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中史記

    在很多西方人的眼界裡,慈禧是“19世紀後半期最偉大的女性”,是“舉世罕見的鐵腕人物”。

    美國公使夫人蘇珊·湯利在記中寫道:她看上去很和藹,褐色的面孔像義大利農民那樣溫和。坐在她身邊的就是那位有名無實的光緒皇帝。這就是慈禧太后嗎?就是傳說中獨斷專行的獨裁者嗎”

    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說:我比慈禧差多了,我雖然不渺小,但也談不上偉大。

    W·A·P·馬丁在《中國的覺醒》寫道:戊戌變法中,她開始變成一個支援革新政策的人……她遠遠勝過她的外甥光緒皇帝……她牢牢地掌握著權力……她知道,她可以依靠那些總督和巡撫的支援……她也知道,改革的精神已經傳遍了這片大地,百姓都會從心底支援她。

    不過,對溥儀的英語老師莊士敦(在中國生活了幾十年)來說,西方人對慈禧的評價是“不明真相”的。

    對於西方人來說,慈禧是傳統東方男權社會里的女性領導人,這本身就是令他們大開眼界,在那些追求女權主義的西方活動家來看,慈禧更是一種神一般的存在,這是一種文化符號,沉重打擊了全世界的男性沙文主義。

    對西方人來說,慈禧就是一個極端落後國家的領導人,領導著一個落後文明國家,但好歹慈禧還能在幾次帝國主義入侵後,大致保持中國的半獨立地位以及大致領土完整,這本身就是很了不起了,畢竟那時,他們已經把全世界瓜分的差不多了,落後文明在他們眼裡,都是LOSER。

    但我們華人都清楚,慈禧要對大清的滅亡、民族的危亡和國家的不幸負主要責任。

  • 2 # 禾子大人說歷史

    慈禧死後諡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這頂超長桂冠,超過了所有的大清皇后,也超過入關後大清所有的皇帝。

      如何評價這個人物?慈禧太后是中國歷史的帝制時代中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面對來自內部與外國的種種威脅,她所作之舉雖收效甚微,但多數允稱合理。她畢竟啟動了中國的近代工業,意識到時局已不容她堅持帝制傳統,開始了官制改定、準備立憲、廢科舉制度、禁止婦女纏足、興辦女學、新學、庚子退款建設教育事業等。但是,她無疑數惡化了近代中國的前途。

      同時代的洋人,是這樣評價她的:

      少數幾個見過這位太后的人將她敘述為一位身板挺直、面目秀麗的高個子女性。她長著一雙鷹眼,有著明顯的韃靼人特徵。她態度高貴而傲慢,嗓音中帶有不可動搖的權威和絕對的威嚴。

      ——伊萊扎·魯哈馬·西德摩《中國,長壽帝國》

      

      身為一個滿族女人,想要掌握那些軍國大事的知識,本來就機會渺茫,但是她卻與只瞭解女紅的東太后完全不同,處理大事的時候總能鎮定自若,中國的門戶面對敵對勢力從來未被開啟,這在中國半獨裁統治的歷史上可謂絕無僅有,要找一個原因,我想只能說是這位統治者本人擁有一種獨特的品質和才能。

      ——亞瑟·H·史密斯《動盪中的中國》

      在過去三十年中,中國最有趣的名人無疑就是被我們稱呼為太后的那位女士。太后在垂簾聽政期間處於每一個帶有改革性質的運動的前列,其統治的性質只能從這一時期的性質加以判斷。由於意志和感覺缺乏一個賴以遵循的明確中心,外交失敗了。它的槓桿找不到支點。於是在中國獲得成功的永遠只有依靠軍事力量。與太后這麼一個女人就真的大不可能打交道嗎?

      ——《布萊克伍德氏雜誌》

      在戊戌變法中,慈禧太后幾乎斷送了性命和權力,但是她也從戊戌變法中收穫良多,她開始變成一個支援革新政策的人。事實上,她遠遠勝過她的外甥光緒皇帝。“太后萬歲!”“太后將來會登上大位!”在她的一生中,人們全部指望她來不斷地推進她非常熱心支援的目標。她牢牢地掌握著權力,她的湧起國說,敢於引導國家的戰車駛上一條從來都沒有走過的新路。她知道,她可以依靠那些總督和巡撫的支援,這些人都是她親自任命的。她也知道,改革的精神已經傳遍了這片大地,百姓都會從心底支援她。

