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爾朱大魔王

    因為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和日本的關係就迅速緩和,因此大批民主人士均流亡日本。

    甲午戰爭

    1894年,甲午之戰中日本大獲全勝,迅速強大起來的日本引起來列強的威脅,為了遏制住日本向上的勢頭,俄、德、法三國以武力威脅,逼迫日本將已經割讓的遼東半島歸還給中國,清政府認為藉此可以於俄國結盟,而且慈禧也一直都有聯俄的想法,於是1896年,李鴻章訪俄,中日兩國簽訂了《中俄密約》,結成了反日同盟。

    甲午之後西方還掀起了黃禍論,擔心龐大的中國在已經西化的日本領導下崛起。從1895年起,俄德就黃禍問題不斷交流,德國還製作了《黃禍圖》印刷,廣為散發。《黃禍圖》的畫面上象徵日耳曼民族的天使手執閃光寶劍,正告誡著歐洲列強的各保護神:"黃禍"已經降臨!懸崖對面,象徵"黃禍"的佛祖(指日本)騎著一條巨大的火龍(指中國)正向歐洲逼近。天空烏雲密佈,城市在燃燒,一場浩劫正在發生。在這樣的危機感中,在停戰後的中日之間進行分化瓦解,是一種很正常的心態。德國媒體和民眾對李鴻章的訪問表現了熱烈的興趣,而同時訪德的日本名將、著名政治家山縣友朋,卻受到了冷遇。

    黃禍圖

    當時的清政府一度以俄德兩國為靠山,希望可以透過列強之間的利益糾葛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沒想到在1897年,先是德華人藉口傳教士在山東被害,出動大軍,強佔膠州灣。隨後,俄國則援引《中俄密約》,藉口保護中國,派軍艦進入了旅順和大連。但是,俄華人來了以後,並沒有採取任何行動驅逐德華人,而是賴著不走。之後德國又以武力強行租借青島。隨後俄國表示,為了抗衡德國,必須租用旅順軍港。清政府這才明白,俄德根本就不是可靠的盟友。 之後中國與日本的關係立即開始升溫。

    此時國內輿論普遍認為,應該師法日本,向日本學習,因為雙方背景相同,都是在閉關鎖國下被強行開關,之後日本透過明治維新強大起來,那麼,中國學習日本一定也可以。在日本方面,甲午戰爭的勝利遭到了列強的孤立,也有心與中國修好。所以,雙方一拍即合,關係迅速好轉。中日兩國開始互訪,留學生大幅增加,很多留學生在日本成為了民主人士,也以日本為大本營。

    張之洞

    清政府中以張之洞為首的地方實力派,本來主張聯俄拒日,現在也開始擁護中日和好,甚至結盟。張之洞認為:“今日西洋白人日熾,中(中國)東(日本)日危。中東系同種、同文、同教之國,深願與中國聯絡。” 中日關係就此全面緩和。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的勝利,更是給中國的“日本熱”加了一把火,清政府雖然名義上保持中立,但是暗中也向日本提供了相當多的幫助。之後日本少壯派軍國主義開始抬頭,中日關係又降至冰點。

  • 2 # 有書共讀

    為什麼清末很多人流亡都去日本?

    留學日本潮風起雲湧,背後原因耐人尋味。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掀起一股赴日留學熱潮,陳獨秀、李大釗、周恩來、董必武等一批軍政名人,以及魯迅、郭沫若、傅抱石、李叔同等文學巨匠、藝術大師,均取徑東洋,後學成歸國,影響了整個近代中國。

    經過認真分析和梳理,我覺得有如下主要原因。

    一是: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戰爭以中國的屈辱失敗而結束。之前,我們被西洋人打敗,似乎心服口服,畢竟西方政治民主化、經濟近代化起步早;可是,仰慕中國上千年的蕞爾小國居然把傳統的“亞洲第一”給打敗了,這就擊垮了大清從上到下的最後那點自信。於是,我們學習它,想揭開日本那強大背後的“神秘面紗”。

    此後,去日本的輪船常常爆滿艙底。在1896-1945年的50年間,中國赴日留學生數以萬計。其盛況不僅僅在中國留學史上是空前的,也是當時“世界史上最大規模的學生出洋運動

    二是,“取徑於東洋,力省效速”,簡而言之,省時省錢。中國距離日本近,回國也方便;而且與日本的語言文字相通,學起來沒有那麼費勁;去日本留學費用低;日本當時剛剛開放,各種制度不健全,根本沒有簽證的概念。

    三是,1904年-1905年的“日俄戰爭”最後以日本大勝而結束。國際上公認“日俄戰爭”是黃種人第一次打敗白種人的戰爭。要說中國被同是東方的日本人打敗我們能慢慢接受;可是,東方國家居然還能打敗西方白種人的國度,這就令華人為之豔羨不已。於是,紛至沓來。

    四是,日本政府對中國仁人志士採取比較寬容親近的態度,進出日本則相對容易一些。那時候美國還存在著充滿種族歧視的排華法案,歐洲列國在移民問題上向來比較保守。而日本當局一直是默許、甚至是支援康、梁和孫中山的行動。

    與赴歐美留學者不同,日本本身現代化水平不高,留日學生數相對很多,因而留日學生學術水平相對不足。當時人們戲稱留學歐美為“鍍金”,留學日本為“鍍銀”,並有“西洋一等,東洋二等,國內三等”之說。

    比較耐人尋味的是,歐美留學生當中的科學家比較多,而留日學生中則湧現較多的政治家、軍人、文學家及藝術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花生果懸空在殼子裡,怎麼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