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宸羽
-
2 # 雲開見霧來
(一)生物性危害
1.食源性細菌病原體最常見,在夏秋季節多發,引起中毒的食品常常是動物性食品。
沙門氏菌病
1)病原與中毒食品:包括僅感染人的傷寒、副傷寒沙門氏菌和引起人食物中毒的鼠傷寒沙門氏菌、腸炎沙門氏菌、豬霍亂沙門氏菌等。多發生在夏季,傳播可透過水和食物,中毒食品主要是肉類食品,常由於食物存放不當,食用前未燒熟煮透所致。
2)臨床表現:
腸熱型(傷寒、副傷寒):開始出現發熱不適、全身疼痛,此後患者出現持續高熱、相對緩脈、肝脾腫大,外周白細胞下降、面板出現玫瑰疹。嚴重腸局壞死和潰瘍,有出血、穿孔等併發症。
急性胃腸炎型(食物中毒):潛伏期12~24小時,突然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熱,重者有寒戰,驚厥,抽搐與昏迷,病程3~7天,預後良好。其他型別:類霍亂型,類傷寒型,類感冒型,敗血症型。
其他還有葡萄球菌腸毒素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屬食物中毒、蠟樣芽孢桿菌屬食物中毒等等。
志賀菌感染(痢疾)
由於進食被志賀菌汙染的食物和水而引起,常常由於不衛生的加工人員接觸食品所致。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瀉(有裡急後重、粘液血便)、發熱、發汗、腹部疼痛和肌肉痠痛。
霍亂
由於進食被霍亂弧菌汙染的食物和飲水而引起,常見引起傳播是由於海產品或海產品未煮熟、生食蔬菜、吃水果不去皮,以及製作食品過程或存放時被汙染所致。
防治:以預防為主,做好管水、管糞、管食品、滅蒼蠅的綜合防治措施。
細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預防原則
1)防止病原菌汙染及毒素產生
2)防止病原體繁殖及毒素的形成
3)殺滅細菌及破壞毒素
2、食源性病毒
甲型肝炎
病毒為單股RNA病毒,可感染不同動物和人。常年多發,各種年齡均易感染,水源、食物均可造成暴發流行,常見汙染的食品為冷菜、水果和果汁、乳製品、蔬菜、貝類和冷飲。
臨床表現:潛伏期15-45天,平均30天。可有黃疸型和無黃疸型二種。
預防:主要切斷傳染途徑,控制傳染源,加強飲食、飲水、環境衛生管理。養成個人良好衛生習慣。
回覆列表
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危害包括生物性危害、化學性危害、物理性危害
(一)生物性危害
1.食源性細菌病原體最常見,在夏秋季節多發,引起中毒的食品常常是動物性食品。
沙門氏菌病
1)病原與中毒食品:包括僅感染人的傷寒、副傷寒沙門氏菌和引起人食物中毒的鼠傷寒沙門氏菌、腸炎沙門氏菌、豬霍亂沙門氏菌等。多發生在夏季,傳播可透過水和食物,中毒食品主要是肉類食品,常由於食物存放不當,食用前未燒熟煮透所致。
2)臨床表現:
腸熱型(傷寒、副傷寒):開始出現發熱不適、全身疼痛,此後患者出現持續高熱、相對緩脈、肝脾腫大,外周白細胞下降、面板出現玫瑰疹。嚴重腸局壞死和潰瘍,有出血、穿孔等
志賀菌感染(痢疾)
由於進食被志賀菌汙染的食物和水而引起,常常由於不衛生的加工人員接觸食品所致。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瀉(有裡急後重、粘液血便)、發熱、發汗、腹部疼痛和肌肉痠痛。
霍亂
由於進食被霍亂弧菌汙染的食物和飲水而引起,常見引起傳播是由於海產品或海產品未煮熟、生食蔬菜、吃水果不去皮,以及製作食品過程或存放時被汙染所致。
防治:以預防為主,做好管水、管糞、管食品、滅蒼蠅的綜合防治措施。
預防原則
1)防止病原菌汙染及毒素產生
2)防止病原體繁殖及毒素的形成
3)殺滅細菌及破壞毒素
2、食源性病毒
甲型肝炎
病毒為單股RNA病毒,可感染不同動物和人。常年多發,各種年齡均易感染,水源、食物均可造成暴發流行,常見汙染的食品為冷菜、水果和果汁、乳製品、蔬菜、貝類和冷飲。
臨床表現:潛伏期15-45天,平均30天。可有黃疸型和無黃疸型二種。
預防:主要切斷傳染途徑,控制傳染源,加強飲食、飲水、環境衛生管理。養成個人良好衛生習慣。
(二)化學性危害
農藥殘留、有毒金屬和化合物(鉛、鎘、汞、砷、氟、多環芳烴、多氯聯苯、二噁英)、工廠化學藥品(潤滑劑、清潔洗消劑、油漆)、獸藥殘留。
亞硝酸鹽食物中毒
有機磷農藥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