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司馬長史
-
2 # 大國曆史記
出國留學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但是留學生完成學業後如何選擇就成了很多人關注的焦點事實上在中國第一官派留學運動時當時的大臣就考慮過這個問題
這都是因為鴉片戰爭讓一部分人覺醒
之後次次失利、捱打的局面
更讓很多人渴望尋找到救國的良方
所以從1872年到1875年
清政府共選取了120名天才幼童赴美留學
這些年齡在11到14歲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
但思想還處在一個比較活躍的時候
能夠接受新鮮的事物和理念
所以即便送這些孩子留學
要耗費很多錢財
清朝政府依然要把他們送出去
只是對能有多少人學成歸來
所有人都沒有太大的把握
這些分四批赴美留學的孩子
身上擔負著整個國家的希望
清政府安排他們在美國留學15年
在美國學習期間
他們要經受的各種壓力
是勉強能夠想象的
當然最終因為種種原因
這些幼童只在美國待了8年就被召回
而此次只有94人回來了
那麼剩下的26個去哪兒了
原因說來讓人心酸
清末派出的這120名留學生
有一部分人根本無法適應美國的生活
他們被提前送回了國
還有一部分人因為身體比較虛弱
水土不服等原因
在國外病逝
這最後一類人就比較讓人痛恨了
他們適應了美國的生活
取得了一些成就後
認識到祖國的落後
只想著在美國的美好生活
把報效祖國的事情拋之腦後
要知道,當時的政府在一位留學生身上
每年大約都要花費6萬兩白銀
回到祖國的這些孩子
雖然一開始沒有得到重用
但是在民國到來後
他們一個個都展露了自己的本領
在鐵路、礦產等方面推進中國的發展
雖然擁有不少曲折的人生體驗
但是他們還是發揮著自己的知識長處
我們曾經學習過的詹天佑就是這樣一個縮影!
“此去西洋,深知中國自強之計,舍此無所他求。揹負國家之未來,取盡洋人之科學,赴七萬里長途,別祖國父母之邦,奮然無悔。”
自鴉片戰爭後,一些有識之士看到了西洋科學技術的厲害,打算師夷長技以制夷,在容閎的倡導下,洋務派大臣曾國藩、李鴻章上奏朝廷派遣留學生去外國學習先進技術,培養新式軍事人才。1872年,經清政府批准,在陳蘭彬、容閎等人的率領下,中國第一批留學生從上海啟程,前往美國學習,這次總共有三批。隨後清政府又組織留學生去歐洲、日本學習。這些留學生在國外努力學習,學成後回到祖國報效祖國(有一些被清政府召回、有些生病去世,這些人因此沒有完成學業)。留學生中有40多名任職於北洋、南洋艦隊,作為管帶、艦長等,是清政府海軍的中堅力量,他們投身於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有些人為國捐軀,有些人則繼續為祖國效力。除了軍界外,在鐵路、電報、礦山、外交等方面,這些留學生都貢獻著自己得力量,如主持修建京張鐵路的詹天佑,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儀等等。
這些愛國志士,在國家顏面掃地,奄奄一息的時候,不顧家人反對(當時人們都不讓自己的孩子去國外留學,這是華人當時的思想。留學生中大部分人是沿海的,因為沿海的比較開放),遠赴重洋,去歐美學習,學習後回來肝腦塗地的建設這破敗的家鄉,去改變封建社會,這些人的愛國精神,光照後人,時刻提醒著現在的留學生,不要忘了祖國!我是掘史官,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