      ——W·A·P·馬丁《中國的覺醒》

      慈禧太后第一次接見來自外交使團的七位女士是在外交大臣的努力和督促之下才得以實現的。1900年的動亂結束之後,宮廷回到北京,太后的態度發生了很大轉變,她主動發起了很多次會見的邀請,大家自然都接受共進午餐。在私人會見時,這位偉大的女性才會表現出她的機智和女性魅力,以身為女主人的光彩和吸引力。她會拉著客人的手,以最關切的語氣詢問我們進宮的旅途是否疲倦;她會在夏天抱怨天氣的寒冷;只要食物不合我們的口味,她就很著急;她會以最親切的口氣告訴我們能夠見到我們是她的福氣。她能夠讓所有客人著迷,即便之前她們存在偏見,她對每一個客人都能關照到,這也展現出了她身為女主人老練的能力。

  • 3 # 回憶還是要忘記

    清朝的慈禧太后以一個妃嬪的身份,運用各種手段攀登到封建社會女人的巔峰,最後竟能掌握大清最高權力達四十八年之久,這在整個中國封建史上恐怕也只有武則天能與之比肩了,同治、光緒兩代帝王皆被慈禧太后玩弄於股掌之間。

    在慈禧太后統治的晚清時期,是中國前所未有的大變革、大動盪的時代,東西方的文明和利益激烈地碰撞著,這時的中國飽經西方的侵略、剝削,華夏大地上充斥著數千年都未曾見過的各色人種,在當時我們稱他們為“洋人”,慈禧太后是中國第一位與洋人們打交道最多的統治者,無論是政治、經濟、軍事亦或是私下的友誼。

    我們對慈禧的評價是:這個女人頑固保守,扼殺一切先進的變革力量,在對待外敵入侵上一味求和、忍讓,竟能說出“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等亡國的言論,那麼在洋人的眼中這位高高在上的慈禧太后又是什麼樣的呢?對她的評價又是如何的?

    可能要跌破大家的眼鏡了,美國公使田夏禮曾言:“西太后是世界大君主之一,使垂亡的帝國與列強結伴而行就是藉此女傑之力。”美華人認為沒有慈禧太后的話,清朝可能早就滅亡了,是她在支撐著風雨飄搖的帝國。

    傳教士亞瑟·史密斯在《動盪的中國》裡評價慈禧:“中國的門戶面對敵對勢力從來未被開啟,這在中國半獨裁統治的歷史上可謂絕無僅有,要找一個原因,我想只能說是這位統治者本人擁有一種獨特的品質和才能。”在這位傳教士的敘述中也認為慈禧太后在這樣一個未有過的變局下,能夠保證大清帝國的統治實在太不容易了。

    就連東洋的日本人對慈禧太后也有較高的評價,在田原禎次郎的著作作《日本人眼中的慈禧》中寫到:“提起西太后,無需畫蛇添足。她是清國的攝政皇太后、古今無與倫比的女性政治家,這一點恐怕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由此可見在東洋人的眼中慈禧是多麼的高尚,幾乎超越了同一時代的所有偉大女性,甚至在中國也是前無古人的。

    畢竟中國百姓自己的苦難是這些洋人無法感受的,作為禍害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慈禧太后,我們有著自己最為深刻的評價,洋人們的看法也只不過是片面之言罷了

  • 4 # 蘭臺

    同時代西方有很多人評價慈禧,但是仔細細分就會發現一個很尷尬的事實:同時代很少有西方知名政治家評價慈禧;同時期對慈禧進行評價的外華人,多是記者、在清朝工作過一段時間的傳教士,唯二算得上政治人物的,一個是當時美國公使夫人,一個是擔任過溥儀英文老師的,英國低階文官莊士敦。

    甚至在俾斯麥會見李鴻章談話時,似乎也刻意避開了評價慈禧。(當然,也有可能是我才疏學淺,有材料沒看到)

    也就是說在大政治家缺位的情況下,我們大致可以把評價慈禧的外華人分為三類。

    比如寫《China,the Long-Lived Empire》的伊萊扎·魯哈馬·西德摩,她本人是美國知名攝影師、地理學家、作家,她有一個特點就是作為作家相當高產,在19世紀80年代的一個星期裡她就能掙到1000美元稿費(相當於現在一週收入30000美元)。

    伊萊扎·魯哈馬·西德摩

    相比中國,她更愛日本,現在華盛頓的櫻花樹就是她從日本引進的,她在中國並沒有待很長時間,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她並不是真的瞭解慈禧,她對慈禧的評價只能說流於表面。

