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石佛173761518
-
2 # 命犯沒桃花
抗曹是孫權的本意,只不過江東主和派佔上風,孫權才有猶豫而已。魯肅是幫孫權下定決心抗曹,沒有魯肅孫權一樣會打赤壁之戰的,畢竟最重要的人物周瑜也是主戰派
-
3 # 小島知風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沒有魯肅也可以三分天下,因為在小說中提出三分天下的是諸葛亮。而在歷史上最先提出三分天下的是魯肅。
其實不管是在歷史還是在小說中,沒有魯肅都可以實現三分天下。
因為在歷史上最初為孫權提出三分天下理念的是魯肅,但是魯肅提出的三分天下雖然也是曹、劉、孫三家三分天下,但是他這三家不是諸葛亮提出的那三家。魯肅眼裡的曹、劉、孫是指的曹操、劉表、孫權,而諸葛亮的三分天下是曹操、劉備、孫權。
這是因為魯肅是在第一次見孫權時,也就是入仕孫權之時提出的三分天下概念,當時劉備還屁都不是呢,只不過依附在劉表之下的新野蝸居呢。所以魯肅當時沒有把劉備當做可以爭霸天下的軍閥,魯肅認為曹操統一北方其勢威不可擋,西涼和巴蜀早晚也會被曹操收入囊中,但是由於曹操軍對不善水戰,所以荊州軍閥劉表部下能征善戰,與孫權交戰多年,孫權都屢次吃虧,所以劉表可以抵擋曹操,而劉表又奈何不了孫權,所以三家最終會成為鼎足而立的局面。
而諸葛亮在隆中對裡和劉備提出三分天下的概念,當初完全是給劉備許了一個願望而已,因為當時的劉備真的是一窮二白,狗屁都沒有,哪有實力去跟孫、曹爭天下。但是這話說完沒多久荊州劉表就死了,給了劉備三分天下的機會。
劉表如果不死,三分天下的劉氏就是劉表了。劉表一死,曹操馬上發動了赤壁之戰,結果正是這場赤壁之戰給劉備帶來了奪取巴蜀三分天下的本錢,赤壁之戰曹操戰敗,劉備和孫權瓜分了劉表的荊州地盤,這樣劉備才有了後來奪取巴蜀的資本,歷史上的劉表可不是小說中那麼易與之輩,所以劉表不死,誰也分不了荊州,那麼持續下去,曹操肯定會在陸續奪取西涼和巴蜀,那麼這樣一系列做完,就沒劉備啥事了,那三分天下可就是劉表、曹操、孫權的事了。
諸葛亮和劉備最應該感謝的就是劉表死的早,否則劉備何談三分天下。
透過上述我們也就可以看出,不管是歷史還是小說中,有沒有魯肅,都不影響三分天下的格局,因為這個格局完全是歷史的機遇,劉備恰恰抓住了這個機遇,才成就了三分天下大業,和魯肅沒啥關係。
如果魯肅對三分天下的貢獻就是魯肅穩定維持發展了孫、劉兩家的外交關係,尤其是東吳歷任都督裡只有魯肅能和關羽關係相處融洽。維持住了孫、劉兩家能在荊州短暫的和平共處。
但是這絕對不是魯肅對三分天下的重要功績,即使沒有魯肅,在東吳政壇裡傾向於維持孫、劉外交關係穩定和平發展的人也很多,比如諸葛瑾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沒有魯肅也會有諸葛瑾出現來穩定維持孫、劉和平的外交關係。
-
4 # 微語默話
在三國演義中的這個劇情是值得深入探討的。雖然我們無法假設沒有魯肅會是什麼局面,但是根據一些細節還是有一定的推斷性的。赤壁之戰,孫劉聯合,形成了三足鼎立局面的開始。但三足鼎立的局面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持續的保持狀態。孫權和周瑜在赤壁之後實際上是想辦法收回荊州的。這說明他們頭腦中沒有三足鼎立的概念,他們之認為受到曹操大兵壓境的時候應該聯合,危機解除後,就應該各自經營。
這不是一個對錯能夠說清的問題,東吳的想法沒有錯,我們也可以說劉備一方因為自己要立國,所以才說孫劉聯合,三足鼎立是重要的。這些說法聽起來都沒有錯。但這確實不是一個對錯的問題,而是是不是具有宏觀視角的問題。
曹操大軍雖然不識水性,但事實證明,東吳僅憑此點根本抵禦不了曹兵的,即使不是大兵壓境,事實也是如此,這意味著沒有孫劉聯合,沒有三足鼎立之勢,這件事就隨時可能發生,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關羽失守荊州後,東吳很快也完了。
可見三足鼎立的戰略,並不是有敵情合,沒有敵情散可以解決的。那麼三足鼎立的格局,在孫權一側,除了魯肅,還有哪個人是堅持維護的呢?哪個人能夠放下荊州現實的誘惑而看到大局安定的本質呢?
話分兩頭,東吳吃著虧,然後我們單單指責東吳不具有大格局意識也是有問題的,劉備一方如果在吃虧的狀態下,有幾個人能保持這個大戰略呢?關羽死後,劉備也是要討伐東吳的。長遠的眼光,需要對現實的忍耐和剋制,這個很難。畢竟眼前的得失是更加實際的,所謂的長遠和大格局相比之下僅僅是一種不確定的可能。
因此,沒有魯肅,是不是依然能夠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看我們能不能找到更合適的替代者。(以上觀點僅限於針對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
回覆列表
魯肅,三國時期重要的政治人物,謀士。在當時社會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他對三分天下具有舉足輕重的推動作用,但不是絕對因素。三分天下是大勢所趨,是歷史必然。有沒有他,關係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