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長安: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縣,七年,定都於此。
漢長安是在秦咸陽遺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史記》:“漢長安,秦咸陽也”,張衡《西京賦》雲:西漢長安“乃覽秦制,跨周法”,《三輔黃圖·序》也雲:“武昭,治咸陽,因以漢都”。
《舊唐書 地理志》說:“京師,故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也。”秦咸陽從惠文王以後,就不斷向南擴充套件,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臺、興樂宮、甘泉宮、信宮、阿房宮及七廟等建築。劉邦奪得天下後,經婁敬、張良等的勸說,建都長安。修繕秦的興樂宮而改為長樂宮,在秦章臺基礎上建未央宮。
即漢長安城是在秦都咸陽基礎上建立的,說明在都城選址上是漢承秦制的。 漢朝宮闕均在今西安市漢城保護區內,位於北二環以北,而漢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陽市境內。
此後西漢、東漢(獻帝初)、西晉(晉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皆定都於此,東漢、三國·魏、五代·唐皆以此為陪都。
西漢末綠林、赤眉,唐末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也曾建都於此。漢唐時代,又是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中心。西漢時城內有專為外人而設的居住區,唐僑居的外人,來自亞洲各地,遠至波斯、大食,多時數以萬計。
隋開皇二年(582)在漢長安城東南建新都大興城,入唐後改稱長安,仍為都城,僅作了區域性修建和擴充。
至盛唐,長安為當時規模最大、最為繁華的國際都市。
唐長安城由廓城、宮城、皇城3部分構成。廓城平面長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1。7米,周長36。7千米。每面有3座城門,除南面正門明德門為5個門道外,其餘皆為3個門道。
宮城位於廓城北部中央,平面長方形、南北1492米,東西2820米。中部為太極宮(隋大興宮),正殿為太極殿(隋大興殿)。東為皇太子東宮,西為宮人所居的掖庭宮。皇城接宮城之南,有東西街7條,南北街5條,左宗廟,右社稷,並設有中央衙署及附屬機構北宋
都城:
東京汴梁
汴梁、汴京、東京,簡稱汴,七朝古都,迄今已有2700餘年的歷史。
開封是河南省省轄市,中國首批公佈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開封之名源於春秋時期,因鄭國莊公選此地修築儲糧倉城,取“啟拓封疆”之意,定名“啟封”。漢代景帝時(公元前156年),為避漢景帝劉啟之諱,將啟封更名為開封。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後有戰國時期的魏,五代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和金七個王朝在此建都,歷經千年夢華。
北宋時期,開封(史稱東京)為宋朝國都長達168年,歷經九代帝王。東京城周闊30餘公里,由外城、內城、皇城三座城池組成,人口達到150餘萬,是一座氣勢雄偉,規模宏大,富麗輝煌的都城。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繁華的世界大都會,而顯赫於世。北宋畫家張擇端繪製的巨幅畫卷《清明上河圖》,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東京開封城的繁華景象。
北宋也是繼唐代以後科技、文化、藝術發展的又一鼎盛時期,創造了一代燦爛輝煌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宋文化。清正廉明的包公,滿門忠烈的楊家將,圖強變法的王安石,民族英雄岳飛等歷史名人,都曾在開封留下光輝的足跡,他們的豐功偉績,作為民族文化,至今仍在海內外廣為傳頌。
開封還是中國最早有猶太人定居的城市。北宋時,一批猶太移民經天竺(印度)遷徙到當時繁華宋都東京,宋皇帝御旨:“歸我仲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古代開封猶太人同漢、回民族保持著和睦的關係,按照本民族習俗繁衍生息,安居樂業,綿延700餘年。
由於歷史、文化和自然等因素,開封猶太人逐漸與當地民族融合,留下了一段獨特令人回味悠長的歷史。
南宋
臨安城
中國南宋王朝的都城。
位於今浙江杭州市城區。金滅北宋後,宋高宗於建炎三年(1129)升杭州為臨安府,作為行在所。紹興八年(1138)正式定臨安為行都。因南宋希圖恢復北方祖先基業,臨安始終沒有大的擴建,保持了原州城的佈局。1983年開始臨安城的考古工作。先後發掘烏龜山下的南宋官窯遺址,勘測宮城的位置、範圍,在宮城內發現了大型夯土基址2處及大面積的池塘遺蹟,還在望江橋到新宮橋之間發現了推測是高宗“德壽宮”的遺蹟。
臨安城在錢塘江和西湖之間的小平原上,平面近似長方形。宮城在城南端,位於鳳凰山東麓,周長九里,城牆夯築,是在原臨安府子城基礎上增築而成的 。臨安城內有一條縱貫南北的中心御街(今中山路),街兩旁店鋪林立,是全城最繁華的街道。在街的東面有兩條運河。
城內有四條橫街,橫街間為小巷,民居常常是前街後河,充分利用了河道的便利。這種縱街橫巷,前街後河的街道系統,十分適合於南方。
