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264266252152

    《送別》的原始曲調是美國作曲家奧德威《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大量音樂作品,多采用直接輸入西洋唱歌集,從中選出旋律的形式,《旅愁》就是其中之一。《旅愁》是日本學校歌曲作者犬童球溪(1884-1905)用《夢見家和母親》填詞而成的。填詞後的曲調進行與原曲並不完全相同,是填詞者根據詞的需要作了相應變動。

    歌詞改為二段詞,最後八小節是原原本本地重複開頭段的四句歌詞,這和《夢》是有區別的。李叔同於1907年留學日本,而當時《旅愁》一歌原刊載於同時期日本的《中等教育唱歌集》中,李叔同被其深深吸引。1911年李叔同回國後,他所做填詞歌曲《送別》採用的正是《旅愁》的曲調,伴奏譜也基本一致。

    擴充套件資料:

    李叔同是中國現代歌史的啟蒙先驅。接受了歐洲音樂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歐洲歌曲的現成曲調拿來,由他自己填寫了新詞。這些歌曾在全國範圍內廣為傳播。曲調帶著強烈的外來色彩,歌詞帶著濃重的舊體詩詞的韻調,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個新的時代已經到來的歌。李叔同用這樣的歌完成了啟蒙者的歷史任務。

    李叔同不僅是中國“學堂樂歌”最為傑出的作者,而且較早注意將民族傳統文化遺產作為學堂樂歌的題材。他於1905年編印出版的供學校教學用的《國學唱歌集》,即從《詩經》《楚辭》和古詩詞中選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調,連同兩首崑曲的譯譜合集而成的。其中的《祖國歌》,還是當時為數較少、以中國民間曲調來填詞的一首學堂樂歌,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不久他東渡日本,學習西方音樂、美術、戲劇理論,主攻鋼琴。曾創辦中國第一部音樂刊物《音樂小雜誌》,竭力提倡音樂“琢磨道德,促社會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會教育功能。同時發表了《我的國》、《隋堤柳》等懷國憂民的樂歌。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樂歌作品70餘首。編作的樂歌繼承了中國古典詩詞的優良傳統,大多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辭依永秀麗,聲轍抑揚頓挫有致,意境深遠而富於韻味。

    他的樂歌作品廣為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喜愛,像《送別》、《憶兒時》、《夢》、《西湖》等,特別是《送別》,先後被電影《早春二月》、《城南舊事》成功地選作插曲或主題歌,已成為了一個歷史時期中國青年學生或知識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徵。由他自己寫的詞譜曲的《春遊》,則是中國目前可見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薑可以祛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