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傳世之作,是現代文學中散文的精品,是美文中的美文。《荷塘月色》全文一共有26處運用了疊詞,並且運用得都很準確到位。所疊的詞有名詞、形容詞、副詞及量詞。所疊的名詞有日日、星星等等;所疊的形容詞有:蓊蓊鬱鬱、陰森森、遠遠近近、高高低低、曲曲折折等等;所疊的量詞有層層、縷縷、一粒粒等等。 一篇篇幅不算太長的散文,非常成功地運用了這麼多的疊詞,實為罕見。那麼,朱自清先生為什麼會用這麼多的疊詞呢?我以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由: 第一、喜歡用疊詞以表情達意,可算是朱自清先生進行散文創作時遣詞用語的習慣。除《荷塘月色》一文以外,還有多篇散文也大量地運用了疊詞。例如: “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裡,田野裡,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春》) “大中橋外,頓然空闊,和橋內兩岸排著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異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襯著蔚藍的天,頗象荒江野渡光景;那邊呢,鬱叢叢的,陰森森的,又似乎藏著無邊的黑暗:令人幾乎不信那是繁華的秦淮河了。”——(《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裡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裡,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匆匆》) …… 當然,他的散文有大量疊詞存在的地方遠不只這些,還有許多許多。這裡就不再一一地列舉了。多用善用疊詞成了朱自清先生散文語言的一大閃光點。 第二,運用疊詞可以使音節舒展悠揚,富有節奏感,給人以聽覺上的美感,產生音韻美、音樂美。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此選段有一系列的疊詞“曲曲折折”、“層層”、“星星”、“縷縷”、“一粒粒”的成功運用。疊詞一般都是用輕聲的語調來讀,輕柔的語調與輕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種雅而不俗的語言氛圍;而在語音的延長中,語意與情感也是綿綿不絕、令人回味的。這些疊詞讀起來朗朗上口,很能讓人感覺到節奏明朗,音韻協調而形成的音韻美、音樂美。再加上“有……的,有……的;”“正如……,又如……,又如……”這種並列排比的句式,讓人在讀時能夠感覺到頓挫有致,順口、悅耳,具有節奏的美感。 第三、用疊詞深化物態情貌,形象生動真切。如: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丰姿,便在煙霧裡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 “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用語平實自然,描畫出了樹所在的地理位置,顯得錯落有致,既開闊而又有立體感。“重重”“陰陰”“隱隱約約”,它們傳神的描繪出了特定環境中的景物特點。不僅寫出了樹木之多,而且也加強了夜色的濃厚氣氛。“重重”寫出了樹的繁多和茂密。“陰陰”則畫出了樹的色澤,如煙似霧,顯得朦朧不清,黑黝黝的。“隱隱約約”寫出了順著樹梢看去的景物,即“一帶遠山”,只是這些遠山看得並不清晰,給人以朦朦朧朧之感。同時,這樣寫,也照應了文中第二段的“蓊蓊鬱鬱”的樹及“陰森森”的小路。 第四、用疊詞以描摹和表達作者自己當時複雜的內心和思想情感。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悄悄地”描摹的不僅僅是披大衫帶上門這出去這一系列的動作,寫出了這一系列的動作的悄然無聲。同時,也描摹出了作者當時的心情,這種心情是作者當時十分矛盾的思想的集中體現。一方面作者他渴求著一種超脫世俗喧囂的寧靜,所以想出去尋找屬於自己自由支配的一片天地。然而現實又不容他去,因為他是具有良知的愛國者,不能對耳聞目睹的現實世界置之不理,甚至怕驚起了家人。表面上寫的是作者從家到荷塘,實質上說的是作者從現實跨入了夢境。同理,“輕輕地”一詞表面上寫的是作者由荷塘回到家裡,而實質上說的則是作者從美夢中又迴歸到了現實。“輕輕地”不僅是在寫推門進去的動作狀況,而且也是在狀描作者的內心。作者剛才好像是做了一個美夢,之所以“輕輕地”,是因為怕夢被驚醒了,他“但願長醉不願醒”,不願意從夢中醒過來。然而,迴歸到現實又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輕輕地”突出地表現了朱自清先生當時的苦悶、孤獨和無奈之情。