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始於“大黑葡萄酒”原輕井澤蒸餾廠(下文統一以“輕井澤”作為地名、廠名及“輕井澤單一麥芽威士忌”的簡稱)位於長野縣輕井澤町,本是大黑葡萄酒公司所有的葡萄園。公司擬在鹽尻市建設旗下第一間威士忌蒸餾廠,在該計劃失敗後才將目光轉向了輕井澤,並於1956年建廠成功。輕井澤最初的形象僅僅是出現在調和威士忌公司大宗交易名單裡的勾兌用基酒。當1962年大黑葡萄酒被美露香公司收購後,輕井澤轉而向美露香的自有調和威士忌品牌“Ocean”提供基酒。關於後來美露香、麒麟和一番公司的事情不再贅述,有興趣的朋友請自行查閱。二、工藝與個性風味現今愛好者所知的輕井澤風格-重雪莉、重泥煤-並非是在它初生時形成的,蒸餾廠成立初期使用的主流木桶是日本水楢桶,在1960年後蒸餾廠才逐漸開始大量使用雪莉桶及少量波本桶,兩者的比例大約9:1。泥煤風味倒是輕井澤成立之初延續下來的,但是在蒸餾廠的經營末期(估計是90年代初開始),為了討好主流消費者、適應日本國內的主流口味,便全面轉向了生產無泥煤風格的威士忌。輕井澤是否有意學習/模仿某些蘇格蘭的蒸餾廠沒人知道,小號蒸餾器(兩座初餾器與一座製作麥芽威士忌用的再餾器的容積都是4000升左右,而主流容積可是過萬至數萬升計)、Golden Promise大麥(全部進口自蘇格蘭的辛普森發麥廠)、直火加熱蒸餾(期間僅從燒煤加熱變成了天然氣加熱),這三個在現代蘇格蘭幾乎全部被淘汰的、異常不經濟且極度缺乏效率的工藝(“異常”、“極度”並非誇張用詞),蒸餾廠一直貫徹直到停產關閉。因為使用了上述這些傳統、老派的工藝,輕井澤具有濃郁的泥煤風味、明顯的油質感及厚重的酒體。在某種程度上它比現今的蘇格蘭單一麥芽威士忌更具傳統蘇格蘭風味。三、成名之路歐洲的酒商、歐洲的威士忌老饕圈子造就了輕井澤如今的名氣。輕井澤這個牌子進入日本人以外的視野是Whisky Magazine於2002年發表的一篇酒評文,直到2005年Dave Broom(著名的烈酒評論家、作家)訪問蒸餾廠收集寫作素材才有了第二篇關於輕井澤的文章(有趣的是儘管這時蒸餾廠已停產5年了,但Dave Broom並未被美露香的接待人員告知這一情況)。在2007年、2008年,輕井澤先後憑兩款單桶雪莉桶單一麥芽威士忌獲得了“麥芽狂人”(the Malt Maniacs-歐洲一著名的、有獨立第三方評論性質的威士忌老饕組織,每年一度舉行單一麥芽評獎活動)金牌,輕井澤這個牌子從此正式被歐洲威士忌老饕圈子知曉。順便一提,Glendronach(尤其是它)、Brora、Port Ellen、Kavalan的成名在很大程度上也歸功於“麥芽狂人”。由Marcin Miller and Drinks和David Croll兩家公司在英國註冊的企業Number One Drinks Company(一番),作為歐洲市場的日本威士忌進口、分銷商,分別從美露香和麒麟手中買斷了輕井澤的全部庫存,當然它最早這麼做時輕井澤還是個“無名輩”。像La Maison du Whisky、the Whisky Exchange、臺灣P9等酒商發售的專屬名版的輕井澤,也是一番裝瓶的。