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一個信仰缺失的年代裡關於救贖的故事。
首先在這部影片裡,德拉邦特想要表現的是誰對誰的救贖呢? 沒有任何辯駁的自由,巧舌如簧的檢察長把安迪的生命交給了肖申克漫長的歲月。
被冤枉的銀行家不會甘於命運,然而肖申克並非福地,第一天晚上就有人被活活打死了。
“把信仰交給上帝,把身體交給我。
”監獄長的訓詞非常露骨,他的意思無非是“在這裡,你們沒有自由,必須無條件地做任何事,不要有什麼不切實際的幻想,那是屬於上帝的”,於是,一場關於尊嚴和人性的鬥爭就此開場,不過在這場鬥爭中,救贖主不是上帝。
救贖主是兩個字:希望。
被救贖的也是兩個字:自由。
或許這篇文章的讀者會認為我太過抽象化了,但是當你在頭腦裡從頭至尾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斷閃回那些片段的時候,你會輕而易舉地理解我這麼說的緣由的。
希望,是整部影片的主題。
在安迪來肖申克之前,監獄裡的話題除了變態、打架就是無所事事地消磨時間,混亂、骯髒、恐懼、絕望共同織就了這裡惡劣的環境,犯人沒有任何人權可言,為監獄長無償出賣他們的廉價勞動力。
在安迪入獄之後,這個不甘現狀的銀行家儘管依然無力改變犯人受壓迫受凌辱的事實,但他卻至少帶來了希望,一種不曾有過的自由生命的氣息。
這種希望不同於監獄長口頭上說的“我是世界的光明,跟著我就不會有黑暗”,因為他是個徹頭徹尾的“偽基督”,他只是借基督之名行魔鬼之事,監獄長教育囚犯們“不許褻瀆上帝”,其實他正是把自己當作上帝的,而骨子裡,他殘暴的稟性是要讓囚犯們屈服於“紀律和聖經”,甚至於“要你吃你就吃,要你拉你就拉”,暗無天日的折磨最終把肖申克的每一個人都制度化了,導致了老布的死亡,導致了瑞德出獄後仍帶上了毫無人權的“請示”的烙印,失去了希望,就始終無法像一個正常人那樣的生活,而監獄長的所為,正是要徹底磨滅肖申克犯人對於未來的希望。
安迪是註定要和的暴力制度對抗的,他帶來了希望。
這種希望,在於對惡勢力(三姐妹)堅決的反抗,在於不失生活情趣的雕刻,在於不畏兇險為大家贏得那坐牢以來唯一一次由海利請客的啤酒,在於他當著監獄長的面播放大家從未聽過的美妙音樂,在於他執著地帶領大家修建全英格蘭州最好的監獄圖書室,在於他二十年來孜孜不倦地挖地洞逃生。
對此,我們不得不說安迪是一個被導演詩性化了的英雄,德拉邦特對這個人物的塑造透過貫穿劇中的幾個“HOPE”一目瞭然地呈現了出來,也許他本人就是一個希望中的人物,但透過他個人的努力,我們可以看到方方面面的變化,其中最明顯的變化來自於瑞德。
很難想象,如果沒有安迪和他的約定,瑞德是否會和老布一樣,因為被長期地制度化了而無法適應社會,最終只能在長期的壓迫之後在自由社會“到此一遊”,緣於這個約定,瑞德堅持了下來,找到了他堅持“希望”的終點——自由。
真正的自由是心靈的自由,很顯然,這又是安迪用自己的行動對瑞德的救贖。
還有一個明顯的變化來自湯米,這個目不識丁的年輕人居然在他的感化下考上了高中,在那個安迪努力建立起的圖書室裡,人們暫時忘記了壓迫、暴力、恐慌,自由祥和的生活的樂趣給每一個人都帶來了希望。
當我再一次回顧這部影片的時候,我突然感覺到,這個安迪,何嘗不是另一個現代版的耶穌?他的受難,始終昭示著耶和華的那句預言“其中歸正的人必因公義得蒙救贖。
但悖逆的和犯罪的必一同敗亡;離棄耶和華的必致消亡”,而德拉邦特似乎也的確要把他塑造成一個耶穌式的人物,從他逃出肖申克之後的仰天長嘯到監獄長自殺之前牆壁上的那一行字“主的審判很快降臨”好象都在詮釋著這一點。
但是,我們同樣可以在他身上看到一種自由人對於命運的反抗精神,這是一個在心靈上得到解放的人,任何實質的牢籠都束縛不了他,作為一個現實存在的人,他的肉體雖受磨難,卻並未消亡,而是用實際的行動來抗爭,而老布,放飛了傑克,卻囚禁了自己,這就和安迪的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電影告訴人們:不管在任何地方,只要在心裡還有最後的一點希望,那就還活著,否則,安於麻木的現實,也就同死亡沒有什麼區別了。
是的,是“希望”救贖了“自由”,這是重新構建的現代文明裡的救贖,除了自己,我們沒法依賴虛幻的救主。
曼德拉說過:“心,是一個人最強壯的部分。
”假若我們的心不停息,希望,就始終存在。
最後,用安迪留給瑞德的那封信作結尾吧: ……心懷希望是一件好事,也許是最好的事,心懷希望就永遠有希望……既然你已經走到這兒了,就再走遠一點吧……
