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3
回覆列表
  • 1 # 老街味道

    這是李白的一首著名的三仄尾唐詩,這首詩從格律知識上要注意兩點,先看下這首詩及格律: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注:【 】裡平仄不限。

    一、三仄尾

    三仄尾就是出句(上聯)的結尾三個字都是仄,平平仄仄仄,這是【平】平平仄仄的變體,在唐詩中非常多,和另一個變體平平仄平仄(鯉魚翻波)都被視為正格,正格不需要救拗。

    三仄尾另一名篇:

    二、關於可平可仄

    上面的格式中【平】的意思是:應該平但是可以仄,【仄】的意思是應該仄但是可以平,不過如果是變體的話不能可平可仄了。比如【平】平平仄仄的兩個變體第一個字都不能平仄不拘。

    如三仄尾,平平仄仄仄,假如第一個字是仄,那麼就是“犯孤平”了。如平平仄平仄,第一個字也不能是仄,否則也會被認為犯孤平(王士楨和啟功的定義)。

    犯孤平是格律詩的大忌,在唐朝初期格律不嚴謹時還能見到,中唐以後就少了。有興趣的可以看看《老街詩詞閒話60-唐詩三百首格律淺析下篇 律詩與絕句》。

    留個問題

    平平仄平仄,李白有首詩就寫作了仄平仄平仄,還被收入了《唐詩三百首》的五律目錄裡: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嵋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注: 峨是平仄兩讀,意義一樣,非三平調。

    這首詩裡有三仄尾,有仄平仄平仄,有半拗體,您能找到嗎?關於半拗可以看《老街詩詞閒話11-格律詩怎麼救拗?》

    如果找到了,說明這篇文章您看懂了。

  • 2 # 六甲番人

    李白的詩《獨坐敬亭山》千古為人傳誦,此詩將敬亭山擬人化,從此敬亭山有情,而詩人曠世孤獨,似乎只有山水慰藉了,其詩如下: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一、是否格律詩?

    其實仔細分析,也可以看出這首詩是有一定的格律要求的,甚至可以當作律詩的最後四句,頭兩句不單符合平仄要求,也是對仗工整的。

    二、三仄尾的問題:

    此詩的爭議在於“兩不厭”三仄尾,對於格律要求較高的朋友們會認為這是格律詩的忌諱,屬於出律。從發音朗誦的效果看,三仄尾確實會有拗口的感覺,詩歌是韻文,講究抑揚頓挫,拗口當然應該避免,所以初學者建議應儘量避免三仄尾。

    但李白的“相看兩不厭”雖然屬於三仄尾,讀起來卻不會拗口,這是為什麼呢?且看基本平仄分析,“平平仄仄仄”,第三字“兩”字雖屬仄聲,但卻是仄聲的上聲,屬於低升調,從平聲的“看”到入聲的“不”,中間以上聲的“兩”過渡,是不覺拗口的。

    三、其它的案例:

    三仄尾在唐詩常有出現,其中以上聲字過渡的有很多名句,包括有王灣的“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崔顥的“川從陝路去,河繞華陰流”,許渾的“僧歸下嶺見,人語隔溪聞”,此外也有以入聲字過渡的,包括王灣的“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山”,王績的“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孟浩然的“崔途跡未朽,千載揖清波”,皮日休的“何時石上月,相對論逍遙”,劉禹錫的“彌年不得意,新歲又如何”,趙嘏的“星星一鏡發,草草百年身”,韋應物的“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

    以上聲和入聲過渡三仄尾的音效不顯拗口,或許因此唐人不忌,但後來由於漢語官話發音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入聲取消,上聲發音也有所變化,大家漸難辨析,是以三仄尾便漸不被接受,在清朝時更成了拗律。

    當然,我們大家都不是李白,無法做到不守規矩就隨意寫出千古名詩,所以暫且學學杜甫罷,先嚴謹格律,而後再有所創新。

  • 3 # 風銜醉

    想了解李白,必須研究李白的偶像孟浩然。至於有人說玄宗時期格律不成熟,只能說是道聽途說的吧。看看跟李白同歲的王維,還有跟孟浩然同歲的王昌齡,他們的作品有幾首不合格局。孟浩然作為李白的偶像,李白從小就讀他的詩文,入世後又跟孟浩然多次交流切磋,受到他的影響是很正常的。孟浩然一直主張寫詩不能受格律的束縛,目的是培養詩心。寫詩做不到隨心所欲,還寫什麼詩。格律用起來很容易,詩心培養起來就很難。所以有人說,李白的出現讓格律詩的推廣延遲了五十年。後人之所以再也沒人超越李白,不能不說在思想上有一定的禁錮,發揮不出隨心所欲的境界來。格律詩本來就是追求美感的,如果在美感跟格律之間產生碰撞,就看寫作者的追求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血紅蛋白只有78G/L請問貧血嚴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