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572810470221

    情緒管理這個概念比較大,專業心理學水平不夠,嘗試用通俗語言講清楚“發脾氣”:

    一、愛生氣的深層原因是啥

    脾氣不好=愛生氣

    具體分三種:

    1.性子急:想快速的操作並完成一件事。

    有兩種可能,一是這個人在正在做的這件事之外,有潛在焦慮,他想“趕快乾完這件事情、去忙別的”,否則就“來不及”或者影響了下一件事的時間;二是,你非常不喜歡正在做的這件事,無時無刻不想逃離,這樣的狀態讓你感到非常的煩躁和不爽;這兩種情況都會讓人變得很著急。

    2.脾氣大:容易產生憤怒情緒,所謂“一言不合就XX”。

    也分兩種,一是對人或事有潛在的“不滿意”:我覺得這個事它不應該這樣做、或者這個人和我不對付,我不想和他共事。另一種是,過去對某人某事有“情緒負債”、心裡面有一股“狠”“不滿”“討厭”一直沒能消解。

    3面子薄:對於一些自己在意的事情,很敏感。

    有個很好的案例,《神探夏洛克》第三季第三集,那個控制新聞業的反派,戴眼鏡的時候有一種“超能力”,就是看到每個人的presspoint(施壓點、翻譯成怒點我覺得也可以)。每個人在意的點不一樣,即使修行再高、也有幾個特別敏感和在意的點,交往之間,一觸即發。具體到中國文化裡,有一種東西“面子”,所謂“面子是互相給的”,尊重對方先從給別人面子開始,不要觸碰別人敏感的那些點。

    二、如何管好自己的脾氣

    第一步,改變對“發脾氣”的想法:

    1.“壞脾氣”是客觀存在的,不存在對錯。

    “生氣”是人從千百年的生存中自然進化出來的、用來“趨利避害”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是人體再正常不過的生理反應。動物也有情緒嘛,擼貓、逗狗把它惹毛了,就成炸貓瘋狗了,但人之所以比動物高階,就是因為人不僅和脊椎動物一樣有喜、怒、哀、思、悲、恐、驚這些本能情緒;還有一些如嫉妒、慚愧、羞恥等高階情緒。特別是在人類農耕文明開始以後,人和人之間的合作日益增多,本能情緒反應在很多場合變的“不合時宜”,所以“生氣”不好也不壞,也不存在“錯誤”,是一種客觀事實,這是第一步。

    2.“壞脾氣”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吳曉波老師曾經說過,年輕人如果不是憤青、那麼他是沒有良心的。年輕時,比較容易進入一種憤怒狀態:很多事情,我們自己潛意識裡有一個預想和期待:

    “嗯,這個姑娘應該是這樣的性格,對我應該是這樣的態度”

    “學校領導應該按照這樣規定,這樣處理這件事”

    “老爸應該會理解我,並且支援我的做法”等等

    可現實並不是我們預想的那樣,這個情緒反應進行的太快,甚至在潛意識裡“不經過大腦”,收到別人的(語言、表情或態度)反饋,一旦“不合己意”,很容易引發“生氣”一系列的化學反應。所以,西方紳士講彬彬有禮、儒家傳統講謙謙君子,都是要求對自己的情緒有控制,言行舉止有風度、有修養。

    3.有脾氣不代表有本事,沒什麼值得自豪的。

    人在生氣的時候有一種虛假的力量感,你會覺得自己很厲害、很有勇氣,憑著一口氣天不怕、地不怕,老子不高興,玉皇大帝來了也要懟。但是回過頭,會發現能讓自己生氣的事,多半是自己(暫時)找不到解決它的辦法,生氣是生自己無能為力啊。曾國藩說,按照本事和脾氣的有、無,人分四種:最上等的是“有本事、沒脾氣”的人。因為發脾氣人人都會啊,不管你是諸葛亮還是張飛、是馬化騰還是大門的保安。

    第二步,改變日常做法:

    1.著急了,要發飆前給自己數20秒,沉住氣,告訴自己車開的再快,到了紅燈還是要停車,所以著急沒用,做自己該做的。成功忍住一次以後,就有信心了,以後慢慢會改過來。

    2.理解這個世界不是按照我們的主觀想象來執行的,不可能一直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不想做什麼就不做什麼,不想遇到誰就不遇到誰,接受這個世界的“不完美”,接受很多事情的不如意,同時改變以自己感受為中心的思考習慣。

    3.治好自己的“情緒”負債。如果長期對某人或某事很易怒,那說明對這個事(或人)過去的經歷,在你心裡還是有“疙瘩”的,內心深處怎麼想,你自己最清楚;平靜的時候,用自我對話的方式一字一句、一問一答的寫下自己的感受,過一段時間再看看,或許就能知道自己的癥結在哪了。

    4.身體的狀態也很重要,如果是喝酒了、非常疲勞、外傷疼痛或者睡覺被打斷了,都很容易發脾氣,因為身體很不舒服啊,這個大家都懂。另外,中文之所以叫“脾氣”,不是肝氣、肺氣等等,應該和中醫對五臓六腑的功能認知有關,這方面不太懂,專業人士指導。

    以上,拋磚引玉,各位大佬斧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薛平貴與王寶釧電視劇大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