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抗飼料如何實現
無抗飼料,顧名思義,就是不含抗生素的飼料。從廣義上來講,也叫生物飼料。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的不斷關注,全球禁抗呼聲也愈來愈高。中國也在不斷加強對飼用抗生素的監管力度。飼料廠面臨著減少抗生素使用與客戶投訴所帶來的矛盾。無抗飼料的研究已經迫在眉睫。那麼,究竟如何能夠實現飼料的無抗化呢?筆者認為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研究:
1、飼料配方的最佳化及飼料原料的最佳化選擇
80%的疾病和免疫失調有關,而營養會直接影響著免疫系統的發育和功能,合理營養可以促進受損組織細胞的修復。營養透過影響著腸道的形態結構、分泌功能、免疫功能和菌群分佈而影響著動物的健康。對此,陳代文教授提出了抗病營養的系統化研究。即透過營養的合理調控,增強動物對疾病的抵抗力,減少或消除疾病的發生。陳代文教授研究表明,同樣營養水平下,不同來源的蛋白質、澱粉和脂肪對腸道組織結構發育、腸道微生物區系影響顯著不同。以脂肪為例,玉米油和椰子油的促生長及腸道保健效果優於牛脂和棕櫚油。
陳教授指出,傳統飼料配方更多是考慮營養素間平衡,而忽視了營養源之間的平衡。現代營養平衡理論提出營養平衡是全方位的,不僅僅是蛋白質和氨基酸的平衡,所有的營養元素都應該講究平衡。同時,由於動物的年齡,所處的環境不斷髮生變化,導致這種營養平衡又是動態的平衡。
2、飼料或飼料原料的發酵
飼料或飼料原料的發酵,一方面會顯著改善飼料品質,如降低抗營養因子的含量,將多糖、蛋白質、脂肪等大分子物質降解為小肽、脂肪酸等小分子物質;另一方面會產生大量的有益菌和代謝產物,如:有機酸、B族維生素、細菌素等,對抑制有害菌有顯著作用。
由於發酵採用的菌種不同,發酵帶來的效果也不盡相同。我們一直提倡乳酸菌主導的厭氧發酵工藝,一方面發酵過後會生成大量的乳酸菌和乳酸、乳酸菌細菌素等代謝產物,乳酸菌進入腸道後可以部分定植,乳酸可以迅速酸化腸道,對抑制有害菌生長作用明顯。另一個方面,乳酸菌主導的厭氧發酵工藝,由於產熱較少,所以損失的能量也比
3、新增劑的合理使用
1、微生態製劑及代謝產物
微生態製劑在代替抗生素方面發揮的功能應該是首要提倡的,尤其是近幾年篩選出的抗感染效果優異的菌株,在抑菌效能方面甚至優於抗生素。透過微生態製劑的定植或腸道粘附,刺激腸道黏膜免疫,從而起到抗感染的效果。同時微生態製劑的代謝產物,如乳酸菌定植後產生的乳酸菌細菌素,具有很好的抑菌殺菌效果。另外,真菌類微生物發酵後產生的一系列代謝產物,如多糖、小肽、核苷也具有很好的抑菌效果。
隨著菌株效能的不斷改進以及發酵工藝的不斷最佳化,微生態製劑的使用成本也畢竟會越來越低。
2、益生元
益生元是指能夠促進腸道內有益微生物增殖的一類物質,一般是指功能性寡糖,這類物質本身不能被單胃動物的消化酶所分解,所以進入動物的後腸段後,能夠被益生菌所利用,進而促進有益菌的增殖,從而抑制有害菌的生長繁殖。益生元的新增量必須達到一定的量後,才能發揮出效果,但是往往受制於成本,很難大量使用。
3、酸化劑
酸化劑主要作用部位是在胃部,透過降低胃內PH,從而啟用胃內蛋白酶原。但是酸化劑不能過胃,因為會被十二指腸的鹼性胰液所中和,但是現在很多包被的有機酸,一旦能夠到達後腸段,就能起到酸化後腸段的作用。但具體是否能夠過胃,值得商榷。
4、中草藥及植物提取物
中藥製劑的抗菌作用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透過其中含有的抗菌物質,如小檗鹼、大蒜素、魚腥草素等植物殺菌素作用於微生物;另一方面透過調動機體免疫系統來殺滅微生物,例如大蒜素能殺滅病菌,調味誘食,促進生長。但是,中草藥的資源瓶頸和居高不下的高成本,很難使其大量使用。
5、酶製劑
透過酶製劑促進飼料在體內的消化,縮短在胃腸道的存留時間,從而減少被有害菌生長利用的機會。但是酶製劑的使用更多的是針對飼料原料的不同而選擇,當飼料原料中所含抗營養因子含量較少時,酶製劑很難發揮較好的效果。
6、抗菌肽
抗菌肽,這是一類微生物普遍表達的抗菌抗病毒的小分子多肽。研究表明抗菌肽透過木桶式膜穿孔、環孔式膜穿孔、毯式膜穿孔及洗滌式膜穿孔幾種模式使病原菌細胞膜穿孔,造成胞內原生質流失,使細胞死亡。目前抗菌肽的表達量和純化還是一個難題,所以造成使用成本較高。
飼用抗生素的取代只是時間問題,當飼用抗生素完全禁用時,可能會造成養殖環節中抗生素的使用量增加。但是根據歐盟的經驗來看,這種震盪期可能有幾年的時間。但是透過飼料合理的配製以及新增劑的合理使用,達到飼料的無抗化也是完全可行的。
