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兒科周醫生

    很榮幸得到家長的提問,衛生兒科醫生,家長擔心的提問:給孩子按了足心會不會有問題?我的回答是:孩子的足心沒有什麼特殊的奧秘在其中,按了沒有大礙。在新生兒剛出生時,醫生為了讓孩子發出第一聲響亮的哭聲,還專門刺激足底——彈足底試驗,因為,孩子的足底反射非常敏感,所以,家長不要過於相信孩子“足底穴位”的“奧妙”。

    那麼孩子足底到底能不能碰呢?足底有什麼特殊嗎?今天,就給家長介紹一下。

    一、小嬰兒的足底發育有什麼特徵呢?

    1、足底骨未骨化、多軟骨、扁平足、O型腿:

    0~6個月嬰兒:在孩子從開始抬頭到可以不需支撐的坐立,均經歷了0~6個月的發育訓練,但腳上的骨骼大多是呈軟骨狀態,只有跟骨、距骨、股骨、第三楔骨有了骨化。由於胎兒期,在孕媽的子宮中寶寶是盤坐著的,所以出生後一段時間,孩子的腿會呈現生理性彎曲——O型腿,而此時的足弓沒有形成。

    新生兒的腳底一開始胖嘟嘟、肉呼呼,腳底是平坦的,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家長無需擔心。因為,此時的新生寶寶的足弓是沒發育的,足部現有的韌帶無法有力支撐起整個足弓,因此足底會扁平。

    隨著年(月)齡增長,韌帶變的越來越緊,2歲之前90%的孩子會是扁平足,到3歲左右,孩子腳會慢慢變成明顯的足弓足了。孩子的足弓常常在4~6歲就完全形成。此時如果寶寶的腳底還是扁平的,那就有可能是真正的扁平足了,需要進行專業檢查確認,並且採取一些科學的矯正方法。

    2、嬰兒時期的足底是孩子神經系統重要反射區

    根據解剖學,孩子的足底是所有身體器官的反射區,所謂,反射區就是神經反射最敏感的區域。透過刺激反射區,能夠了解孩子神經系統發育、生理及病理。新生兒足底反射有:足底抓握反射、踏步反射和巴並斯基徵反射。

    這裡,由於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其手掌、手臂、腿部、口腔等在遇到外界刺激時,會做出許多無意識的反射運動,一旦孩子發育成熟,孩子做任何活動都會是有意識的控制行為,那麼這些反射就會漸漸消失。

    足底抓握反射:我們用手輕觸孩子足底,腳趾會自然的向下向內收,似腳趾抓握。當此反射消失,孩子就可以站立和行走。

    踏步反射:當孩子腳放在平面時,有欲邁出腳步或跳舞的動作,這是孩子欲開步行走的基礎。

    巴彬斯基徵:(又稱錐體束徵)嬰兒出生一段時間自然的腳趾撐開,一般2歲以後就消失了。

    溫馨小貼士:孩子的足底從生理解剖學解釋,有生理性的扁平足、O型腿和三個足底反射區。家長只要知道什麼時候存在是正常的,什麼時候消失就明白,孩子足底就這些“機關”,至於中醫“穴位”學說,我們就不復述了。

    二、新生嬰兒腳發紫是怎麼回事?

    生理性:實際上是許多的剛出生的寶寶會時不時出現的現象,由於剛出生不久,寶寶腳底脂肪少、末梢迴圈不足,如果不給孩子較好的保暖,腳底變紫色是一種生理現象。

    心臟疾病:如果,嬰兒有先天性心臟病,靜脈流回受阻,會出現足底變紫,當然,這要結合其他體徵綜合分析,比如:出生以後餵養困難、反覆嗆奶、溢乳、營養不良,肺部感染等,這畢竟是極少數,家長在例行體檢的時候,醫生多會檢查到。

    三、孩子不穿鞋有什麼道理?

    現在科學育兒提倡孩子在嬰兒期不穿鞋,為什麼?因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孩子的腳底是反射敏感區,穿鞋等於阻斷了反射區的敏感性。反之,如果光腳,有利於孩子接受外界的刺激和運動的協調性。光腳可以增強體質。

    光腳時,孩子腳底直接接觸一些地面,能夠感受到溫度的變化、軟硬度刺激,對孩子神經系統發育有好處。另外,光腳利於孩子的平衡能力,增加足底刺激後,孩子喜歡用腳感知世界,越發的孩子的運動協調性越強。同時,經常光腳的孩子,抵抗力會增強,因為這樣孩子會適應外界溫度變化,不會因為光腳而所謂的“受涼、感冒”。

    綜上所述:孩子的足底是神經反射敏感區,雖然,早期足骨未發育好,足弓未形成,但是,為了孩子正常生理發育,適當的足底刺激是有益的,及可以增加反射敏感性,同時還可以強身健體,所以,規範的按摩是不應該出現問題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0字句子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