漢唐長安: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縣,七年,定都於此。
漢長安是在秦咸陽遺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史記》:“漢長安,秦咸陽也”,張衡《西京賦》雲:西漢長安“乃覽秦制,跨周法”,《三輔黃圖·序》也雲:“武昭,治咸陽,因以漢都”。
《舊唐書 地理志》說:“京師,故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也。”秦咸陽從惠文王以後,就不斷向南擴充套件,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臺、興樂宮、甘泉宮、信宮、阿房宮及七廟等建築。劉邦奪得天下後,經婁敬、張良等的勸說,建都長安。修繕秦的興樂宮而改為長樂宮,在秦章臺基礎上建未央宮。
即漢長安城是在秦都咸陽基礎上建立的,說明在都城選址上是漢承秦制的。 漢朝宮闕均在今西安市漢城保護區內,位於北二環以北,而漢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陽市境內。
此後西漢、東漢(獻帝初)、西晉(晉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皆定都於此,東漢、三國·魏、五代·唐皆以此為陪都。
西漢末綠林、赤眉,唐末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也曾建都於此。漢唐時代,又是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中心。西漢時城內有專為外人而設的居住區,唐僑居的外人,來自亞洲各地,遠至波斯、大食,多時數以萬計。
隋開皇二年(582)在漢長安城東南建新都大興城,入唐後改稱長安,仍為都城,僅作了區域性修建和擴充。
至盛唐,長安為當時規模最大、最為繁華的國際都市。
唐長安城由廓城、宮城、皇城3部分構成。廓城平面長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1。7米,周長36。7千米。每面有3座城門,除南面正門明德門為5個門道外,其餘皆為3個門道。
宮城位於廓城北部中央,平面長方形、南北1492米,東西2820米。中部為太極宮(隋大興宮),正殿為太極殿(隋大興殿)。東為皇太子東宮,西為宮人所居的掖庭宮。皇城接宮城之南,有東西街7條,南北街5條,左宗廟,右社稷,並設有中央衙署及附屬機構北宋
都城:
東京汴梁
汴梁、汴京、東京,簡稱汴,七朝古都,迄今已有2700餘年的歷史。
開封是河南省省轄市,中國首批公佈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開封之名源於春秋時期,因鄭國莊公選此地修築儲糧倉城,取“啟拓封疆”之意,定名“啟封”。漢代景帝時(公元前156年),為避漢景帝劉啟之諱,將啟封更名為開封。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後有戰國時期的魏,五代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和金七個王朝在此建都,歷經千年夢華。
北宋時期,開封(史稱東京)為宋朝國都長達168年,歷經九代帝王。東京城周闊30餘公里,由外城、內城、皇城三座城池組成,人口達到150餘萬,是一座氣勢雄偉,規模宏大,富麗輝煌的都城。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繁華的世界大都會,而顯赫於世。北宋畫家張擇端繪製的巨幅畫卷《清明上河圖》,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東京開封城的繁華景象。
北宋也是繼唐代以後科技、文化、藝術發展的又一鼎盛時期,創造了一代燦爛輝煌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宋文化。清正廉明的包公,滿門忠烈的楊家將,圖強變法的王安石,民族英雄岳飛等歷史名人,都曾在開封留下光輝的足跡,他們的豐功偉績,作為民族文化,至今仍在海內外廣為傳頌。
開封還是中國最早有猶太人定居的城市。北宋時,一批猶太移民經天竺(印度)遷徙到當時繁華宋都東京,宋皇帝御旨:“歸我仲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古代開封猶太人同漢、回民族保持著和睦的關係,按照本民族習俗繁衍生息,安居樂業,綿延700餘年。
由於歷史、文化和自然等因素,開封猶太人逐漸與當地民族融合,留下了一段獨特令人回味悠長的歷史。
南宋
都城:
臨安城
臨安城
中國南宋王朝的都城。
位於今浙江杭州市城區。金滅北宋後,宋高宗於建炎三年(1129)升杭州為臨安府,作為行在所。紹興八年(1138)正式定臨安為行都。因南宋希圖恢復北方祖先基業,臨安始終沒有大的擴建,保持了原州城的佈局。1983年開始臨安城的考古工作。先後發掘烏龜山下的南宋官窯遺址,勘測宮城的位置、範圍,在宮城內發現了大型夯土基址2處及大面積的池塘遺蹟,還在望江橋到新宮橋之間發現了推測是高宗“德壽宮”的遺蹟。
臨安城在錢塘江和西湖之間的小平原上,平面近似長方形。宮城在城南端,位於鳳凰山東麓,周長九里,城牆夯築,是在原臨安府子城基礎上增築而成的 。臨安城內有一條縱貫南北的中心御街(今中山路),街兩旁店鋪林立,是全城最繁華的街道。在街的東面有兩條運河。
城內有四條橫街,橫街間為小巷,民居常常是前街後河,充分利用了河道的便利。這種縱街橫巷,前街後河的街道系統,十分適合於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