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418712667733

    “君子博學以文,約之以禮。” 這句話出自孔子孔老師之口,見與《論語·雍也》。 這句話的意思也很好理解,就是君子呀都是愛好學習的,他們廣泛地學習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質,同時用禮來嚴格的約束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和行為都符合禮的要求。 君子,有很多的意思。 但在孔老師這裡,君子一詞,可以理解為一種理想化的人格。 也就是說在儒家門生心中的成功人士就是君子。 孔老夫子眼中,成為他心目中的成功人士,要做到兩點,一點就是學問要好,另一點就是道德品行要好。 關於能力與道德的問題,千百年來無數仁人志士都論證過,也就是生而為人,光有能力有學問是不行的,如果你的德行不好,生活作風有問題,你帶給社會的危害就是大大的;光有道德沒有學問能力也不行,因為學問和能力是你作為一個人在這個世界安身立命的基礎,沒有能力和學問做基礎,你的道德德行是很難讓人信服的。 ·壹 在當下這樣的社會,知識更新週期越來越多,你當下一年學習的知識量可能是工業革命時期別人半輩子學習的知識量。 社會化分工越來越細,要想在各自日新月異的行業立足,必須要跟得上與這個行業匹配的專業知識的更新速度。 有充足專業知識,才能不斷內化為你的實力,表現出來得到業內人士認可就表示你有能力勝任你吃飯的行當。 當然孔老師說的廣泛學習的物件並不僅僅限於知識,還有見識。 其實旅遊就是一件長見識的學習過程。 古代統治者深知從科舉選舉出來的文官都是書呆子,就專門讓考中進士計程車子到翰林院任職去編書,只要你按時完成工作不用每天坐班,這樣這些官員們就有時間公費旅遊,雖然聽上去很腐敗,但在一定程度上增長了他們的見識,對以後從政很有好處。 越長大越發現見識越高,人的格局就越大,氣量越大,越從容,越淡定。 見識和知識一樣都是一個人,一個成功人士,一個君子所要必備的無形資產。 當然旅遊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一件奢侈的享受。 就想孔老師如果沒有帝子的資助估計很難去周遊列國,見識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宣傳自己的觀點。 不用怕,還有一個低門檻的增長見識的途徑,那就是讀書。 當然你認為讀書無用,確實,只有抱著“無用”無功利的心去讀書時,你才能讀好書,才能發現讀書其實是有用的。 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 古人誠不欺我。 當你聽到“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的時候”,會覺得:嗯,中國風,美。 讀書的朋友會說:古代燒窯技術落後,無法控制溼度,天青色這種美麗的色彩需要等到難得的細雨天氣才能燒出,這句“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實在是太美了! 讀的書越多,你儲存的知識就越多,見識就越高。 有句話說的很好,你的一言一行中,藏著你讀過的書。 當你讀書之後,才會清晰地發現有教養和沒教養真的是有區別的,尊重人和不尊重是有區別的,淡定從容與否是有區別的。 所以孔老師認為成功人應該廣泛地學習,去讀書,去旅行。 ·貳 而後半句“約之以禮”可以認為是“克己復禮”的翻版。 “禮”可以說是孔老師反反覆覆唸叨的一句話。 孔老夫子的“禮”指的是周禮。 誠然人的慾望是這個社會進步的動力,但是也要看到,過度的慾望也是毀滅我們自身的源泉。 所以要“克己”。 孔老夫子不是那種不破不立的人,否定了慾望,而要樹立其“禮”的大旗。 當然周禮對現在的我們來說適用性不強。 可是我們可以從孔老夫子這句話中體會到,儒家想要幹什麼,他想要為天下人設立一個框架訂立一個規範,只有遵守這個規範你就能成為君子。 當然孔老師是和藹的,儒家和法家最顯著不同的氣質就在於,他是柔和的,不是強制的,沒有說你必須這樣必須那樣。 所謂“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就從開句那個“君子”就可以看得出來,想要成為君子,你就要“博學以文,約之以禮”,不想成為君子,那也無所謂,也不用苦哈哈地學習,沒必要,強扭的瓜不甜。 儒家其實是很靈活的。 當然對於“禮”的理解,我們可以很靈活的去思考。 作為一個人,想要成為一個優秀的人,需要“克己”,需要去抑制自己身上的壞毛病,然後遵循一套可以成為自己心目中優秀的人的一套規範去生活。 就拿一個胖子來說想要健康,就需要減肥,需要不吃油炸食品,遠離碳酸飲料,每天運動,科學規劃自己飲食。 一句話“管住嘴,邁開腿”就是對胖子們成為一個健康快樂的人所要遵循的“禮”。 對於一個作者來說,想要成為一個優秀的作家,需要多讀書,多看報,同時還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按時鍛鍊,早睡早起,這對一個作者來說就是“禮”。 不去討論孔老夫子這句“君子博學以文,約之以禮”有沒有過時,是否還有適用性,去按照他說這句話的思維去過好自己生活,我想還是很有適用性的。 ·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酒喝多了對身體傷害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