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咬的可能性不大,你描述並不細緻,所以我也不好判斷,但肯定是下列四種病之一,你也可以補充一下詳細情況,我幫你判斷。
1.出血性腐敗病——又稱赤皮病、赤皮瘟。
[病原體] 為熒光極毛桿菌,屬革蘭氏陰性菌。
[症狀] 為體表區域性或大部分出血發炎,鱗片脫落,特別是魚體兩側和腹部最明顯,背鰭或全部鰭的基部充血,鰭條末端腐爛,常爛去一段,鰭條間的組織也被破壞,呈破爛的紙扇狀(又稱蛀鰭);有時病魚的上下顎和鰓蓋部分充血,現塊狀紅斑,有時也充血發炎。在鱗片脫落處和鰭條腐爛處往往長有水黴。此病流行區域比較廣,且終年可見,常與爛鰓、出血症併發。當魚體受傷時,致病菌乘機侵入魚體,容易發生此病。當冬季水溫極低時,魚體面板也會因凍傷而發生此病。
[治療方法] 可用1%食鹽水,或百萬分之五(5ppm)的呋喃唑酮,或百萬分之二(2ppm)的高錳酸鉀,或百萬分之二(2ppm)的漂白粉浸浴。
2.豎鱗病——又稱立鱗病、松鱗病、松皮病等。
[病原體] 為一種與水型點狀極毛桿菌類似的細菌。
[症狀] 病魚表現的症狀特點是體表粗糙,多數在尾部部分鱗片像松球似地向外張開,而鱗片基部的鱗囊水腫,它的內部積聚著半透明或含有血的滲出液,以致鱗片豎起。在鱗片上稍加壓力,含有液狀物從鱗囊噴射出來,鱗片也隨之脫落,有時伴有鰭基和面板表面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脹等症狀。病魚遊動遲鈍,呼吸困難,身體側轉,腹部向上,2~3天后即死亡。當水質不清潔,光照不足,水中缺氧,飼養水溫過高,以及當魚體鱗片被劃破等情況下易患此病。金魚、錦鯉常患此病,每年春季較流行,在熱帶觀賞魚中,攀鱸科、鬥魚科和鱂魚科等泡沫卵生魚類常患此病。此病難以治癒,即使治癒後,色彩、光澤、體態都不如以前好看。
[治療方法] 可將病魚浸入濃度為五萬分之一單位的四環素溶液中洗浴1小時;還可用2%的氯化鈉溶液與3%碳酸氫鈉溶液混合洗浴10分鐘;或用氯黴素溶液,或呋喃西林粉加痢特靈溶液,或慶大黴素溶液浸洗,還可用上述藥液的1%稀釋成低劑量潑灑,堅持數日均可見效。
3.癤瘡病
[病原體] 為癤瘡型點狀產氣單孢桿菌,屬革蘭氏陰性菌。菌體短桿狀,兩端圓形,大小為(0.5~0.6)微米×(1.0~1.4)微米,單個或兩個相連,極端單鞭毛,無莢膜,無芽孢。瓊脂菌落呈圓形,直徑2~3毫米,灰白色,半透明,最適培育溫度25~30℃。
[流行與危害]由於病灶在魚體背鰭基部兩側,以及癤瘡僅在面板區域性小範圍內充血發紅,而且病灶向外突出形成癤瘡,所以不易形成流行病。因此,無明顯的流行季節,一年四季都有發生。主要危害鯉、草、青等魚。
[症狀] 此病又稱瘤痢病,病灶部位不定,通常在魚體背鰭基部兩側,皮下肌肉組織出現1個或幾個紅腫的隆起,形似膿瘡,用手觸控,有柔軟浮腫的感覺。隨著病情的發展,肌肉組織呈現出血、體液滲出,繼而壞死、潰瘍。由於患部在背鰭基部兩側,故導致病魚鰭基部充血,鰭條散開,病情嚴重時,腸道也有充血發炎症狀。
一般可根據症狀診斷。當癤瘡部位尚未潰爛時,切開癤瘡,明顯可見肌肉潰瘍,有膿血狀的液體。塗片檢查時,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大量的細菌和白血球。
[防治方法]
(1)預防
①在扦捕、運輸、放養等操作過程中,勿使魚體受傷。
②藥物消毒,用2克/立方米水體呋喃唑酮藥浴魚體30分鐘,可消毒受傷部位,防止細菌感染。
(2)治療 (內服與外用)
①內服磺胺類藥物,混合飼餵,連用5天;
②內服呋喃唑硐,每天1次,混合飼餵,連用20天。
④內服氟哌酸,拌入飼料投餵,每天1次,連用3天為1個療程。
①預防此病應保持水質清潔,防止魚外傷。
②待膿瘡成熟後開刀排膿,再用呋喃西林水沖洗乾淨,塗呋喃西林乾粉或抗生素粉劑均可收到較佳效果。嚴重者立即淘汰,發現身上有鼓皰者撈出單獨治療。
4.列印病——又稱腐皮病。
[病原體] 為點狀產氣單胞菌的點狀亞種,屬革蘭氏陰性菌。
[症狀] 病魚通常在肛門附近的兩側或尾柄部位(極少數在身體前部)、面板、肌肉開始發炎,出現紅斑,有時似膿皰狀。隨著病情發展,該部位的鱗片脫落,肌肉逐漸腐爛,形成邊緣充血發紅、呈圓形或橢圓形病灶,好象打上一個紅色印記,故稱之為列印病。病魚身體瘦弱,游泳遲鈍;發病嚴重時,可陸續出現死亡。當水質不清潔或魚體受損傷時,常會感染此病。沒有明顯的流行季節。
[治療方法] 可參照其他由革蘭氏陰性桿菌引發的魚病的治療方法。