無抗飼料如何實現
無抗飼料,顧名思義,就是不含抗生素的飼料。從廣義上來講,也叫生物飼料。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的不斷關注,全球禁抗呼聲也愈來愈高。中國也在不斷加強對飼用抗生素的監管力度。飼料廠面臨著減少抗生素使用與客戶投訴所帶來的矛盾。無抗飼料的研究已經迫在眉睫。那麼,究竟如何能夠實現飼料的無抗化呢?筆者認為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研究:
1、飼料配方的最佳化及飼料原料的最佳化選擇
80%的疾病和免疫失調有關,而營養會直接影響著免疫系統的發育和功能,合理營養可以促進受損組織細胞的修復。營養透過影響著腸道的形態結構、分泌功能、免疫功能和菌群分佈而影響著動物的健康。對此,陳代文教授提出了抗病營養的系統化研究。即透過營養的合理調控,增強動物對疾病的抵抗力,減少或消除疾病的發生。陳代文教授研究表明,同樣營養水平下,不同來源的蛋白質、澱粉和脂肪對腸道組織結構發育、腸道微生物區系影響顯著不同。以脂肪為例,玉米油和椰子油的促生長及腸道保健效果優於牛脂和棕櫚油。
陳教授指出,傳統飼料配方更多是考慮營養素間平衡,而忽視了營養源之間的平衡。現代營養平衡理論提出營養平衡是全方位的,不僅僅是蛋白質和氨基酸的平衡,所有的營養元素都應該講究平衡。同時,由於動物的年齡,所處的環境不斷髮生變化,導致這種營養平衡又是動態的平衡。
2、飼料或飼料原料的發酵
飼料或飼料原料的發酵,一方面會顯著改善飼料品質,如降低抗營養因子的含量,將多糖、蛋白質、脂肪等大分子物質降解為小肽、脂肪酸等小分子物質;另一方面會產生大量的有益菌和代謝產物,如:有機酸、B族維生素、細菌素等,對抑制有害菌有顯著作用。
由於發酵採用的菌種不同,發酵帶來的效果也不盡相同。我們一直提倡乳酸菌主導的厭氧發酵工藝,一方面發酵過後會生成大量的乳酸菌和乳酸、乳酸菌細菌素等代謝產物,乳酸菌進入腸道後可以部分定植,乳酸可以迅速酸化腸道,對抑制有害菌生長作用明顯。另一個方面,乳酸菌主導的厭氧發酵工藝,由於產熱較少,所以損失的能量也比
3、新增劑的合理使用
1、微生態製劑及代謝產物
微生態製劑在代替抗生素方面發揮的功能應該是首要提倡的,尤其是近幾年篩選出的抗感染效果優異的菌株,在抑菌效能方面甚至優於抗生素。透過微生態製劑的定植或腸道粘附,刺激腸道黏膜免疫,從而起到抗感染的效果。同時微生態製劑的代謝產物,如乳酸菌定植後產生的乳酸菌細菌素,具有很好的抑菌殺菌效果。另外,真菌類微生物發酵後產生的一系列代謝產物,如多糖、小肽、核苷也具有很好的抑菌效果。
隨著菌株效能的不斷改進以及發酵工藝的不斷最佳化,微生態製劑的使用成本也畢竟會越來越低。
2、益生元
益生元是指能夠促進腸道內有益微生物增殖的一類物質,一般是指功能性寡糖,這類物質本身不能被單胃動物的消化酶所分解,所以進入動物的後腸段後,能夠被益生菌所利用,進而促進有益菌的增殖,從而抑制有害菌的生長繁殖。益生元的新增量必須達到一定的量後,才能發揮出效果,但是往往受制於成本,很難大量使用。
3、酸化劑
酸化劑主要作用部位是在胃部,透過降低胃內PH,從而啟用胃內蛋白酶原。但是酸化劑不能過胃,因為會被十二指腸的鹼性胰液所中和,但是現在很多包被的有機酸,一旦能夠到達後腸段,就能起到酸化後腸段的作用。但具體是否能夠過胃,值得商榷。
4、中草藥及植物提取物
中藥製劑的抗菌作用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透過其中含有的抗菌物質,如小檗鹼、大蒜素、魚腥草素等植物殺菌素作用於微生物;另一方面透過調動機體免疫系統來殺滅微生物,例如大蒜素能殺滅病菌,調味誘食,促進生長。但是,中草藥的資源瓶頸和居高不下的高成本,很難使其大量使用。
5、酶製劑
透過酶製劑促進飼料在體內的消化,縮短在胃腸道的存留時間,從而減少被有害菌生長利用的機會。但是酶製劑的使用更多的是針對飼料原料的不同而選擇,當飼料原料中所含抗營養因子含量較少時,酶製劑很難發揮較好的效果。
6、抗菌肽
抗菌肽,這是一類微生物普遍表達的抗菌抗病毒的小分子多肽。研究表明抗菌肽透過木桶式膜穿孔、環孔式膜穿孔、毯式膜穿孔及洗滌式膜穿孔幾種模式使病原菌細胞膜穿孔,造成胞內原生質流失,使細胞死亡。目前抗菌肽的表達量和純化還是一個難題,所以造成使用成本較高。
飼用抗生素的取代只是時間問題,當飼用抗生素完全禁用時,可能會造成養殖環節中抗生素的使用量增加。但是根據歐盟的經驗來看,這種震盪期可能有幾年的時間。但是透過飼料合理的配製以及新增劑的合理使用,達到飼料的無抗化也是完全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