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w6115

    徐姓起源有四:

    一為出自贏姓,東夷少昊之後,以國為氏;

    主要出自贏姓,始祖為帝顓項玄孫伯益之子若木。相傳帝顓頊玄孫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他贏姓,並將本族姚姓女子嫁給他為妻。姚女生有兩個兒子,其小兒子叫若木。若木因其父之功,夏禹時被封于徐,建立徐國,其故地在今江蘇西北部及安徽東北部。徐國曆夏、商、週三代為諸侯,周穆王時,傳至三十二世孫徐君偃。當時徐國已很強大,徐君偃便想乘穆王巡遊在外時代周稱天子。他自稱徐偃王,率各國聯軍向周進攻。穆王得此訊息,乘造父駕的車,日夜兼程趕到京都,調軍鎮壓,偃王棄國出走,躲進彭城(今江蘇徐州)一帶的山中。由於他甚得民心,隨他進山的百姓數以萬計。這座山後來就叫徐山,徐州也因此得名。後周穆王封偃王兒子宗于徐(今江蘇泗洪一帶),仍稱“徐子’。春秋時徐國被楚國打敗,國力逐漸衰弱。至宗十一世孫章禹,於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0年)最終為吳國所並,其後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徐氏。

    周朝初年,徐姓氏族已經比較強大,形成一個方國,史書上稱作徐方。由於與商人同屬東夷集團,因而,在周滅商後的商人反叛中,贏姓之徐即使沒參加共同行動,也必然對此表示了極大的理解與支援,這也是周初平叛後沒有分拆商人氏族的原因之所在。但隨著周朝勢力在東方的加強與鞏固,不可避免地會威脅到徐方的利益與生存。於是,徐方與周朝爆發了不止一次的戰爭,結果是互有勝負。這在先秦及後世相關文獻中都有記載。《禮記·檀弓》篇中就記錄了徐國大夫容居的回憶:“昔我先君駒王,西討,濟於河。”西討的物件必是周王朝,徐駒王可能是周初時徐國的國君,大軍已到了黃河邊,足見軍力之強。並且,徐國國君也稱王,與周王室平起平坐,這種行為自然是不能容忍的。伯禽在魯時,曾不斷地去征討。《史記·魯世家》載:“伯禽率師伐之,作《費誓》,遂平徐戎,定魯。”《詩經·闋宮》篇有:“魯侯之功,……遂荒徐宅。”荒者,佔有之意,在伯禽大軍壓境之下,徐國只得南遷,遷到淮河流域。因此,徐國也被稱作淮夷、徐夷。由於屢次興兵,又被稱作徐戎。

    徐國南遷後,仍然保持較強的國力,一方面,穩定周邊形勢,討伐與其不一致的國家,包括同姓的舒國或其他徐姓部落,另一方面,積極備戰。

    古書中記載周昭王“南征不復”死於漢水,大致與征伐徐、楚有很大關係。到了周穆王時,正值徐偃王當政,國勢大盛。據《竹書記年》記載,穆王十三年,徐戎侵洛。另據《後漢書·東夷傳》介紹:“後徐夷僭號,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熾,乃分東方諸候,命徐偃王主之。偃王處潢池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陸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整個東方,均由徐偃王管理,徐偃王儼然可以與周王室分庭抗禮,成為東方之王。

    徐偃王在徐姓歷史上,是僅次於若木的最重要祖先,這是因為在相關的歷史文獻和各徐姓家譜中,徐偃幾乎成了仁義的代名詞,導致幾乎所有的徐姓家譜,如果有“姓氏溯源”這一部分內容的話,基本上都上溯到徐偃王,倘若上溯到若木,也必然將徐偃王作為最重要的一部分來大書特書。在各類徐姓家譜中,徐偃王被認為是若木的三十一世孫,也就是說,從伯益計,到徐偃王共三十三世。

    有關徐偃王的記載,最早出於戰國後期的《屍子》與《荀子》二書。

    《屍子》久佚,引自他書,有徐偃王記載二條,分別為:“徐偃王有筋(古筋字)而無骨”,“徐偃王好怪,沒深水而得怪魚,人深山而得怪獸者,多列於庭”。《荀子·非相》篇將他與仲尼、周公、皋陶、閎夭、傅說、伊尹、禹、湯、堯、舜同列,但沒說明理由,只說到:“徐偃王之狀,目可瞻馬(或作焉字)。”

    《韓非子·五蠹》篇中記載:

    徐偃王處漢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荊文王恐其害己也,舉兵伐徐,遂滅之。故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偃王行仁義而喪其國,是仁義用於古而不用於今也。

    西漢初年,《淮南子·人間訓》秉持《韓非子》記載為:

    昔徐偃王好行仁義,陸地之朝者三十二國。王孫厲謂楚莊王曰:“王不伐徐,必反朝徐。”王曰:“偃王有道之君也,好行仁義。不可伐。”王孫曰:“臣聞之:大之與小,”強之與弱也,猶石之投卵,虎之啖豚,又何疑焉?且夫為文而不能達其德,為武而不能任其力,亂莫大焉。” 楚王曰:“善。”乃舉兵而伐徐,遂滅之。

    到了《史記》共有兩處,《秦紀》中是這樣記載的:

    “…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繆(與穆同)王,……西巡狩,樂而忘歸。徐偃王作亂。造父為繆王御,長驅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

    《趙世家》則更詳細:

    “造父幸於周繆王,……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而徐偃王反。繆王日馳千里馬,攻徐偃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恆大球員稱讚保利尼奧:有些隊員不用說話,他站在那裡,你就感覺心裡有底,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