    “少數幾個見過這位太后的人將她敘述為一位身板挺直、面目秀麗的高個子女性。她長著一雙鷹眼,有著明顯的韃靼人特徵。她態度高貴而傲慢,嗓音中帶有不可動搖的權威和絕對的威嚴。”

    第二類,是在中國待了很長時間,但是他們並不是政治家,他們對人物的判斷並不是從政治或者國計民生出發,而是出於其他方面,比如當時活躍在清朝的各種傳教士。

    這裡我提一下著名美國傳教士丁韙良(威廉·亞歷山大·彼得森·馬丁),順便說一句,他是北大第一任校長;他本人是基督教新教教會長老派傳教士。也是清末在華外華人中首屈一指的“中國通”。

    丁韙良

    他在清朝的目的很單純就是傳教,因此凡是有利傳教的事業他都幹,凡是不利傳教的事情他都反對。

    他在1900年對義和團非常憤怒,曾經要求八國聯軍“每一個被義和團殺害的女傳教士得處決500名中國婦女;每一個殉難的男傳教士得用1000名中國男子的生命予以償還,每一個傳教士的孩子無辜被殺得有100名中國孩子用哥薩克的刺刀施以刺刑,每一處遭到焚燒和劫掠的傳教士的建築物得在天津和北京搶劫100處中國房屋才能予以抵償”

    就連美國報紙都認為他和慈禧比起來,他比慈禧更殘忍,更好站。

    但是當慈禧開始改革,開始表示出對西方、對傳教士的友好時,他立刻對慈禧大加讚揚——

    “她知道,她可以依靠那些總督和巡撫的支援,這些人都是她親自任命的。她也知道,改革的精神已經傳遍了這片大地,百姓都會從心底支援她。”

    第三類就是西方政治人物,之前我就說過,公開表態的政治人物很少,目前我只能找到兩個。

    慈禧與薩拉·康格

    首先是當時美國公使康格的夫人,薩拉·康格(Sarah Pike Conger),她對慈禧評價很高,甚至可以說非常高,她的《中國信札》對於慈禧在西方形象轉變有非常大的幫助,但是,薩拉·康格的評價也是很不客觀的,大家要知道當時西方還是一個男尊女卑的社會,作為一個有女權主義精神的女性,薩拉·康格難免會站在女權主義的角度抬高對慈禧的評價。

    “慈禧太后是個女強人,熱愛國家和子民,想要提高民眾意識和提升婦女地位。”

    “新世紀下出現的關於慈禧的學術專著基本上完全恢復慈禧的名譽,為其平反昭雪,讚揚她對促進中國婦女權利的貢獻。”法國著名中國史研究專家、法蘭西科學院人文及政治學院院士MarianneBastid-Bruguière(巴斯蒂)是這麼評價西方女權主義視角下的慈禧評價的。

    我個人覺得最客觀的評價是在中國三十年之久,擔任過溥儀英文老師的英國低階官員莊士敦對於慈禧的評價。

    莊士敦

    他在《紫禁城的黃昏》一書中寫到——

    在很多不明真相的西方人看來,慈禧太后是一個高素質的統治者,延緩了清王朝的衰亡;而在清醒的華人看來,慈禧要對清朝的滅亡負主要責任,是中國日益衰敗的罪魁禍首。

    我大致同意後一種看法,但是想補充一點:慈禧只是一個愚昧無知的女人,不可能對一切壞事負責,我們不應該把所有罪責都算在她的名下。我不相信她會對中國歷史產生那麼大的影響。

    慈禧的確對清朝的滅亡負有責任,但她畢竟又受到各種制度的制約,而這些制度並非她的獨創,是祖先傳下來的。

    她的惡行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腐敗的傳統,不全是她自己的問題;但她也不是某些西方人所說的“19世紀後半期最偉大的女性”,是“舉世罕見的鐵腕人物”。

    如果她真的偉大,就應該改造腐敗的傳統,勵精圖治,那麼就不至於發生1894年的中日戰爭,戊戌變法就不會遭到殘酷鎮壓,外國駐華使館區就不會遭襲,北京就不會被八國聯軍踐踏,華人就不必節衣縮食地承擔數額驚人的庚子賠款。

    如果慈禧太后真的英明,中國也許早就與別國平等相處了,不至於簽訂那麼多的不平等條約,不至於被整個世界拋棄。

  • 5 # 滿樓說

    在人們印象中,慈禧太后歷來是“禍國殃民、愚昧頑固、專橫跋扈、兇殘狠毒、工於心計、嗜權如命”,可謂近代中國落後的罪魁禍首,罪不可赦。

    不過,和華人對慈禧太后一邊倒的貶斥所不同的是,外華人對慈禧太后的看法卻褒貶不一,還算是公正。這大概就是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吧!

