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軍械官

    步槍和手槍一般使用直排彈匣供彈,比較常見,就不多說了。

    輕機槍一般使用彈鼓,彈鼓又有圓形彈鼓和C-Mag彈鼓(鞍型彈鼓),鞍型彈鼓比圓形彈鼓載彈量高,彈鼓設計上比傳統直排彈匣更復雜,載彈量較多,持續火力較強,機槍彈鼓一般可以和同型別步槍交換使用

    使用圓形彈鼓的95班用機槍

    C-Mag彈鼓

    彈鏈,多為機槍使用,彈鏈又分為可散式和不可散式,彈鏈是馬克沁發明的,最早為帆布式的和一排一排插進槍膛的就是不可散式彈鏈,現在多為可散式彈鏈,打完後彈鏈分為一節一節的,彈鏈一般配有彈鏈箱。

    可散式彈鏈

    P90衝鋒槍彈匣比較特別,與槍管平行放置,彈頭朝左,子彈入膛前會將子彈旋轉90度,將彈頭朝前

    P90衝鋒槍

    管式彈倉,主要用於泵動式霰彈槍,供彈管在槍管下方,手動上彈。

    彈盤,是一種平盤式彈匣,類似於彈鼓,彈子彈排列方式與彈鼓不同,彈頭指向轉軸軸心

    彈盤

    螺旋彈筒,這種供彈工具使用較少,對生產技術要求較高,可靠性不強,裝彈繁瑣。

    使用螺旋彈筒供彈的外貿CF05衝鋒槍

  • 2 # 國平軍史

    作為身管式武器,槍械都是依靠火藥燃氣來推動彈丸飛離槍膛,從而擊中所要打擊的目標,因此,自槍械誕生之日起,供彈具可謂種類繁多,五花八門。

    供彈具,或稱供彈裝置,是槍械當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即便槍械非常先進,但沒有子彈可供,就成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了。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供彈具,決定了槍械的主要作戰效能,供彈具非常重要,在激烈的戰鬥中,倘若槍械發生射擊故障,往往是在供彈過程中發生的。

    (MP-40衝鋒槍32發彈匣供彈)

    譬如,射擊時,常見的卡殼現象,就非常麻煩,將直接導致槍械射擊停頓,關鍵時刻叫不應,就要付出血的代價,供彈具有以下幾種主要型別。

    彈倉:這是最常見的供彈具,幾乎伴隨發射火藥彈丸的栓動步槍發展而來,具有數百年的歷史了,彈倉供彈結構非常簡單,都設定在機匣上方,一般採用5發橋夾裝彈,當然也可以一發一發地壓彈,只要不嫌麻煩就可以了。

    (M-1加蘭得半自動步槍8發漏夾彈倉供彈)

    但也有特例,像英軍裝備的李·恩菲爾德步槍,就採用2個5發彈夾供彈,比其它國家軍隊裝備的步槍子彈多一倍。

    此外,美軍的M-1加蘭得半自動步槍,也是非常特殊的案例,儘管也屬於彈倉供彈,但卻採用8發漏夾,整體式地壓進彈倉,待打光8發子彈,鋼製漏夾會自動彈出彈倉,併發出清脆的響聲,提醒士兵可以及時裝彈了。

    (波波沙41衝鋒槍71發彈鼓供彈)

    彈匣:最早是用在手槍上的,後來的輕機槍、衝鋒槍、自動步槍、半自動步槍等都普遍採用了彈匣供彈方式,比彈倉供彈子彈要多出許多,增強了槍械持續射擊的能力。

    其中,手槍彈匣供彈7-20發區間內比較常見,半自動步槍10發左右,衝鋒槍和自動步槍現在大都為30發供彈具,二戰時期的輕機槍也大都為20-30發彈匣供彈。

    但也有特例,譬如日軍大正十一年式歪把子輕機槍,就採用了6個5發橋夾共30發彈,從機匣上方的漏斗供彈形式,即便在全世界軍界都是絕無僅有的。

    (尼米尼輕機槍彈鏈供彈)

    彈鼓:二戰時期,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蘇軍裝備的波波沙41衝鋒槍,採用了71發彈鼓供彈,比德軍引以為豪的32發彈匣供彈的MP-40衝鋒槍,火力要強勁一倍以上,成了蘇軍打敗德軍的巷戰之寶。

