奴使者能夠有觀面相之才,那曹操更不會手下留情,難不成等著匈奴使者回去宣揚一番,漢帝國丞相不敢面見匈奴使者。因此,曹操派人去問,實為試探,既然你匈奴使者發現真相,必死無疑!這就是曹操為什麼要追殺匈奴使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