    以下聊舉數例。

    當時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曾說:“慈禧比我強多了,我只是一個既不偉大,也不渺小的人。”

    (此油畫為卡爾所畫,不過不是太高明)

    曾給慈禧太后畫過像的美國女畫師卡爾說,“(慈禧太后)生就了統治者的素質,正因為她,使清朝多延續了一段時間。這種意見,卻在西方人中相當流行。”

    溥儀帝師莊士敦說:“慈禧不是一個寬宏大量的人,她從不認錯,也不會採取任何行動來補償她的過失。‘康黨’(康有為的派別)仍然列在黑名單上,對康有為缺席判處的死刑也沒有取消。”

    在《一個美華人眼中的慈禧太后》一書中,作者赫德蘭更是做如是說:

    “慈禧太后在中國歷史上沒有第二人,在世界歷史上也絕無僅有。

    她不僅在上世紀後半葉統治了大清帝國,她的統治推遲了大清帝國的滅亡,她還把中國政治家們所能想到的某些改革措施也付諸實踐了。

    和滿族的其他婦女相比,她可謂鶴立雞群,出類拔萃。和其他民族的婦女相比,她同樣毫不遜色。就性格的堅強和能力而言,她和任何人相比都不差。

    我們不由自主地欽佩這個女人,她小時候在家裡幫母親幹雜活,後來被選入宮做了貴人。

    她是一個皇帝的生母、一個皇帝的妻子。她立了一個皇帝,她還廢了一個皇帝,她統治中國將近半個世紀——而所有這些,都發生在一個婦女沒有任何權力的國度。”

    總的來說,“精於治術而昧於世界大勢”,這應該是目前學者們給慈禧太后還算公允的評價吧。

  • 6 # 老豬的碎碎念

    慈禧幾乎在現在的輿論中被罵成了狗,彷彿你如果不跟著罵兩句,你都不好意思和別人打招呼,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群體現象,然而慈禧作為末世清國的當家人,真的有這麼不堪麼?撥開歷史的迷霧,咱們今兒就跳出這個歷史怪圈,換一個視角去剖析一下這個執政了48年之久的政治女強人,看看在牆外的外華人對這位皇太后如何評斷的。

    下圖都是慈禧太后的真容照片。

    咱先節選一個同時代的外華人魯哈馬·西德摩出的一本書《中國,長壽帝國》中對慈禧的描述:很少有人能見過這位太后,但我採訪見過這位太后的人他們向我敘述的慈禧的樣子是,她是一個身板挺直、面目秀麗的高個子女性,韃靼人特徵的很顯著,他待人的態度極為高貴而傲慢,但舉手投足間帶有權威和威嚴讓人忌憚。

    又如一本叫做《動盪中的中國》(作者是亞瑟·H·史密斯)書中描寫慈禧是這樣的:她是一個滿族的女人,憑心講讓一箇中國的女人掌握那些軍國大事的知識本來就有點不可思議,但事實上是,她做到了,她明顯與東太后有所不同,在處理大事的時候總能鎮定自若。。。非要找一個原因的話,我想說肯定是這位統治者本人擁有一種獨特的品質和才能。

    還有一本W·A·P馬丁寫的《中國的覺醒》書中對慈禧有更加細節的描寫:在中國的戊戌變法中,這位太后幾乎斷送了性命和權力,但她也從此事上有所收穫和改變,她開始成為一個支援變法政策的人。在我們眼中,她的執政能力遠遠的超過他的外甥光緒皇帝的。

    最後的佐證者是親眼見過並且一起吃過飯的美國駐華大使康格的夫人的對旁人的敘述中說起的慈禧:在我們私下見面的時候,這位皇太后才會展現出她的機智和女性獨有的魅力,以及作為大清國女主人的光彩和吸引力。有的時候她會拉著我們的手,用非常關心的語氣問我們的旅途是否順利,是否疲倦,還會在就餐的時候詢問我們對食物是不是對胃,如果不合口味,她便表現出很著急的樣子,而且她在會見我們的時候曾經親口告訴我們,能見到我們是她的福氣,我們感覺她能夠讓所有的客人著迷,她對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懷,也展現出她作為一個女主人老練的能力。

    當然,這僅僅只是一個側面一個從洋人獨特的視角來解讀,至於歷史人物,其實人人心裡都有一杆秤,一杆只屬於自己的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各有何特點?常用的新型青黴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