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二者天然就是對立關係。

    自秦始皇確定帝制後,皇權具備生殺予奪的政治地位,尤其中央集權制賦予皇帝擁有這樣的權力,比如秦二世輕鬆滅李斯三族。

    不過此時的制度令相權對皇權有力制約。漢武帝不斷更換和殺丞相,就是因為秦漢制度中丞相總領百官,對行政事務擁有完整決策權,始終令皇帝惶恐不安。

    所以漢武帝搞中朝制度,以大將軍掌握軍事來分割丞相權力。而東漢乾脆廢除丞相,以司徒管行政、司馬管軍政、司空管刑律來三分宰相權力。加上宦官專權與大將軍,作為首相的司徒已經邊緣化。

    魏晉時期尚書檯崛起,三公皆是虛職。隋唐三省六部制建立,三公這樣以板塊分割宰相權力的方式已行不通,三省就從行政流程上分割宰相權力。中書省草擬詔書,門下省複核,尚書省執行,同時皇帝還可以用手詔方式繞過中書門下省,直接命令尚書省執行。

    宋承唐制,又搞出樞密院管軍政,再弄出三司使這樣的官職分割尚書省的財政權,所以宋代皇帝權力看似不大,但宰相可有十來個,相對來說宰相權力已大為稀釋。

    明代,朱元璋乾脆廢除中書省及丞相,皇帝直接管六部九卿,就等於皇帝兼宰相,皇權已膨脹到無法壓制的地步。

    內閣制此後興起,利用皇帝無法兼顧所有奏摺的漏洞而逐步擴張職權,最後擁有了部分宰相權力。清代內閣及後期的軍機處,與明代內閣一樣,都是皇帝秘書處職責,和唐宋時期中書省職能基本吻合,就是初審分類奏摺,提出初步處理意見,呈遞皇帝審批並傳遞尚書省或六部執行,只能算擁有三分之一宰相權力。所以清代才有軍機大臣+尚書,大學士+尚書才被視同為真宰相的說法。

    因此,中國的帝制歷史,其實就是皇權不斷壓迫分解相權的歷史。到最後,宰相都已經被撤銷而不存在了。

  • 2 # 流芒流

    依存是必然。沒有皇帝。宰相玩不下去了!沒有宰相。皇帝也不好當!但他她們相互利用,爭權奪利罷了!並不是對立的。除非這宰相想當皇帝,而這皇帝想要宰了宰相!才會對立。這要看是宰相能力(勢力)大,還是皇帝的能力是(勢力)強。一般情況是皇帝強大。

  • 3 # 公子霜塵

    回答這個問題得有前提,要弄清楚古代古到什麼時候?孔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意思是:每個朝代都會繼承和改良前朝的制度。

    制度上說古代都是封建專制,是說不通的。明清專制;但漢唐卻不是,真正決定國家大事,並不由皇帝一個人決定。

    彼此依存還是天然對立需要配合當時社會思潮、皇帝個人性格等諸多因素決定。

    如同我們不能單純問什麼藥最好一樣,因為要看人。俗話說:大黃救人無功,人參殺人無禍。要看適不適合,要有前提,才能得出結論。

    比方說漢初的情況,皇權和相權是彼此依存。

    秦以前是周分封諸侯,諸侯下面是卿、大夫,是為封建制,封土建國之義;漢代延續了這一制度基礎上建立統一的中央政府,劉氏公司收購眾多小公司,一統江湖,上面是大集團公司。皇帝是公司董事長,下面宰相是職業經理人負責。原先劉氏公司各部門及主管,職能或延續、或擴大,也由宰相統一管理。

    漢代政府簡圖

    1、太常:主管皇家太廟、祭祀祖先;

    2、光祿勳:皇室門房頭;

    3、衛尉:皇室保鏢領班;

    4、太僕:皇室司機;

    5、廷尉:掌皇宮內法律;

    6、大鴻臚:管外交;

    7、宗正:管皇室家族;

    8、大司農:管政府經濟;

    9、少府:管皇室經濟。

    由管理皇帝家務變成了管理國家大事公家部門,史稱“化家為國”。

    上述九卿隸屬於宰相,其餘未覆蓋的領域由宰相下面秘書處,又分十三曹(相當於司)負責:

    1、西曹,主府史署用。

    2、東曹,主二千石長吏遷除,幷包軍吏在內。

    3、戶曹,主祭祀農桑。

    4、奏曹,管理政府一切章奏。

    5、詞曹,主詞訟,此屬法律民事部分。

    6、法曹,掌郵驛科程。科程是指一切交通方面之時限及量限等

    7、尉曹,主卒曹轉運,是主管物流。

    8、賊曹,管盜賊。

    9、決曹,主罪法。

    10、兵曹,管兵役。

    11、金曹,管貨幣鹽鐵。

    12、倉曹,管倉谷。

    13、黃閣,主簿錄眾事,相當於秘書長。

    至於皇帝的秘書處為六尚: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尚書,尚意為掌管;六尚即為照顧皇帝飲食起居的後勤團隊。

    故漢代政府採取的是:所有權歸皇帝,經營權歸宰相,宰相對皇帝負責,類似於今天的職業經理人制度。一目瞭然,皇權和相權彼此依存。

    參考:錢穆先生《歷代政治得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女生生氣了,該說什麼話來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