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哈哈神

    明知道致癌物幹嘛還要吃?

    古話,病從口入,一直到至今。不說這個,就算是剛買來的蔬菜都不一定能清洗乾淨無殘留。現在的生活節湊越來越快,身體亞健康也越來越多。所以就不要吃了。難道連買菜的錢都沒有了嗎?那還是回農村比較安逸

  • 2 # 健康生活經營人

    致癌物,煮了能吃嗎?比如發黴食物煮過能吃嗎?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在我們平常的認知中,經過開水能夠殺死細菌,當然包括致癌物。其實這種理解是錯的,開水能殺死大部分細菌,但是致癌物卻是例外,開水對致癌物影響不大,不能殺死致癌物。

    0⃣1⃣ 致癌物的分類

    第一類:多環芳烴類致癌物。

    多環芳烴類致癌物如苯並芘、苯蒽等。它是由食物中的有機物經過高溫烹調,就有可能分解成多環芳烴類。用炭火烘烤富含脂肪或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就有可能產生

    第二類:雜環胺類致癌物。

    雜環胺類 致癌物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肉、魚等。高溫分解會產生雜環胺類致癌物。如2-氨基-3-甲基咪唑(4,5-f)喹啉(IQ)和2-胺基-1-甲基-6-苯咪唑(4,5-b)吡啶(PHIP)。

    這些物質是強致突變物,易引起結腸癌和乳腺癌等多種腫瘤。

    第三類:亞硝酸鹽致癌物

    亞硝酸鹽致癌物,用亞硝酸鹽醃製過的肉類中發現有亞硝胺類致癌物,如N-二甲基亞硝胺和N-亞硝基吡啶。

    第四類:黃麴黴毒素致癌物

    黃麴黴毒素類致癌物如黃麴黴毒素,是目前發現的最強的化學致癌物質,黴變的食品中易產生該物質。

    0⃣2⃣ 分別瞭解一下各類致癌物對溫度的耐受性

    A: 多環芳烴類致癌物。其代表物質是苯並芘。

    苯並芘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活性很高的間接致癌物和致癌突變物。它是一種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純品本身是五個苯環聯在一起的無色或淡黃色針狀晶體。

    熔點及沸點較高,熔點為179℃,沸點為475℃,相對密度1.35,蒸汽壓很小,不溶於水,易溶於苯類芳香性溶劑中,微溶於其他有機溶劑中。

    B. 雜環胺類致癌物。加熱、溫度是雜環胺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

    當溫度從200℃升至300℃時,雜環胺的生成量可增加5倍。雜環胺的前體物是水溶性的,加熱後,水溶性前體物向表面遷移並逐漸乾燥,其加熱後的主要反應是產生雜環胺。

    烹調時間對雜環胺的生成也有一定影響。在200℃油炸溫度時,雜環胺主要在前5分鐘形成,在5~10分鐘形成減慢,進一步延長烹調時間則雜環胺的生成量不再明顯增加。

    食品中的水分是雜環胺形成的抑制因素。因此,加熱溫度越高、時間越長、水分含量越少的食物,產生的雜環胺越多。

    而燒、烤、煎、炸等直接與火接觸或與灼熱的金屬表面接觸的烹調方法,由於可使水分很快喪失且溫度較高,產生雜環胺的數量遠遠大於燉、燜、煨、煮及微波爐烹調等溫度較低、水分較多的烹調方法

    C.亞硝酸鹽致癌物。

    亞硝酸鹽加熱在某些條件下可以去除,亞硝基化合物在鹼性環境中比較穩定,一般條件下不易發生水解,但在酸性環境下加熱至70℃~100℃可以水解,在Sunny的照射下可以裂解,在維生素C、維生素E等多種氧化劑作用下氧化,可阻斷N-亞硝基化合物的生成。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透過一定的加工處理方法、合理的食物搭配降低其在食物中的含量。

    D.黃麴黴毒素致癌物。

    黃麴黴素分解溫度為268℃。紫外線對低濃度黃麴黴毒素有一定的破壞性,標準做法是過長時間高溫(100—120℃)作用,如高壓消毒和鍛燒才能使其大部分失活,壓上閥後煮20分鐘,但黃麴黴產生黃麴黴素在高溫下卻很穩定,很難分解或被其他物質反應掉,依然有毒性。

    低溫只能抑制他的生長,殺不死的。 黃麴黴滋生的適宜溫度 黃麴黴是溫暖地區常見的佔優勢的黴菌,其生長溫度範圍在4—50℃之間,最適生長溫度為25—40℃。

    黃麴黴毒素形成的最低溫度為5—12℃,最高為45℃,最適溫度為20—30℃(28℃)。在肉製品中,當溫度在10℃以下時,則不生成黃麴黴毒素。

    從以上A、B、C、D四點可以看出,致癌物、黴變的食品,透過水煮,並不能殺死致癌細菌病毒,或分解致癌物。因此,水煮無效。

    我們家中用鍋水煮,溫度大概在100℃,而普通的家用高壓鍋,溫度可達110℃~122℃。如果是工業用高壓鍋,溫度可達170℃。對各類致癌物也是無效的。

    而對各類致癌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健康飲食,選擇合理的烹調方式,丟棄黴變的食物才是最好的選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氣溫稍微一高就冒大汗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