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6097194509267
-
2 # 檸檬愛運動
孔子的思想是維護周禮制度,周禮制度強調宗法制和封建制,等級嚴格,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是以此為基礎,他的“仁愛”思想是以家族為核心,以血緣為紐帶,逐層向外輻射遞減的愛,他強調“孝”和忠君,其與其思想互為表裡,堪稱一部小的周禮制度。而墨子的“兼愛”思想的基礎在平民,公平平等是其精髓,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無差別關愛,其思想更具民主性,堪稱民權主義的先鋒,追求人與人平等的勞作、生活,反對階級壓迫,在當時極具進步思想。 兩種理論一個出發點是統治階級,一個是更廣大的人民群眾,但其核心思想都是“愛”,因為他們都認為當時的社會問題的原因都是人們不相愛了,所以應勢提出“愛”的思想,只是角度不同,但同樣值得尊敬。
-
3 # 天才地傑
孔子是站在統治者的角度去看仁和愛的,所做的是有利於統治者的,而墨子是真正站在人民的角度看的,是真正從人民的利益出發的。
孔子的仁愛是“有差別”的愛,對天地君親師的愛以及對旁人的愛各不相同,有優先順序;
墨子的兼愛是“無差別”的愛,對全人類一視同仁地愛,沒有優先順序,不承認等級差別。
儒家的理論核心是“仁”,仁是什麼呢?就是仁愛,人與人互相親愛。但這個愛是有等級有差別的,“刑不上大夫”。孔子說過:“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人人必須剋制自己的慾望,遵守禮法才能達到這種仁的境界,天下才能太平。那麼“禮”是什麼呢?孔子禮的具體內容就是人們常說的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按照孔子的觀點,天下不太平是因為人們慾望膨脹,做事情不守規矩造成的。所以他特別推舉他的一個學生顏回。說:顏回真是太賢了,有一小筐乾糧、一瓢水就知足了,他住在貧民區裡,別人都憂心忡忡,而顏回卻知足常樂!這是一個榜樣,人們只要達到顏回這樣的境界,天下就太平了。孔子希望以修身來治天下,即修理自己,遵守禮法——按照現在的說法叫“適應”。他認為社會是不可變的,“祖宗之法不可易”,人人應該削足適履,不能動“鞋子”一根毫毛。我想這大概就是他被追認為“聖人”的緣由了。哪一個統治者不喜歡克己復禮的臣民呢?
墨家就不一樣了,他們的理論核心是“兼”,即愛所有的人,“務求天下之利而取之”。主張“兼相愛,交相利”,號召人們愛及他人,在交往中互惠互利,以達到“老而無妻子者有所養以終其壽;幼弱孤童之無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長其身”的天下之大利益。我想就這一點也值得我們大書特書,大研大究了!“兼相愛,交相利”難道不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嗎?墨子還說:要愛別人的國家象愛自己的國家一樣,愛別人象愛自己一樣,攻擊敵人也應該懷著善意,不應該以攻擊為目的來攻擊他。《聖經》裡講的也不過如此。墨子的觀點是與人為善,在社會交往中獲得共同的利益,按照現在的話說叫:共同富裕,利益共享。這就有積極改造社會的意味了。改造社會勢必要觸動統治者的禮法,更何況他還主張“上同天子”,說所有人都是上帝的臣民,都是平等的。怎麼能這樣呢?這大概就是墨子不被後來的統治者看好的原因了。
在歷代尊孔的過程中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值得注意,就是在改朝換代之始人們就詬孔,一旦統治者坐了江山就開始尊孔。很有拆橋過河的味道。秦朝始皇帝吞併六國之後,焚書坑儒,不過他們沒有等到尊孔的時候就滅亡了。漢劉邦爭奪天下之時對儒者討厭至極,但坐了朝廷就改變了態度;到了漢武帝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亂臣賊子”當道,戰亂頻仍,誰也不想“克己復禮”,當然也談不上尊孔了。以後的各個封建統治者在建立了王朝之後都無一例外地重儒尊孔,於是孔子就由當時的流浪教師變成了聖人。顧念孔子被詬被捧的過程,真是意味深長啊。
墨子出身於平民,他的觀點代表了下層廣大人民的利益,可後世百姓知道他的也不多,倒是對孔子唸唸有詞。墨子可真夠倒黴的。這大概要歸功於歷代統治階級的宣揚教化了。如果兩千多年來各朝政府都提倡墨學,我恐怕墨子也一定會成為聖人,甚至聖聖人。可誰為 墨子說過話呢?能說的不說,想說的不能說,他只好躲在歷史的角落裡,顧影自憐了。
其實,無論主張“克己復禮”也好,主張“兼愛相利”也好,作為一種學術本也無可厚非,但拿來當工具教育人民就該另當別論了。
回覆列表
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墨子也把“兼愛”稱為“仁”,但與孔子所說的“仁”有很大的差異。孔子所說的仁是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是有等級差別的愛。而墨子主張的兼愛則是沒有等級差別的愛,不論“王公大人”還是普通“萬民”,都不分輕重厚薄。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者的利益。孔子講“克己復禮”,要求人們的行為符合“禮”的準則。孔子追求西周時的等級名分制度,要求達到名正言順,貴賤有“序”,實際代表的是貴族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