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泰和道安

    《道德經》第二十章,“絕學無憂”,是說在洞察知識背後的規律,參透天地自然乃至民心之道之後,人就會超脫塵世,無憂無慮,怡然自得,便如夢蝶莊生一般了。

    鯤鵬展翅 扶搖萬里

    【版本】

    楚簡本作“絶學亡憂”,帛書本作“絶學無憂”,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作“絶學無憂”。

    北冥有魚 其名曰鯤

    【釋義】

    “絕”:本義是指斷絲,這裡是指洞察、超越、跨越,即透過通常的學問和自然界萬事萬物,參透天地、自然以及人心之道。《史記•天官書》:“絕漢抵營室。注:《索隱》曰:‘絕,度也。’”《荀子勸學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注:絕,過也。”

    “學”:學問,知識。《說文》:“覺悟也。”《增韻》:“受教傳業曰學。”《詩周頌》:“日就月將,學有緝熙於光明。”《書說命》:“王人求多聞,時惟建學,學於古訓,乃有獲。”《禮學記》:“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

    “無”(無):沒有。無(無),是舞的初文,象執牛尾跳舞,本義是跳舞,後衍生為“沒有”。《玉篇》:“無,不有也。”《書•益稷》:“無若丹朱傲。”《書•洪範》:“無偏無黨。”《荀子•法行》:“無內人之疏而外人之親。”

    “亡”:象一把刀的刃被折斷了,成了無用的東西,引申為死亡、滅亡,後借為“無”,表示“沒有”、“不”等義。《正韻》:“同無。”《詩》:“何有何亡,黽勉求之。注:亡,謂貧也。”

    “憂”:憂愁,憂慮。本義為“憂愁”。象形字,金文中是人形,面左站立,舉手撓頭,一副發愁的樣子;古璽文中,上頁,代表頭部,下心,也是憂愁的樣子;古代有居喪之義,多指父母喪,如“憂毀”,是指因為居父母之喪悲傷過度而傷害了自己的身體。

    莊生一夢 身化為蝶

    【簡評】

    人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有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第一種境界,是人心的初始境界,此時人對於自然和社會的認識,尚屬粗淺,只看到表面現象,此時屬於愚昧無知之狀態,需要不斷地學習,學習的過程,便是“為學日益”,知識逐步增多。

    第二種境界,是人心的中級境界,經過對自然和社會學習之後,對具體事物的本質有了深入的認識,認識到具體事物背後的規律。比如,從科學和技術的角度來講,數字控制,不過是用高低電平(0和1)基於時間(t)的各種組合來實現對物理量的控制而已;數控機床,不過是用數字控制技術實現刀尖相對於工件表面的相對運動而已;機器人,不過是機械手爪末端相對於物體的相對運動而已。這樣,對具體事物的認識,就日益深化了。

    第三種境界,是人心的高階境界,透過對自然界萬事萬物的綜合分析和比較研究,天地萬物不過只是循道而行,社會民心也不過是循道而行,並沒有什麼值得奇怪的。動植物的生生滅滅,人生的生生死死,不過是自然之道罷了,盡人事、順天意,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根本遵循。懂得了這些,面對自然和社會的一切,知道這背後都是自然規律驅動之下的因緣際會而已,於是也就變得超然自得,不會再爭奪所謂的虛名物慾了。

    所以,“絕學無憂”,絕不是放棄對於知識的追求,而是在追求知識之後,洞察知識背後的奧妙,參透天地人心之道,進而超然塵世,無憂無慮了。能做到這一點的,除了大聖人老子之外,非嬉笑怒罵、笑傲江湖之中的夢蝶莊生莫屬了。莊生境界,仰為天人也。

    身當絕頂 心夢翔雲

  • 2 # 馬振廷1

    絕學無憂有多重意義,世上各行各業都有絕頂高手,養家餬口無憂慮。

    就是明道才能做個明白人無憂。

    另一種意義就不是俗人能用得上的了。絕捨去之意,從大道廢,絕仁,棄義,六親不和,絕孝慈,到廢掉禮。為什麼到深山裡呢,躲這些俗事。是為了入靜必須要做到的,就是修煉中高難的過程,很多人就敗在名利上面,耐不住寂寞,有點小功能就又步入紅塵使出來啦,功潰一念之間,半路還俗,姜,諸,袁,李,張,劉,王陽明之輩。滿足於名利雙收而收場。

    什麼時候能懂得,道德經和各類經文都是廢物時,放下書本就牾道了。老是在字裡鑽迷混陣那就等著死在陣裡吧。

  • 3 # 為自己的荒唐感到羞愧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實證佛家所說無學地。無學地也是無漏地。徹見自性,了悟無生。名絕學。學是覺悟,絕學是悟透了。遠離顛倒夢想,沒有恐怖。絕學就是到彼岸了。

  • 4 # 無名13044461

    多簡單呀!沒有可學之處就是無憂,因為萬般的理皆在心中,不是拋棄仁義道德之事。言盡語止,告訴太多,你也不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分手後傷心的總是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