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很多小品,本來前邊的很好笑,可最後都已感情牌收尾,看的很開心的突然心一觸
9
回覆列表
  • 1 # 慶字輩兒

    之前我回答過一個差不多的問題。

    其實從10年左右吧,小品的模式基本就走向上煽情的路線了,在這之前只是一些比較重大的晚會會有這中規定的“套路”。在這之前趙本山先生的小品會直白的有什麼教育意義嗎?就是為了開心,不過後來形勢變得好像不煽情就不對了,這個暫時扭轉不了大局。

    小品最開始的的特點就是詼諧幽默,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情,讓你有共鳴。

    現在的很多小品其實不是說全部都不好,前半段很多還是很不錯的,搞笑逗趣兒都有。但是編筐編簍全在收口,每次到結尾的時候都來個煽情,煽情也行,但是煽情的彎兒觀眾根本轉不過來,直接就硬煽情,時間久了,觀眾的忍耐度越來越低,到最後就是厭惡。

    其實很多時候我也懂,在很多晚會上有硬性規定,必須要帶點教育意義的,比較多的就是父愛母愛這種親情類的,或者是家庭類,這種更容易煽情,但是這種晚會時間給的都不多,也就十來分鐘,十三、四分鐘都是多的, 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敘述好一個故事,介紹好每一個角色的背景,還要把規定的煽情部分加進去,挺難為這幫演員的。

    現在這種煽情挺流行的,不過煽情與煽情之間還有區別,像晚會里面的就是強行煽情,就好像告訴你:“就是這,我們要煽情了,你們得哭了。”

    尷尬的很。

    而另一種煽情就高階了,講想要講述的感情融入到演員的臺詞和動作裡,自然釋放出來,讓觀眾自己體會,給不是直白的告訴觀眾。

    我每次說這個都要提一下賈冰在《歡樂喜劇人》第四季第二期裡面表演的相聲《愛的專車》。

    在結局沒最後提到一句兒子啊、愛啊什麼的,就是一個眼神,一個抹眼淚的動作,一個掛擋開車的動作,就把一個找兒子找了十幾年,希望很多次、也失望很多次還不放棄的父親的形象演活了,觀眾明白了他作品的感情傾向,賈冰自己也沒在作品裡佔用有限的時間去直白宣揚什麼。情感、作品品質、詼諧幽默都做到了,乾的漂亮。

    煽情沒問題,硬煽就是錯啊。

  • 2 # 使用者11905157991

    後來“灑狗血”也被引申到文化領域,比如汪曾祺就曾在散文《泰山片石》中,評價李白的《遊泰山六首》過於灑狗血。“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顯得底氣不足,只好灑狗血,裝瘋。

    話題中所描述的現象也是如此,演員在表演小品時生怕表現不足,結果使勁過頭就造成了“灑狗血”。

    那麼有沒有可能讓演員在表演時收斂一點,不要使那麼大勁呢?

    這個很難,首先是演員自身對劇本的領悟,其次是對錶演技巧的掌控,最重要一點是節目組的小品效果要求(可以過頭但不可以瘟)。現在已經形成了某種行業認知,小品不煽情就不是好小品,有時純粹是為了煽情而煽情,所以說很無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大二,無意間發現班級其他人創了個群,裡面沒有我,很難過,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