互相咬的可能性不大,你描述並不細緻,所以我也不好判斷,但肯定是下列四種病之一,你也可以補充一下詳細情況,我幫你判斷。
1.出血性腐敗病——又稱赤皮病、赤皮瘟。
[病原體] 為熒光極毛桿菌,屬革蘭氏陰性菌。
[症狀] 為體表區域性或大部分出血發炎,鱗片脫落,特別是魚體兩側和腹部最明顯,背鰭或全部鰭的基部充血,鰭條末端腐爛,常爛去一段,鰭條間的組織也被破壞,呈破爛的紙扇狀(又稱蛀鰭);有時病魚的上下顎和鰓蓋部分充血,現塊狀紅斑,有時也充血發炎。在鱗片脫落處和鰭條腐爛處往往長有水黴。此病流行區域比較廣,且終年可見,常與爛鰓、出血症併發。當魚體受傷時,致病菌乘機侵入魚體,容易發生此病。當冬季水溫極低時,魚體面板也會因凍傷而發生此病。
[治療方法] 可用1%食鹽水,或百萬分之五(5ppm)的呋喃唑酮,或百萬分之二(2ppm)的高錳酸鉀,或百萬分之二(2ppm)的漂白粉浸浴。
2.豎鱗病——又稱立鱗病、松鱗病、松皮病等。
[病原體] 為一種與水型點狀極毛桿菌類似的細菌。
[症狀] 病魚表現的症狀特點是體表粗糙,多數在尾部部分鱗片像松球似地向外張開,而鱗片基部的鱗囊水腫,它的內部積聚著半透明或含有血的滲出液,以致鱗片豎起。在鱗片上稍加壓力,含有液狀物從鱗囊噴射出來,鱗片也隨之脫落,有時伴有鰭基和面板表面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脹等症狀。病魚遊動遲鈍,呼吸困難,身體側轉,腹部向上,2~3天后即死亡。當水質不清潔,光照不足,水中缺氧,飼養水溫過高,以及當魚體鱗片被劃破等情況下易患此病。金魚、錦鯉常患此病,每年春季較流行,在熱帶觀賞魚中,攀鱸科、鬥魚科和鱂魚科等泡沫卵生魚類常患此病。此病難以治癒,即使治癒後,色彩、光澤、體態都不如以前好看。
[治療方法] 可將病魚浸入濃度為五萬分之一單位的四環素溶液中洗浴1小時;還可用2%的氯化鈉溶液與3%碳酸氫鈉溶液混合洗浴10分鐘;或用氯黴素溶液,或呋喃西林粉加痢特靈溶液,或慶大黴素溶液浸洗,還可用上述藥液的1%稀釋成低劑量潑灑,堅持數日均可見效。
3.癤瘡病
[病原體] 為癤瘡型點狀產氣單孢桿菌,屬革蘭氏陰性菌。菌體短桿狀,兩端圓形,大小為(0.5~0.6)微米×(1.0~1.4)微米,單個或兩個相連,極端單鞭毛,無莢膜,無芽孢。瓊脂菌落呈圓形,直徑2~3毫米,灰白色,半透明,最適培育溫度25~30℃。
[流行與危害]由於病灶在魚體背鰭基部兩側,以及癤瘡僅在面板區域性小範圍內充血發紅,而且病灶向外突出形成癤瘡,所以不易形成流行病。因此,無明顯的流行季節,一年四季都有發生。主要危害鯉、草、青等魚。
[症狀] 此病又稱瘤痢病,病灶部位不定,通常在魚體背鰭基部兩側,皮下肌肉組織出現1個或幾個紅腫的隆起,形似膿瘡,用手觸控,有柔軟浮腫的感覺。隨著病情的發展,肌肉組織呈現出血、體液滲出,繼而壞死、潰瘍。由於患部在背鰭基部兩側,故導致病魚鰭基部充血,鰭條散開,病情嚴重時,腸道也有充血發炎症狀。
一般可根據症狀診斷。當癤瘡部位尚未潰爛時,切開癤瘡,明顯可見肌肉潰瘍,有膿血狀的液體。塗片檢查時,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大量的細菌和白血球。
[防治方法]
(1)預防
①在扦捕、運輸、放養等操作過程中,勿使魚體受傷。
②藥物消毒,用2克/立方米水體呋喃唑酮藥浴魚體30分鐘,可消毒受傷部位,防止細菌感染。
(2)治療 (內服與外用)
①內服磺胺類藥物,混合飼餵,連用5天;
②內服呋喃唑硐,每天1次,混合飼餵,連用20天。
④內服氟哌酸,拌入飼料投餵,每天1次,連用3天為1個療程。
①預防此病應保持水質清潔,防止魚外傷。
②待膿瘡成熟後開刀排膿,再用呋喃西林水沖洗乾淨,塗呋喃西林乾粉或抗生素粉劑均可收到較佳效果。嚴重者立即淘汰,發現身上有鼓皰者撈出單獨治療。
4.列印病——又稱腐皮病。
[病原體] 為點狀產氣單胞菌的點狀亞種,屬革蘭氏陰性菌。
[症狀] 病魚通常在肛門附近的兩側或尾柄部位(極少數在身體前部)、面板、肌肉開始發炎,出現紅斑,有時似膿皰狀。隨著病情發展,該部位的鱗片脫落,肌肉逐漸腐爛,形成邊緣充血發紅、呈圓形或橢圓形病灶,好象打上一個紅色印記,故稱之為列印病。病魚身體瘦弱,游泳遲鈍;發病嚴重時,可陸續出現死亡。當水質不清潔或魚體受損傷時,常會感染此病。沒有明顯的流行季節。
[治療方法] 可參照其他由革蘭氏陰性桿菌引發的魚病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