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自在由心

    大家都知道環肥燕瘦,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審美觀。古代的美是由帝王將相決定的,然後社會就會去追隨,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

    當今社會的審美是普羅大眾來決定的。八九十年代推崇的是高倉健式的硬漢美,然後逐漸過度到唐國強、濮存昕式的儒雅小生,現在則是追逐小鮮肉。影視文藝作品對大眾審美的塑造是第一位的,好的作品會影響時代,同時繁榮的時代也必出現偉大的作品。

  • 2 # 易珩君

    審美是個大的話題,人物形象的審美,自然審美,藝術審美等,小到服飾、建築、器物、繪畫、音樂、雕塑等等,美有千姿萬態,那些圓潤的、精緻的、深刻的、典雅的東西,都能引起人的美感。

    人物審美隨時代的變遷而不同,魏晉時期時興對男子的品評,那些真率、曠達、灑脫的文人,被稱為風流之人。對女性的審美,時而以健康結實為美,時而以柔弱順從為美,時而以豐腴飽滿為美,時而以苗條纖瘦為美,時而以嬌小嫵媚為美,時而以窈窕性感為美,環肥燕瘦都是美,可見人的審美隨時在變。

    至於為什麼會造成古今審美差異的巨大變化,我想主要是以下原因:

    一、文化教育理念的不同。

    如兩漢至魏晉南北朝,局勢動盪,戰亂不斷,物資匱乏,加上儒學興盛,對女性要求內外兼修,以瘦為美,如著名的趙飛燕;隋唐時期,由於多民族的融合,局勢穩定,繁榮強盛,對女性要求比較開明,喜歡豐腴之美;宋元明清時期,理學的興盛,對女性有了太多的管束和要求,以柔弱清秀為美;民國至現代,社會開化,平等意識漸盛,自信氣質高雅成了美。可見,美是受文化的影響較深,一個時代的文化教育理念,絕大程度影響著人的審美觀。

    二、民族性格及社會關係的不同。

    有些民族性格喜歡熱情奔放,有些民族性格喜歡深沉內斂,因而對美的標準自然就會不同,外放的民族的審美往往是宏大而健碩的,內收的民族的審美往往是精緻而典雅的。而且在單一民族大一統時,美感也趨同,而在多民族大融合時期,審美往往很多元,博雜多樣,激發出不同的美的形式和藝術。

    三、物產、地理、氣候、政治的不同。

    物產的程度往往左右著人的審美,物資匱乏的年代,不可能以豔麗奢華為美,多數是樸素簡單,而物資充沛的年代,則會以宏大奢靡為美。

    地理也決定了人的審美,北方的地理環境,使的人的審美多是粗發曠達雄健的,而南方的秀麗,使的人的審美多是秀美精巧的。

    氣候變化也影響了人的審美,寒冷的氣候和炎熱的氣候,人的審美自然發生變化。

    再加上政治的干預,審美往往也發生變化。

  • 3 # 豈幾別客

    個人以為,審美觀是大腦中樞對周圍事物的感觸,是人作為主觀對周圍客觀事物的感知。凡是可以使人的大腦產生愉悅的都可以成為“美”,反之成為“醜”。

    但是不同時代,不同個人對美的認同又是不同的,那麼這是什麼原因呢?個人以為:

    經濟基礎說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政治體制由此決定,那麼文化等各方面都是這樣,包括審美觀念。

    比如說在進入父系氏族公社之後,人們的生存主要由男性進行農業生存保證。那麼在這種經濟條件下,人們認為男性應該以強健雄壯為美,與之對應女性則應該以陰柔為美。但是我們現在工商業發展迅速逐漸使更多人投入到工商業中,這個時候女性也加入到工作崗位,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爭取女性權利,主張男女平等。這種新型的審美觀也隨之產生,比如現在我們看到男性的女性化和女性的男性化,這其實是一種必然現象。

    社會背景說

    統治者為了維護秩序,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崇拜,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的審美觀。比如說在建國初期,為了營造出全民皆兵,抗戰到底的決心。毛澤東同志在慰問女兵時候題詞道“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因為這個那時候的女性多多的參與了生產勞動,武裝建設,也以大辮子女性為榮。

    進行新時代後,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席捲中國,我們忽然發現,審美變了。女性不再以勞模姑娘為美了,也穿上了裙子,等等這些性感的衣服。所以審美還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

    個人性格說

    但是我們發現也有個例,最為著名的應該是郭德綱和林志穎的對比。兩人同歲,郭德綱已經穿布鞋把玩手串準備退休了,而林志穎似乎還是在十七歲那年的雨季。這種現象怎麼解釋呢?應該是與他們各自性格有關。

    郭德綱從小接受傳統文化薰陶,自然養成了傳統文化的審美觀。傳統文化中人到四五十多便是很老的了,中國是崇古社會,所以每個人都希望把自己打扮的老一點,認為自己成熟老成。

    而林志穎則不同,他的性格則是不同於郭德綱的。這也解釋了他們審美觀不同的原因。

    綜上所述,審美觀不是受某一單方面因素影響的,而是綜合導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恆星體積和行星體積同樣,那它們誰會繞著誰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