四、輕井澤的美輕井澤並非是浪得虛名的酒,它的雪莉單桶、波本單桶我都試飲過一些,勾兌混桶的也有幸試飲過一款,按我個人的偏好,以為波本桶與勾兌桶的格調比雪莉單桶更高。單說它成名的雪莉桶,泥煤風味(以硝石、火藥、烤肉等香氣為主,輔以灰塵、土地香氣的煙燻類氣息)與重雪莉風味(以巧克力、西梅、黑莓幹及東方香料香氣為主)結合得比較完美,有主次、有分層、有漸變,平衡性、易飲度、複雜度三者皆佳。泥煤、雪莉兩種風味都是重口味,雖有眾多擁躉,但能夠處理得好、處理得巧妙、賦予格的生產者數量稀少,這兩種風味容易藏拙、容易偏激、卻鮮有做出“清”、“正”、“和”。同樣的重口味風格,能做出“清正和遠”的我認為只有輕井澤、Ardbeg(僅指70年代的作品)與Lagavulin三家(若單單按照重雪莉風格來算,可加入Glenfarclas)。輕井澤有吃桶過深的現象,並且再考慮到重泥煤、重雪莉兩種重到極端的風味,試飲輕井澤必須醒酒,且不得不經過長時間醒酒才能感受到它完全綻放的美麗。但是,一番主推單桶裝瓶,極少有勾兌桶的作品,所以輕井澤的雪莉單桶中存在有表現平平或醒酒後平衡性有缺陷的作品。五、關於輕井澤的一些小“花邊”舊聞2011年一番曾試圖從麒麟手中受讓輕井澤的股權、蒸餾許可證,希望重開蒸餾廠,但麒麟僅同意出讓當時輕井澤的全部庫存,並允許一番將酒仍存在蒸餾廠的老倉庫裡。就在一番買下原酒庫存後不久麒麟立即將輕井澤的土地、廠房全部賣給一匿名受讓方了,自此輕井澤“復活”再無望。同時麒麟突然要求一番趕緊將那些原酒搬走,最終是秩父蒸餾廠向一番
一、起始於“大黑葡萄酒”原輕井澤蒸餾廠(下文統一以“輕井澤”作為地名、廠名及“輕井澤單一麥芽威士忌”的簡稱)位於長野縣輕井澤町,本是大黑葡萄酒公司所有的葡萄園。公司擬在鹽尻市建設旗下第一間威士忌蒸餾廠,在該計劃失敗後才將目光轉向了輕井澤,並於1956年建廠成功。輕井澤最初的形象僅僅是出現在調和威士忌公司大宗交易名單裡的勾兌用基酒。當1962年大黑葡萄酒被美露香公司收購後,輕井澤轉而向美露香的自有調和威士忌品牌“Ocean”提供基酒。關於後來美露香、麒麟和一番公司的事情不再贅述,有興趣的朋友請自行查閱。二、工藝與個性風味現今愛好者所知的輕井澤風格-重雪莉、重泥煤-並非是在它初生時形成的,蒸餾廠成立初期使用的主流木桶是日本水楢桶,在1960年後蒸餾廠才逐漸開始大量使用雪莉桶及少量波本桶,兩者的比例大約9:1。泥煤風味倒是輕井澤成立之初延續下來的,但是在蒸餾廠的經營末期(估計是90年代初開始),為了討好主流消費者、適應日本國內的主流口味,便全面轉向了生產無泥煤風格的威士忌。輕井澤是否有意學習/模仿某些蘇格蘭的蒸餾廠沒人知道,小號蒸餾器(兩座初餾器與一座製作麥芽威士忌用的再餾器的容積都是4000升左右,而主流容積可是過萬至數萬升計)、Golden Promise大麥(全部進口自蘇格蘭的辛普森發麥廠)、直火加熱蒸餾(期間僅從燒煤加熱變成了天然氣加熱),這三個在現代蘇格蘭幾乎全部被淘汰的、異常不經濟且極度缺乏效率的工藝(“異常”、“極度”並非誇張用詞),蒸餾廠一直貫徹直到停產關閉。因為使用了上述這些傳統、老派的工藝,輕井澤具有濃郁的泥煤風味、明顯的油質感及厚重的酒體。