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棲雁林
-
2 # 加點藍吧
所有的衛星都有各自的軌道,軌道引數都是公開發布的,並有地面站人員進行測量控制。只有衛星垃圾可能撞擊衛星。目前只有間諜衛星才可以完成“回收”,因技術和費用問題,現在許多國家都不予回收。
-
3 # 自然風57778401306
不在同一個軌道執行,即使在同一軌道,也不在同一個點執行,在地面衛星控制中心,有相關的資料記錄備案,就像地面交通管制一樣,看似擁擠,各走自己的路,發射衛星再多,也不出現衛星撞車事故。值得擔憂的是,太空未來報廢的衛星垃圾會越來越多,回收成本也高昂,可以變軌墜落到大氣層中焚燒,但目前衛星迴收的技術還不夠成熟。
-
4 # 大偉140797056
地球軌道衛星就是人造的地球衛星,它們的軌道都是由發射者確定的,也就是說,它們的飛行高度,飛行方向都是由地面基地所確定的,在發射地球軌道衛星時,發射者對在軌道上的衛星都採集過其執行引數,最新發射的衛星使用遙控技術能夠避開在軌衛星。
人類所發射的衛星都有特定的用途,有對使用壽命的控制能力,但是如果要使在軌衛星返回地面,技術要求就要提高,使用成本就要加大,因為在軌衛星速度為第一宇宙速度,回收時又要加上重力作用產生的重力加速度,衛星在接近地面時的速度會很高,這時劇烈的空氣摩擦會導致衛星溫度很高,因此在實際操作中要採用減速措施。
回收衛星的辦法有兩種,第一就是設立減速火箭,這是一種成本很高的辦法,第二就是使用降落傘,但又會造成著陸點的難以控制。衛星光發射不回收是有非常實在的理由。
-
5 # 宇瑤雜談
在回答問題之前先澄清一點,衛星也會相撞,美國東部時間2009年2月10日上午11時55分,美國銥星33與俄羅斯已報廢的宇宙-2251衛星在西伯利亞上空發生相撞,這是歷史上首次衛星相撞事故。
所以衛星不是不會“撞車”,畢竟衛星上並沒有安裝“自動防撞系統”這樣類似的東西,只是相撞的機率會很低。
到現在為止,世界各國總共發射了五千多個航天器,其中衛星佔大多數,“五千”和地球外層空間的面積比起來還是太少,所以衛星“撞車”的機率非常低,這就好比大年三十晚上的高速公路,前後五公里內沒有一輛車,想發生撞車的交通事故都很難!
另外衛星因為用途的不一樣,執行軌道也不一樣,有的是地球同步軌道,有的是太陽同步軌道,還有準迴歸軌道等等,這就進一步降低了相撞的機率。
至於為什麼光發射不回收的問題,這個問題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考量:
一、完全沒必要設計這個功能
衛星雖然在地球外層空間執行,但是在那裡也是有大氣的,只是大氣極為稀薄,衛星在執行時也會受到大氣阻力,這樣就會導致衛星的執行速度越來越慢,最終會掉入大氣層燒燬。
所以為了延長衛星的在軌時間,有的衛星上還會加裝燃料和推進器,用於在軌道下降後加速變軌到原來軌道。
前面提到了總共發射了5000多個航天器,現在還在軌的已經只有2000多了,剩下的都已經自己“掉”下來了。另外分享個好訊息,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目前還在軌(它的軌道比較高,掉下來的需要很長的時間)。
二、回收成本高昂
一個擁有第一宇宙速度的航天器再入大氣層,要想保證航天器完整的回到地面是非常困難的,一套回收系統就要佔據航天器的大部分,這樣的成本投入還不如再造個新的更划算。
不過隨著航天事業的發展,外層空間也會越來越擁擠,到時我們可能就需要在衛星上加裝回收系統了,就算不回收,起碼也要在衛星的使用壽命達到後控制它墜入大氣層燒燬。不然幾百年後的外層空間就會變成和下圖一樣了。
回覆列表
要回收人造衛星必須具備動力裝置才能改變軌道進入地球大氣層,人造衛星還必須具備耐上千度高溫殼體防止進入地球大氣熱層被熔燬,如果沒有耐高溫材料衛星不等落到地面已煙滅灰飛,因此地球軌道衛星大多用於探測地形,氣象,宇宙科研和傳播訊號等,因此為減輕重量一般都不裝備返回動力裝置,待人造衛星使用期限已盡人造衛星會受地球引力影響逐漸降底軌道高度,最終進入大氣層熔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