《肖申克的救贖》一個信仰缺失的年代裡關於救贖的故事。
首先在這部影片裡,德拉邦特想要表現的是誰對誰的救贖呢? 沒有任何辯駁的自由,巧舌如簧的檢察長把安迪的生命交給了肖申克漫長的歲月。
被冤枉的銀行家不會甘於命運,然而肖申克並非福地,第一天晚上就有人被活活打死了。
“把信仰交給上帝,把身體交給我。
”監獄長的訓詞非常露骨,他的意思無非是“在這裡,你們沒有自由,必須無條件地做任何事,不要有什麼不切實際的幻想,那是屬於上帝的”,於是,一場關於尊嚴和人性的鬥爭就此開場,不過在這場鬥爭中,救贖主不是上帝。
救贖主是兩個字:希望。
被救贖的也是兩個字:自由。
或許這篇文章的讀者會認為我太過抽象化了,但是當你在頭腦裡從頭至尾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斷閃回那些片段的時候,你會輕而易舉地理解我這麼說的緣由的。
希望,是整部影片的主題。
在安迪來肖申克之前,監獄裡的話題除了變態、打架就是無所事事地消磨時間,混亂、骯髒、恐懼、絕望共同織就了這裡惡劣的環境,犯人沒有任何人權可言,為監獄長無償出賣他們的廉價勞動力。
在安迪入獄之後,這個不甘現狀的銀行家儘管依然無力改變犯人受壓迫受凌辱的事實,但他卻至少帶來了希望,一種不曾有過的自由生命的氣息。
這種希望不同於監獄長口頭上說的“我是世界的光明,跟著我就不會有黑暗”,因為他是個徹頭徹尾的“偽基督”,他只是借基督之名行魔鬼之事,監獄長教育囚犯們“不許褻瀆上帝”,其實他正是把自己當作上帝的,而骨子裡,他殘暴的稟性是要讓囚犯們屈服於“紀律和聖經”,甚至於“要你吃你就吃,要你拉你就拉”,暗無天日的折磨最終把肖申克的每一個人都制度化了,導致了老布的死亡,導致了瑞德出獄後仍帶上了毫無人權的“請示”的烙印,失去了希望,就始終無法像一個正常人那樣的生活,而監獄長的所為,正是要徹底磨滅肖申克犯人對於未來的希望。
安迪是註定要和的暴力制度對抗的,他帶來了希望。
這種希望,在於對惡勢力(三姐妹)堅決的反抗,在於不失生活情趣的雕刻,在於不畏兇險為大家贏得那坐牢以來唯一一次由海利請客的啤酒,在於他當著監獄長的面播放大家從未聽過的美妙音樂,在於他執著地帶領大家修建全英格蘭州最好的監獄圖書室,在於他二十年來孜孜不倦地挖地洞逃生。
對此,我們不得不說安迪是一個被導演詩性化了的英雄,德拉邦特對這個人物的塑造透過貫穿劇中的幾個“HOPE”一目瞭然地呈現了出來,也許他本人就是一個希望中的人物,但透過他個人的努力,我們可以看到方方面面的變化,其中最明顯的變化來自於瑞德。
很難想象,如果沒有安迪和他的約定,瑞德是否會和老布一樣,因為被長期地制度化了而無法適應社會,最終只能在長期的壓迫之後在自由社會“到此一遊”,緣於這個約定,瑞德堅持了下來,找到了他堅持“希望”的終點——自由。
真正的自由是心靈的自由,很顯然,這又是安迪用自己的行動對瑞德的救贖。
還有一個明顯的變化來自湯米,這個目不識丁的年輕人居然在他的感化下考上了高中,在那個安迪努力建立起的圖書室裡,人們暫時忘記了壓迫、暴力、恐慌,自由祥和的生活的樂趣給每一個人都帶來了希望。
當我再一次回顧這部影片的時候,我突然感覺到,這個安迪,何嘗不是另一個現代版的耶穌?他的受難,始終昭示著耶和華的那句預言“其中歸正的人必因公義得蒙救贖。
但悖逆的和犯罪的必一同敗亡;離棄耶和華的必致消亡”,而德拉邦特似乎也的確要把他塑造成一個耶穌式的人物,從他逃出肖申克之後的仰天長嘯到監獄長自殺之前牆壁上的那一行字“主的審判很快降臨”好象都在詮釋著這一點。
但是,我們同樣可以在他身上看到一種自由人對於命運的反抗精神,這是一個在心靈上得到解放的人,任何實質的牢籠都束縛不了他,作為一個現實存在的人,他的肉體雖受磨難,卻並未消亡,而是用實際的行動來抗爭,而老布,放飛了傑克,卻囚禁了自己,這就和安迪的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電影告訴人們:不管在任何地方,只要在心裡還有最後的一點希望,那就還活著,否則,安於麻木的現實,也就同死亡沒有什麼區別了。
是的,是“希望”救贖了“自由”,這是重新構建的現代文明裡的救贖,除了自己,我們沒法依賴虛幻的救主。
曼德拉說過:“心,是一個人最強壯的部分。
”假若我們的心不停息,希望,就始終存在。
最後,用安迪留給瑞德的那封信作結尾吧: ……心懷希望是一件好事,也許是最好的事,心懷希望就永遠有希望……既然你已經走到這兒了,就再走遠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