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浮沉的歷史
-
2 # 飛魚說史
春秋戰國以前453年的三家分晉為分水嶺,為什麼有人說春秋是從前770年到前476呢?
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上演了一出烽火戲諸侯的好戲。
周幽王如願了,他看到了褒姒傾國傾城般的笑容,但他卻不止那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
公元前771年,犬戎部落攻破了西周的國都鎬京,周幽王被殺死,褒姒也被犬戎劫走,不知所蹤,西周就此滅亡。
國不可一日無主,雖然此時周王室分封的諸侯已經做大,但畢竟還沒有人能取代周王室的地位,於是各路諸侯擁立被周幽王廢掉的原太子宜臼為周天子,是為周平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為了躲避犬戎的威脅把都城從鎬京東遷到了洛邑(今洛陽),史稱周平王東遷,這一年也被史學家們稱為東周的開始。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但是這兩段歷史時期的分界線,主流的劃分依據卻有三種說法,其中又以三家分晉最被史學界認可,智伯瑤為了把趙氏趕出晉國,起兵攻打趙國封邑晉陽。
結果趙氏策反了跟隨智氏攻打趙氏的韓氏、魏氏,從而三家聯合滅了智氏,晉國公室名存實亡,這一年是公元前453年,也是春秋戰國分界線的第一種說法。
那麼公元前476年發生了什麼事,能被稱為春秋戰國分界線的第二種說法呢?
這是因為這一年東周第十四任君主周敬王去世了,歷史紀元進入了周元王元年。
此外,歷史學家根據歷史的斷代認為,公元前476之前為奴隸社會,從公元前475年開始進入封建社,而司馬遷的《史記》中記敘“六國時事”的時間也是從周元王元年(前475年)開始的,一些教科書中以此為依據劃分春秋戰國的說法也不足為奇。
那麼春秋戰國的第三種說法又是什麼呢?
是公元前403年,因為這一年,韓趙魏三家已具備獨立為諸侯的實力,他們奏請周天子把自己分封為諸侯,名義上的周天子順水推舟,就把韓虔﹑趙籍﹑魏斯封為諸侯。
另外,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也是從這一事件作為開篇的,於是乎,也有歷史學家把這一年稱為春秋戰國的分界線。
當然春秋戰國的分界線還有其他的說法,而上面三種是最能被認可。
比如,有些史學家把公元前481年,作為分界,理由是記載這段歷史的《春秋》就寫到了這一年。
再比如,有些史學家把公元前479年,作為分界,因為這一年孔子去世了,有道是:仲尼既沒,諸侯並起。
飛魚說:其實春秋戰國本就是東周的兩個階段,雖然戰國存在的歷史要比東周的壽命長(東周滅於公元前256年,戰國結束於公元前221年),但具體該以哪一年為劃分,其實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段歷史給我們帶來的精彩。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關鍵時期,雖然戰亂不斷,卻也推動了社會的進步,這可以說是一個偉大的時代。
回覆列表
關於春秋戰國兩個時代的分界線,史學界一直都是存在著很多的爭議。題主所說的公元前453年的三家分晉只是其中的一種說法,而以公元前476年的劃分的根據則是這年在周元王即位,《史記》以此為六國年表開始時間,但這實際上並沒有特殊的歷史事件發生。下面我們來看看各種不同的說法。
一、《左傳》記載結束於公元前468年,以此為春秋戰國分界線。
二、《史記》中的六國年表開始於周元王元年(前476年)為分界線。
二、以公元前453年發生的韓、趙、魏三家消滅智氏之事為分界線。
三、以公元前403年發生的韓、趙、魏三家被周威烈王冊封為侯之事為分界線。
四、以公元前376年,最後一位晉侯晉靜公被最終廢為庶民,晉國正式滅亡為分界線。
上述的說法均有其根據,本人不加以評判,我只談一談我認為以公元前403年為春秋戰國分界線的理由。
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這一年所發生的事件是前所未有的,這一年周王破天荒的第一次任命最為叛臣的韓、趙、魏三家為諸侯。即便之前有過地方諸侯採取武力脅迫的方式要求周王室加分封他的爵位,南方楚國更是自立為王。不過當時的諸侯畢竟還是周王室所分封的,加封他們是爵位也不算是特別的過分,周王室也並沒有直接承認楚國的王權。
而作為曾經晉國六卿的韓、趙、魏三家被分封為名正言順的諸侯則意味著春秋時代周王室最後的一點顏面的喪失。這使得是各國君臣關係的徹底破壞,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之前的權臣在殺死國君後還是會立王族為國君,而韓、趙、魏三家則是直接自己做王了,最終撕破了這層窗戶紙,使得整個天下的秩序更加的混亂。
韓、趙、魏成為了諸侯國後,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更加激烈頻繁,周王室的地位進一步下降。開始形成了秦、韓、趙、魏、楚、燕、齊七國爭霸的局面,戰國時代由此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