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513428773603

    逃避困難。

    中學時期的我們為了學習,三更五鼓、廢寢忘食。

    不喜歡學英語,為了高考聽不懂也要聽。不喜歡數學老師,為了高考硬著頭皮也要忍。

    可是,到了大學之後,我們開始自己掌控選擇權。

    上課可以玩手機,作業可以抄同學,討厭上課就去逃,早上睏倦繼續睡。

    畢竟,六十分萬歲,六十一分浪費。

    然而,最開始你只是逃避有形的困難,比如不喜歡的課、社團的活動、各種比賽競賽、評優評獎……

    到後來,你開始逃避思考、逃避感知、逃避責任、逃避自尊、逃避感情……

    久而久之,你在中學時期苦心孤詣培養起來的那點兒意志力,在突然降臨的大自由面前,很輕鬆就被瓦解得潰不成軍。

    很不幸,你喪失了在生活中對自己負責的能力。

    前段時間有句話很流行:別讓現在的你自己,辜負了過去所受過的苦難。

    看時渾身一顫,頓覺醍醐灌頂。

    大學時候的我,逃課之王,許多競賽和活動,都因為怕失敗所以逃避了。

    當時我也意識到自己的這個問題,面對生活越來越消極,越來越不願意跟別人交往,最後連課也不想去。發生這一切的時候,我不知道要跟誰去傾訴,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走下坡路。

    如果你和大多數人一樣,你會相信你的行為可以改變事情的結果。而這種看似理所應當的能力,卻不是每個人都具備的。

    因為這與能力和控制力密切相關。

    當你透過控制做成某件事,那麼就會相信你是可以透過努力取得成功的。並且你在這次行為當中所採取的控制方式,會積累形成經驗——你自己特定的經驗。

    相反,如果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所產生的後果,大多數都與你的行為無關,你會作何感想?

    是不是會產生這樣一種沮喪情緒——我的努力是無用的。

    心理學當中有一個詞,叫做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我們對能力和控制的知覺是從經驗中習得的。當一個人控制特定事件的努力遭受多次失敗後,他將停止這種嘗試。如果這種情形出現的太過頻繁,這個人就會把這種控制確實的知覺泛化到所有的情境中,甚至泛化到實際上能夠控制的情況。

    也就是說,一個人開始從失敗當中習得一種深刻的無可奈何時,即使在面對完全有能力改變的情況時,也還是會因為畏懼心理而放棄。

    最開始只是簡單的逃避困難。

    在日復一日的逃避當中,我們習慣了這種面對問題的態度,我們習慣於逃避。

    沒有付出努力,所以我們沒有得到好的結果。

    失敗的體驗,向你的腦中一次又一次的強化著「你無法主宰你的命運」。

    於是,你淪落成一顆棋子,任人擺佈。

    我在上一個答案裡寫過:對挫折缺乏耐心恰恰是大多數人無法達到目標的主要原因。不切實際的期望帶來不必要的挫折,而達到卓越並非是一個線性的過程。

    所以遇到困難的時候,最簡便而且正確的做法,就是咬牙挺過去。

    努力能夠改變結果,甚至改變人生,是需要我們貫徹始終的信念。

    透過長期有意識的自我干預、控制,慢慢找回面對困難時候的勇氣與決心。

    慢慢找回你失落的人生。

    如果此時的你,還沒有變得膽怯、懶惰、不敢努力,那麼請牢記:

    前方縱然風雨兼程,縱然泥濘,你也要赤腳走過那些歲月,接住生活的悶拳。

    因為你本身就是光。

    最後,中島敦的《山月記》當中有這樣一段話:

    因為害怕自己並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為有幾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與瓦礫碌碌為伍,遂逐漸遠離世間,疏避人群,結果在內心不斷地用憤懣和羞怒飼育著自己懦弱的自尊心。世上每個人都是馴獸師,而那匹猛獸,就是每人各自的性情。對我而言,猛獸就是這自大的羞恥心了。老虎正是它。我折損自己,施苦妻兒,傷害朋友。末了,我就變成了這副與內心一致的模樣。如今想起來,我真是空費了自己那一點僅有的才能,徒然在口頭上賣弄著什麼“人生一事不為則太長,欲為一事則太短”的警句,可事實是,唯恐暴露才華不足的卑怯的畏懼,和厭惡鑽研刻苦的惰怠,就是我的全部了。但遠比我缺乏才華,可由於專念磨礪而成就堂堂詩家的,也頗不乏其人。成為老虎後的今天,我才總算看到了這一點。

    總結了一個大學系列答案:

    大學期間做過讓你覺得以後都不可能再做的事情?考上清華北大很難嗎?你的父親傳授過你什麼經驗,讓你收益終生?有哪些小時候不明白,長大了才懂的事情?90後的你們現在是什麼狀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OL唯一“窺屏式”打野,首波GANK成功率100%,堪稱MLXG廠長合體,他是天賦型選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