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城觀點

    張良作為劉邦的第一謀略,雖然沒有直接指揮過戰爭,但他輔佐劉邦管理政務,處理危機,以及為幾場重要的戰役出謀劃策,所以,說張良幫劉邦運籌帷幄是沒有錯的,沒有張良,劉邦很難決勝於千里之外,作為劉邦的第一謀士,在關鍵是所獻出的計策是非常管用的,比如,當劉邦想透過封六國後裔來擺脫困境時,張良及時陳述分封與否的厲害關係,極力勸劉邦取消分封政策,使劉邦劉邦避免落入眾叛親離、滿盤皆輸的慘局。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劉邦大軍被項羽圍困於滎陽,謀士酈食其乘機給劉邦獻計,以舊時商湯滅夏封賞諸侯之例,勸劉邦分封原來六國的諸侯子孫,認為項羽或許會因為得分封而臣服。劉邦正要發令分封,張良及時勸阻劉邦按下敕令。張良分析說,以往商湯、周武王伐夏桀、殷紂後封其後代,是因為當時的局勢完全可控,必要時隨時可致其於死地,而如今漢王根本無力掌控局勢,楚軍強大,六國後裔會屈服於楚,而不會向漢王稱臣。而且,現今諸多將領跟隨漢王四處征戰,便是欲得封地,漢王如扶植六國後裔,便是讓跟隨的將領們絕望了,而將領們便會再侍奉原來君主,漢王必定會眾叛親離。劉邦聽了,倒吸了一口冷氣,急忙採納了張良的建議,銷燬分封六國後裔的敕令。

    在同一時期,齊國的大亂被大將韓信平定了,韓信佔了齊國,居功自傲,很快給劉邦寫信,藉口說齊國形勢多變,需要有個王來治理,請求劉邦讓他代理齊王。劉邦被圍在滎陽正煩著,看了來信大罵韓信:“本王久困於此,朝夕望你來助,你不僅未能領兵來救,竟要自立為王,可恨!”,張良和陳平見劉邦的態度,怕劉邦否決韓信的要求,使韓信離開劉邦,獨立在齊國稱王,所以,兩位大謀士急忙暗中提醒劉邦,劉邦冷靜之後,心領神會,立即改口說:“大丈夫要當就當個真王,當個代理王有什麼意思?!”劉邦派張良帶印信到齊國,封韓信為齊王,滿足韓信的心願,從而穩住了一員大將,也將關鍵地盤齊國穩固地留在漢軍陣營裡。這是張良的另一重要計策。

    張良在劉邦被困於滎陽時獻計的這兩個計策對於劉邦太重要了:一件是避免了劉邦落得眾叛親離而成為孤家寡人的局面;一件是留住了漢軍第一大將和十分關鍵的齊國地盤。張良的計策全是衝著關鍵事項而發揮的。

    還有,漢二年(公元前205年)春,漢軍戰場形勢轉好,劉邦接連收降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韓王昌、魏王豹和殷王印五個諸侯,兵力增加了五十六萬。隨後,劉邦又抓住時機,乘項羽集中力量攻打田榮之機,果斷率兵伐楚,佔領了十分關鍵的戰略要地彭城。可是,進入彭城之後,劉邦這位底層混起來的漢王,本性難改,遇到繁華的都市環境,又忍不住了,他再次沉溺於酒色,迷戀財寶,日日在酒宴中享受,不想再征戰了。劉邦在彭城花天酒地,這給了項羽有了時間進行反撲,當劉邦還在酒色中飄飄然時,項羽親率三萬精兵,抄小路迂迴,立即猛攻彭城。項羽的精兵確實很了不得,劉邦守城的數十萬兵馬竟擋不住項羽三萬精銳之師的進攻,漢軍兵雖多,但劉邦帶頭享樂,將領無心打戰,士兵又是烏合之眾,所以,漢軍慘敗了。局勢變得很危險,各路諸侯王見形勢出現變化,便開始望風轉舵,紛紛背叛劉邦,轉投項羽,劉邦再一次陷入極大的危機之中。正在這存亡敗危之際,張良為劉邦獻上了“下邑之謀”。

    張良分析說:九江王英布是楚國的猛將,他兵強馬壯,勢力雄厚,鎮守的地方也很不錯,但是,英布素來與項羽有矛盾,彭城之戰時,項羽令英布相助,英布卻卻按兵不動,項羽對他素有積怨,曾多次派使者去指責英布,英布是可以爭取的。此外,楚軍的另一員大將彭越,也與項羽不和,因為項羽在分封諸侯時,彭越沒有受封,他早對項羽懷有不滿之心,而且,當時田榮反楚之時,曾聯絡彭越一起反,為此,項羽曾令肖公角攻伐過彭越。這兩位大將都與項羽有矛盾,這是漢軍可以利用的。張良還分析說,此危機之時,漢王屬下的將領中,唯有韓信可委以重任,可使其獨擋一面,漢王如果能拉來英布,聯盟彭越,並重要韓信,那麼,眼前的危機是可以解除的,破楚也沒有問題。劉邦聽了,立即採納張良的計策,他派人策反了英布,派使者聯盟了彭越,並委派韓信率兵北擊燕、趙等地,擴大漢軍的版圖,壯大漢軍的力量。計策實施之後,幾路軍都動起來了,從各個方向迂迴包抄楚軍,楚軍被圍,劉邦的危機得到解除。

    張良再一次在危機時刻以奇計妙策救了劉邦。張良的“下邑之謀”充分利用敵方陣營中的矛盾,化敵為友,形成反攻項羽的新的同盟軍,並重用自己陣營中能征善戰的將領,攻城掠地,降服敵兵,使劉邦陣營很快轉弱為強,扭轉戰局,這是相當精明的擴大統一戰線的策略。

    謀士不一定要直接指揮戰爭,但謀士能廟算於戰爭之前,張良為劉邦謀劃的計策都是在關鍵時提出來的,是非常管用的,第一謀士的名聲不是白叫的!

  • 2 # 鋼筆刀

    “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張良是謀士,自他輔佐劉邦以後,劉邦經歷的絕大多數事件中都有他的參謀,謀士並不親自指揮戰事,他的建議更多的是戰略上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詩《液體之火》的作者到底是江河還是劉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