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毅而三思吳六奇

    古代如何預測颱風、如何對抗颱風……記載相對還是比較清晰的。一樣說一種好了。

    【正文】宋代《太平御覽》中曾提到過說,南朝宋時期的《南越志》記載了“颶風”名字的由來:

    《南越志》曰:熙安間多颶風,颶者,具四方之風也。一曰懼風,言怖懼也。

    同樣在宋代,地理學著作《嶺外代答》中說到北宋時餘靖餘襄公稱“客聽潮雞迷早夜,人瞻颶母識陰晴”。因此,辨別颶母就是預測颱風的方法。而“颶母”在唐代《嶺表錄異》裡,被這樣描述:

    南海秋夏,間或雲物慘然,則其暈如虹,長六七尺。比候則颶風必發,故呼為“颶母”。忽見有震雷,則颶風不能作矣。

    【大意】在南海地區,每至夏秋季節,或有云霧籠罩,天色晦暗慘淡,繼而能看到如彩虹般的光暈出現,大約有1.8~2.5米左右長(唐有大小尺)。如果出現這樣的天色,必然會生颱風。因而人們稱其颶風之母(颶母)。但此時若突至響雷震震,那麼颶風就不會出現。類似的說法,在《颶風賦》中也可看到(如圖,拉開點距離再看)。

    直至清末民國時期,颶母之稱尤在,並如同中國曆代其他神祗一般,將其與風伯配對稱“風伯颶母”(雨師哭死在沙灘上)。但話說,我倒是因此想到了《X戰警》系列裡的暴風女。可惜國內好像沒人創作這個形象,所以是否性感妖嬈我無從介紹……但歷代促狹之處,我倒是可以發一些:

    《臺灣詩乘》:風名颶母應雌風,胡為更比雄風雄。想從少女封姨後,老作陰怪多神通。

    《噶瑪蘭廳志》中,因日數不同而有異名,略取幾稱:“念四曰小妾颶、初十曰張大帝颶、五日曰屈原颶、十一曰彭祖颶、十八曰彭婆颶、念三曰小姨颶、念八曰大姨颶……”(這個也涉及臺灣一些地區對臺風預測和判斷的方式,但是太長了)

    至於對抗颱風,方法也很多見。比如清代《讀史方輿紀要》說浙江時,提到《海防說》三門港縣的擇址是“有山環抱,可避東北颶風”。而說廣東時,則稱感勞山縣“東南十五里,中有巨穴,深不可測,每颶風作,黎人禱之則止。”總之選個好地方住,或是找人禱告一下,都算是常見辦法。

    而在《廈門志》中提到的另一種方法則是建築,即“房屋低小而多門,上用平屋”。然而在這種選擇和發展上,目前效果最好、名氣最大的應為浙江溫嶺的石塘鎮石屋。自1982年吳冠中將其別具一格地繪製於畫作之中後,石塘鎮石屋之名漸至大江南北(如圖)。

    這種選擇在當時,或者說現在看來,都是十分令人驚歎的。改造自然的同時,卻又和諧自然與之融為一體,這是今日乃至未來都很需要堅持學習的事情。不過其他的什麼禱告就算了,這個在古代說實話用的都不多。因為大多數情況下,除了像上述那種猜忌其風如女反覆無常的小促狹以外,更多見於對其兇名的畏懼。

    所以祭祀是不會祭祀的,古代祭祀的功用在於與天地溝通交流,而凶神是不講道理的,就是隻有不時抽抽風才會快活起來。所以一般沒什麼人祭祀,也就是禱告一下,吐槽說幾句埋汰話才能繼續得了生活這樣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葡萄糖耐量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