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532965754725

    項脊軒志主要分為上下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一致四段,後半部分是第五和第六段。我們先簡單過一下:

    第一段

    開篇介紹房屋的破舊。但是作者仍舊心有暖陽,掃一屋而致學。醉心學術,體味自然生趣聊以慰藉。“風移影動,珊珊可愛”——回憶中的美景。

    第二段

    由喜轉憂。講述曾經發生在項脊軒的童年。家母叩門詢問“兒寒乎?欲食乎?”的場景仍歷歷在目。把老舊的物件還有祖母對自己的期待娓娓道來。

    第三段

    想起自己曾在軒中熟悉到能透過腳步聲辨認,感慨老天保佑項脊軒沒有被燒燬。

    第四段

    年少輕狂,點評秦朝寡婦請與劉曹等人都曾居於陋室,自比天高。

    以上四段為原文,此文成文十三年之後,作者歸有光又補充了最後兩段。

    第五段

    五年之後,妻子嫁入門中,常常在這個軒中問我古時候的事或者靠著案几跟我學著寫字。也會把孃家聽說的話問我親戚家的閣子。後來妻子過世,時事變遷房子壞了也不修了。又過了兩年,我久病臥床,實在無事可做,才讓人修整了一下房屋,可是修整的過後,這個房子卻跟以前有了一些不一樣。自那之後,我常年在外,再也不怎麼住在項脊軒了。

    第六段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以上為項脊軒志全文簡述。

    從筆者的角度來看,上半部分可以看到一種肆意灑脫,不拘於外物,有些感慨幼時,懷念過去,但是揹負期待,少年輕狂自比天高。有一種以陋室明志,螫伏于田野之間只待一日以園胸中抱負的感覺。

    跟之五年前自比劉曹孔明的時候的心態一對比,頓時就複雜了起來。有種暗暗吐槽自己一事無成的感覺。更糟糕的是接下來這句 “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 彷彿悲從中來,跟少年時寫《項脊軒志》明志的時間過去了十一年,此時的作者彷彿在記敘自己的一事無成,還沒成就妻子卻死了,房子壞了也不修了,對比本文第一段彷彿喪失了當年志氣。

    之後便是再過了 2 年(十三年了),“餘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作者久病在臥,也許是開始不停的思索曾經的自己,也許病痛讓他看淡了一些事情,才敢正視這個當年寄情於物的項脊軒,讓人來修繕。但是這裡卻不明說,下筆只用 “無聊” 和 “乃”,透露出了一股濃濃的哀愁,彷彿年輕的時候做錯了事不敢面對,最後紅著臉再談當年之事的羞恥之感。

    “其制稍異於前,然自後餘多在外,不常居。” 可是修整的過後,這個房子卻跟以前有了一些不一樣。是一種想法的改變,也是現實的改變。興許是作者看透了自己的年輕氣盛與失敗,亦或者是“逝者如斯夫”。不管怎樣,我們都不得而知。可以知道的是,從那以後他更多的在外奔波,不怎麼住在項脊軒了。這一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朝氣的人也許覺得是繼續努力,矢志不渝。暮氣的人也許是覺得老成穩重,認清自己再不提此志了。最後: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以 “《項脊軒志》的最後一句為什麼會很感人?” 這個問題,我們再來看這一句話。

    在筆者看來,全篇的朝氣、童趣、回憶、期待、志氣、失意、喪氣統統都彙集在這個枇杷樹上,以一句簡單的 “亭亭如蓋矣” 道出百般滋味,讓難受的人難受、讓感慨的人感慨,對不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景仿若全然不同:

    成年人的悲哀來看,彷彿當年立志要如何如何,絕對不如何如何的人,如今卻認了命。真是有種 “成年人的字典裡沒有容易” 的愁滋味。功成名就來看,也許妻子去世那年,悔不應該立志要出人頭地,亭亭如蓋也許說的是今有所成,不負當年。唯美的愛情來看,也許朗聲讀書的青蔥少年當年只在乎功名,寄情懷與天下,即使一無所成依舊對著妻子款款而談,可時間太快,還沒來得及好好愛,伊人已去,只能寄情與枇杷樹。而今的 “亭亭如蓋” 的,也許是濃稠的悔恨,也許是茁壯成長的相思,恰如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一言難盡。

    等等不一而足。所以回到題主的問題,其實每個人感慨的都是自己。那些痛苦的、深刻的、鍥而不捨的、歇斯底里的回憶/情緒/糾葛/羈絆,隨著時光飛逝生根發芽彷彿變成了一顆不悲不喜大樹,躍然於門前讓你躲不開繞不過,它就在那裡,亭亭華蓋矣。

    可能,你以為你在看別人,其實你是在看自己。讓人感動的並不是歸有光的枇杷樹,而是不在當年的那個自己。

  • 2 # 使用者2008204498042

    《項脊軒志》從細節上描繪那種雖然不富裕但卻教人難忘,充實的生活。該文中每一處無不表達出作者對過去的生活的懷念。金錢,名利,雖然有時候能換取高價值的物品和別人的欽羨,但當靜下心來回首,便會發現,那些簡樸的快樂,純真的情感,高尚的情操,一輩子的回憶,是傾盡千金也難買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懷孕期間聞甲醛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