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傳世之作,是現代文學中散文的精品,是美文中的美文。《荷塘月色》全文一共有26處運用了疊詞,並且運用得都很準確到位。所疊的詞有名詞、形容詞、副詞及量詞。所疊的名詞有日日、星星等等;所疊的形容詞有:蓊蓊鬱鬱、陰森森、遠遠近近、高高低低、曲曲折折等等;所疊的量詞有層層、縷縷、一粒粒等等。 一篇篇幅不算太長的散文,非常成功地運用了這麼多的疊詞,實為罕見。那麼,朱自清先生為什麼會用這麼多的疊詞呢?我以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由: 第一、喜歡用疊詞以表情達意,可算是朱自清先生進行散文創作時遣詞用語的習慣。除《荷塘月色》一文以外,還有多篇散文也大量地運用了疊詞。例如: “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裡,田野裡,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春》) “大中橋外,頓然空闊,和橋內兩岸排著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異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襯著蔚藍的天,頗象荒江野渡光景;那邊呢,鬱叢叢的,陰森森的,又似乎藏著無邊的黑暗:令人幾乎不信那是繁華的秦淮河了。”——(《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裡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裡,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匆匆》) …… 當然,他的散文有大量疊詞存在的地方遠不只這些,還有許多許多。這裡就不再一一地列舉了。多用善用疊詞成了朱自清先生散文語言的一大閃光點。 第二,運用疊詞可以使音節舒展悠揚,富有節奏感,給人以聽覺上的美感,產生音韻美、音樂美。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此選段有一系列的疊詞“曲曲折折”、“層層”、“星星”、“縷縷”、“一粒粒”的成功運用。疊詞一般都是用輕聲的語調來讀,輕柔的語調與輕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種雅而不俗的語言氛圍;而在語音的延長中,語意與情感也是綿綿不絕、令人回味的。這些疊詞讀起來朗朗上口,很能讓人感覺到節奏明朗,音韻協調而形成的音韻美、音樂美。再加上“有……的,有……的;”“正如……,又如……,又如……”這種並列排比的句式,讓人在讀時能夠感覺到頓挫有致,順口、悅耳,具有節奏的美感。 第三、用疊詞深化物態情貌,形象生動真切。如: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丰姿,便在煙霧裡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 “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用語平實自然,描畫出了樹所在的地理位置,顯得錯落有致,既開闊而又有立體感。“重重”“陰陰”“隱隱約約”,它們傳神的描繪出了特定環境中的景物特點。不僅寫出了樹木之多,而且也加強了夜色的濃厚氣氛。“重重”寫出了樹的繁多和茂密。“陰陰”則畫出了樹的色澤,如煙似霧,顯得朦朧不清,黑黝黝的。“隱隱約約”寫出了順著樹梢看去的景物,即“一帶遠山”,只是這些遠山看得並不清晰,給人以朦朦朧朧之感。同時,這樣寫,也照應了文中第二段的“蓊蓊鬱鬱”的樹及“陰森森”的小路。 第四、用疊詞以描摹和表達作者自己當時複雜的內心和思想情感。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悄悄地”描摹的不僅僅是披大衫帶上門這出去這一系列的動作,寫出了這一系列的動作的悄然無聲。同時,也描摹出了作者當時的心情,這種心情是作者當時十分矛盾的思想的集中體現。一方面作者他渴求著一種超脫世俗喧囂的寧靜,所以想出去尋找屬於自己自由支配的一片天地。然而現實又不容他去,因為他是具有良知的愛國者,不能對耳聞目睹的現實世界置之不理,甚至怕驚起了家人。表面上寫的是作者從家到荷塘,實質上說的是作者從現實跨入了夢境。同理,“輕輕地”一詞表面上寫的是作者由荷塘回到家裡,而實質上說的則是作者從美夢中又迴歸到了現實。“輕輕地”不僅是在寫推門進去的動作狀況,而且也是在狀描作者的內心。作者剛才好像是做了一個美夢,之所以“輕輕地”,是因為怕夢被驚醒了,他“但願長醉不願醒”,不願意從夢中醒過來。然而,迴歸到現實又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輕輕地”突出地表現了朱自清先生當時的苦悶、孤獨和無奈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