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好嘛妹妹123
-
2 # 牽手教育
孩子愛衝動,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怎麼辦?
自控力,就是控制自己意志的能力。自控力對每個人的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想要提升孩子的自控力,首先要明白所謂意志力,就是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緒和慾望的能力。
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意志力薄弱——自控只是一時的行為,而力不從心和失控確是常態。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情緒來勢洶洶,很少有孩子能控制自己的衝動。那麼,為了成功做到自控,你必須知道自己為何失敗。
斯坦福大學的“棉花糖實驗”,給一群4歲孩子一塊兒棉花糖,告訴他們可以選擇直接吃掉,也可以選擇跟這塊棉花糖共處一室,忍耐15分鐘,最後就可以吃兩塊棉花糖。有的孩子受不了誘惑,直接吃掉棉花糖,也有的孩子可以控制衝動,等15分鐘。
研究發現,等待時間越長的孩子,他們十四年之後的學業成績等等表現越好。這個實驗非常出名,一些人從此認為自控力比智商更能預測一個人的成功。
每個人的意志力都是與生俱來的,但有些人的意志力更強。無論從哪個方面看,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緒和行為的人,都會活得更幸福。頑強的意志力是一個人最突出的優點。為了適應環境、與人合作、維持關係、人腦很早就學會了自控。只有大腦緊跟時代的腳步,我們才能擁有意志力。意志力是一種抑制衝動的能力,他使我們成為真正的人。
那麼自控力能不能透過訓練提升呢?想要知道我們的自控力能不能提升,就要先理解自控力的原理。我們為什麼會有意志力?
“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的神經學原理。
我們人類位於,額頭和眼角後面的,前額皮質神經區進化了。並隨著我們的不斷進化,前額皮質也逐漸擴大,並和大腦的其他區域聯絡的越來越緊。控制我們的行為越來越多,它能夠控制我們去關注什麼、想些什麼,甚至能夠影響我們的感覺。這樣一來,我們就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行為。前額皮質分為三個區域,分管“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三種力量。
意志力就是駕馭“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這三種力量。社會越來越複雜,越來越需要與人合作,也就越來越需要自控力。抵制誘惑是有可能辦到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一定能辦到。在進化過程中,大腦更多的是錦上添花。當人們需要新技能時。大腦在原有的衝動系統上和本能系統上,又進化出了自控系統。
自控力是我們最與眾不同的特徵之一。此外,我們還擁有自我意識。當我們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們能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也知道為什麼這樣做。這種意識是我們人類獨有的。
意志力實際上是“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這三種力量。他們協同努力,讓我們變成更好的自己。每個意志力的挑戰都是一次自我博弈。要想讓更好的自己佔據主導,我們就要強化自我意識和自控力。這樣,我們才會擁有意志力和“我想要”的力量,讓自己選擇做“更難的事情”。
回覆列表
怎樣發展孩子的自控力 如果沒有完整的自我意識,自控系統將毫無用武之地;如果自控系統能佔上風,原始的本能衝動就會被抑制。在做任何決定的時候,我們必須意識到自己具有做這件事的衝動,以及抑制這種衝動的意志力。如果想要孩子具有更強的自控力,首先就需要讓孩子具有更多的自我意識。 專注力是自控力的“試金石”.在能夠控制行為之前,孩子需要能夠管理或者控制注意。專注力能發展孩子的意志力和麵對挫折的能力。專注力雖然是孩子學習所必備的能力,往往卻很難在一本正經的學習中完全培養出來。專注力大都是在玩耍、遊戲、運動、戶外活動等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中培養起來的。 對自己喜歡的事情,孩子一定能做到專注。對自己不太喜歡的事情,也可能做到專注,但需要具備一定的自控力。透過玩拼圖、找不同等很多遊戲,可以培養孩子的專注力,當孩子完全投入遊戲時,他們根本就不會受外界影響而分心。專注力需要從小就開始培養,不能等到孩子進入小學以後才開始重視。 家長怎樣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做好孩子的情緒疏導。大人的目標得不到滿足尚且會傷心、會惱怒,更何況孩子,因此一定給孩子宣洩情緒的時間和空間。當孩子的意願達不到時,家長要善於發現他們的情感變化,做到感同身受。家長可以陪著孩子在合適的場地放聲歌唱或者大聲喊叫來發洩內心的不滿。 家長可以陪著孩子狂奔、打球或者做其他運動來平息心中的怒火;家長可以陪著孩子做他們喜歡的事情,譬如打遊戲、看動畫片等,甚至陪著他們傷心、落淚也好,讓孩子知道自己不是孤獨的個體。 父母所做的情緒疏導為他們今後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行為打下了好的基礎,也培養和加強了他們對自己情緒自控的方式方法,自然而然自控力會得到好的發展。引導孩子敬畏規則。一些常規要求、必須要遵守的行為準則、待人處事的規則意識,一定要求孩子長期堅持做到,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