    可見彈鼓供彈,一般要比彈匣供彈容量高,但彈鼓死沉,結構複雜,不易攜行,故障率也比較高,存有一定的缺陷,不如彈匣供彈效能穩定。

    (50發滾筒供彈的衝鋒槍)

    彈鏈:最早出現在重機槍上,因為強調火力壓制,所以需要容彈量大的供彈具,顯然20-30發的彈匣不適合重機槍,當代的輕機槍也絕少有二戰時期20-30發供彈了。

    彈鏈供彈儘管火力持續效能好,但其供彈具設計比較複雜,必須依次移動各個鏈節,使插在彈鏈上的槍彈移至進彈口的位置,再由進彈機構推彈進膛,才能將子彈射出去。

    滾筒:也稱螺旋彈匣,近年來,才開發出來的新型供彈具,兼具攜帶方便、更換迅速,也支援更加持久的火力輸出。

    (47發彈盤供彈DP輕機槍)

    容彈量50-150發範圍內,比彈匣供彈容彈量更高,由滾筒內的螺旋型導軌和彈簧的彈力驅使導軌轉動,但是一旦發生卡彈狀況,則排除故障的程式比較耗時且費力。

    除了以上的供彈具以外,尚有彈巢供彈方式,一般僅限於左輪手槍,現在,很少有軍隊裝備此手槍了;還有輕機槍上方的彈盤供彈,譬如二戰時期蘇軍的德普輕機槍,就採用機匣上方47彈盤供彈,中國稱轉盤機槍就很形象。

  • 3 # 浩漢防務論壇

    供彈具是指為槍械提供彈藥的用具,按其形狀可分為彈匣、彈夾、彈鼓、彈鏈四大種類,按推彈方式可分為外動力和內動力。內動力一般使用彈簧推彈,而外動力通常使用電動機推彈,供彈速度上外動力優於內動力,而可靠性內動力略強於外動力。

    而最容易混淆的,莫過於彈匣和彈夾。一般來說,匣形供彈具,稱為彈匣,而彈夾可分為橋夾、漏夾。橋夾可以快速將子彈壓進彈匣,並且造價低廉,用完即棄:而漏夾只能裝在栓動步槍上,輔助拉機柄將子彈推送進膛,在內部子彈用光之後,隨著彈殼一起掉落,因此也屬於消耗品。不過彈匣不同,目前所有的自動步槍使用彈匣供彈,造價昂貴並且單兵攜帶量少,因此在戰鬥中換彈匣時要注意儲存。彈夾可以直接地插入彈倉,也可以對彈匣供彈;日軍的大正11式機槍,直接把5發橋夾裝入供彈鬥,在射擊時用另外一個裝置將橋夾抽出去。這種設計太過繁瑣複雜,已經被拋棄。

    彈鼓是彈匣的變種,通常使用內部機械動力推動子彈。彈鼓容量在30-120發不等,相對彈匣來說彈容量大,相對彈鏈來說復裝填更快,通常供機槍使用,相對於彈鏈也能更快地裝填。同時對比彈鏈,也縮小了體積,攜行更為方便。也極其容易改裝;可以裝入手槍使用,例如盧格p08炮兵型。不過沒有實戰意義;所以目前基本上供衝鋒槍使用。

    而彈鏈,已經從最初的帆布彈鏈升級到了金屬不可散彈鏈,目前發展到了可散彈鏈。金屬不可散彈鏈的重量偏大,並且不便於攜行,但可靠性強。歐美國家使用的可散彈鏈,一般由樹脂材料製成,重量減輕了不止一半;不過二者都能多節連線一起使用。輕機槍的彈鏈往往只容納100發子彈(便於攜行),而同口徑重機槍彈鏈通常可達到300發以上,這就是彈鏈的模組化能力;不過各近防炮、速射機槍,已經大量採用了無鏈供彈。無鏈供彈屬於外動力供彈,通常使用電動機驅動,並且供彈速度滿足近防炮、速射機槍射速需要,遺憾的是目前整套供彈系統質量偏大,單兵無法攜帶,只能由車輛、直升機攜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貓太調皮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