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跪射俑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幾乎每三百年必然會出現改朝換代,鮮有超過四百年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大規模的土地兼併。每當朝代勃焉時都會抑制土地兼併,都會做到“除穢鋤豪,然後百姓均平”,“損有餘,補不足,以齊黎民”。大部分百姓都會有自已的耕地,生產力得以迅速恢復提升,國家稅收得到增加。每當朝代忽焉時,都是始於權貴豪強兼併土地之時。土地兼併不僅導致大量失地的人口淪為赤農,造成社會動盪,更使得國家賦稅盡被權貴豪強所掠奪,國庫空虛,財政拮据。一旦遇上大規模天災大難,朝廷沒錢沒糧沒救濟,只要一丁點火就會點燃這堆乾柴,天下大亂。其亡其興皆在於對國家命脈的掌握多少之上。

    古代中國是以農業文明為主的國家,中國的歷史就是土地兼併與抑兼併的歷史,所有的農民起義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土地問題。土地兼併就是土地私有化,特別是在朝代的中後期絕大多數土地都集於少數權貴豪強手中。土地就是國家的命脈,土地就是財富。當一個朝代土地私有化不嚴重時就能保持溫飽富足,天下太平;當一個朝代土地私有化成為主流時,國家稅收就會減少,隨之國家就會瓦解。歷史就會重啟週期律,無一倖免。在明朝,江南的縉紳富士佔田少者數百畝,多者數千畝,乃至萬畝。河南的縉紳富士,佔田少者50000-70000畝。最突出的是藩王佔田。萬曆時,福王封藩河南,明神宗一次就賜給他田地200萬畝,河南田地不夠,“並取山東、湖廣田益之”。天啟時,明熹宗下令撥給桂王、惠王、瑞王三王和遂平公主、寧國公主二公主的莊田,少者70-80萬畝,多者300萬畝。各州縣以致無田可撥,於是勒令各地人民分攤銀租,叫做“無地之租”。為什麼會產生“無地之租”?地去哪裡了?因為官僚士紳、皇親國戚等特權階層是不用納稅的,因此很多人為了逃稅會向這些人繳納低於稅收的財富,使自家的產業掛靠在這些人名下。惡性迴圈下來,這個曾經遠邁漢唐的大明王朝就這樣被自已人玩死了,也難怪崇禎在死前悲憤的吶喊道:“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是亡國之臣!”。更深層的原因還是因為大規模土地兼導致的國家財富流失,家破國亡。

    如何跳出這個歷史怪圈?毛澤東曾經用 “民主”二字來回答黃炎培。那麼什麼是真正的民主?貧困就是最大的不民主。私有化是造成國家貧困的根源,更是社會動亂的罪魁禍首。私有化必定會令大量社會財富集中於少數人手中,反過來擁有巨大財富的少數人必然會追求更大的社會權力。財富與權力一旦苟合,資本主義必定行大其道,社會公平與民主也將徹底的淪為畸形。因此要想真正的跳出歷史週期律,國家就必需壟斷某些關係著國家命脈的產業,堅決地反對土地私有化。歷史已然證明私有制無法解決貧困,無法促進社會發展,私有制是一切問題的總根源,它永遠無法帶領人類走向真正的光明與未來。

  • 2 # 四川達州人

    呵呵。

    很簡單的原因,土地。

    非機械化大生產時期,土地是極其重要的生存資源,是無可替代的。尤其中國這樣的半封閉地域,自給自足的經濟無法被工商業與外貿取代,土地也就尤為重要。

    王朝初期,因戰亂及附帶的災荒與瘟疫,人口銳減,前地主階層損失嚴重,土地大量撂荒閒置,新王朝什麼都可以不做,僅僅分配土地給無地農民,人口和經濟就能自然增長,國力蒸蒸日上,盛世也就來臨了。

    王朝中期,因為人口增長快速,導致土地兼併嚴重,百姓生活逐步艱難。同時,勳貴階層普遍墮落,新興官僚士大夫崛起,雙方就財富與權力進行殊死的爭奪——此時就是所謂的中興改革。成功了自是延緩王朝壽命(比如西漢昭宣中興),失敗了則加速王朝崩潰(比如北宋王安石變法)。

    到了王朝的末期,佔據統治地位的官僚集團幾乎壟斷了一切社會資源(其實皇帝又能夠吃多少呢?),百姓生活於水深火熱中。稍微有災荒、外族入侵都會造成大面積動亂,然後一發不可收拾。世家士大夫集團紛紛利用農民暴動牟取利益,或推波助瀾改朝換代(如東漢,如唐朝,如明朝)。

    還有什麼比皇帝能更好賣錢?

    統治階層順手推舟,皇帝失德就是最好的替罪羊,我們大家再推舉一個新的英明神武的新皇帝就可以安居樂業了,這自然就是又一輪王朝輪迴的開始。

    清代其實也一樣。即便沒有西方入侵大約也不會超過300年。乾隆末期的白蓮教起義沉重打擊了清朝統治,已經走上下坡路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歌詞:化作淚化作雨這首歌是什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