在某種程度上它比現今的蘇格蘭單一麥芽威士忌更具傳統蘇格蘭風味。三、成名之路歐洲的酒商、歐洲的威士忌老饕圈子造就了輕井澤如今的名氣。輕井澤這個牌子進入日本人以外的視野是Whisky Magazine於2002年發表的一篇酒評文,直到2005年Dave Broom(著名的烈酒評論家、作家)訪問蒸餾廠收集寫作素材才有了第二篇關於輕井澤的文章(有趣的是儘管這時蒸餾廠已停產5年了,但Dave Broom並未被美露香的接待人員告知這一情況)。在2007年、2008年,輕井澤先後憑兩款單桶雪莉桶單一麥芽威士忌獲得了“麥芽狂人”(the Malt Maniacs-歐洲一著名的、有獨立第三方評論性質的威士忌老饕組織,每年一度舉行單一麥芽評獎活動)金牌,輕井澤這個牌子從此正式被歐洲威士忌老饕圈子知曉。順便一提,Glendronach(尤其是它)、Brora、Port Ellen、Kavalan的成名在很大程度上也歸功於“麥芽狂人”。由Marcin Miller and Drinks和David Croll兩家公司在英國註冊的企業Number One Drinks Company(一番),作為歐洲市場的日本威士忌進口、分銷商,分別從美露香和麒麟手中買斷了輕井澤的全部庫存,當然它最早這麼做時輕井澤還是個“無名輩”。像La Maison du Whisky、the Whisky Exchange、臺灣P9等酒商發售的專屬名版的輕井澤,也是一番裝瓶的。四、輕井澤的美輕井澤並非是浪得虛名的酒,它的雪莉單桶、波本單桶我都試飲過一些,勾兌混桶的也有幸試飲過一款,按我個人的偏好,以為波本桶與勾兌桶的格調比雪莉單桶更高。單說它成名的雪莉桶,泥煤風味(以硝石、火藥、烤肉等香氣為主,輔以灰塵、土地香氣的煙燻類氣息)與重雪莉風味(以巧克力、西梅、黑莓幹及東方香料香氣為主)結合得比較完美,有主次、有分層、有漸變,平衡性、易飲度、複雜度三者皆佳。泥煤、雪莉兩種風味都是重口味,雖有眾多擁躉,但能夠處理得好、處理得巧妙、賦予格的生產者數量稀少,這兩種風味容易藏拙、容易偏激、卻鮮有做出“清”、“正”、“和”。同樣的重口味風格,能做出“清正和遠”的我認為只有輕井澤、Ardbeg(僅指70年代的作品)與Lagavulin三家(若單單按照重雪莉風格來算,可加入Glenfarclas)。輕井澤有吃桶過深的現象,並且再考慮到重泥煤、重雪莉兩種重到極端的風味,試飲輕井澤必須醒酒,且不得不經過長時間醒酒才能感受到它完全綻放的美麗。但是,一番主推單桶裝瓶,極少有勾兌桶的作品,所以輕井澤的雪莉單桶中存在有表現平平或醒酒後平衡性有缺陷的作品。五、關於輕井澤的一些小“花邊”舊聞2011年一番曾試圖從麒麟手中受讓輕井澤的股權、蒸餾許可證,希望重開蒸餾廠,但麒麟僅同意出讓當時輕井澤的全部庫存,並允許一番將酒仍存在蒸餾廠的老倉庫裡。就在一番買下原酒庫存後不久麒麟立即將輕井澤的土地、廠房全部賣給一匿名受讓方了,自此輕井澤“復活”再無望。同時麒麟突然要求一番趕緊將那些原酒搬走,最終是秩父蒸餾廠向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