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金3347161680943

    按迷信說法,殃是死人悶在心裡的最後一道活氣,是人的精魂的所在,這道氣透過屍身散發出去就會化為陰風,稱之為陰魂

  • 2 # 一分鐘看完一部電影

    按迷信說法,殃是死人悶在心裡的最後一道活氣,是人的精魂的所在,這道氣透過屍身散發出去就會化為陰風,稱之為陰魂。人死後第七天稱之為頭七,是死人出殃的日子。如果殃沒有出來,就叫“陰魂不散”。  “ 出殃”也叫“回煞”或“回殃”。據說“閻王爺”把死者靈魂用麻繩或鐵鏈綁鎖,指派小鬼押上回家謝灶,也是死者靈魂最後一次返家“告別”,因而“殃”就是鬼,誰碰上誰就要“遭殃”。  

    1. 陝西某些地區出“殃”說法  陝西省某些區域,人死後“出殃”,確定了防止外人碰上了“殃”,白天在.家門口插上紙製白旗;晚上掛起白紙燈籠,好讓人們望而避之。對著“出殃”的方向若有人家,就要告知他們防避。辦法是在院子裡掛上一塊紅布或一張面籮就可以安然無事。  人們還想象地說“殃”回家後很不想離開,到處遊著,在小鬼的催逼下拜謝過灶君,離地三尺走出大門,朝著要出的方向飄然升高而去。所以“出殃”時,有的人在灶前撒上灰,察看灰上面的“痕跡”是麻繩,還是.鐵.鏈,如果是麻繩就認為死者靈魂罪孽深重;如果是鐵鏈就認為死者靈魂已得到“閻王爺”的寬恕。  據說“殃”十分厲害,人碰見人死,獸碰見獸亡,碰到樹上枝枯葉焦。人們常對萎靡不振的人說:“你蔫哩枯楚像‘殃’把魂打了一樣。”因此,“出殃”的時辰(兩小時)過後,人也不能直接回家。要先在崖上或牆外往院裡丟進條水擔,發出“嘔啷”聲,或敲打銅器,驚走全部“餘殃”。否則,“殃”出不全,造.成“囚殃”,家裡就不得安寧。有些地方“出殃”後,在各房間噴酒或醋,有利於消毒殺菌,除濁氣,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  在三秦大地,人死後幾日內,靈魂會在某個夜晚回家探望,與畜、庭院、樹木等作別!之後永別人世,轉入輪迴。此謂之“出殃”。靈堂前供奉西鳳酒,亡魂生前睡過的炕上,灑上炕灰。次日,孝子進得門來,查驗杯中酒,目視炕上灰。酒過半,亡魂屬相是什麼,灰上已是什麼的足跡。孝子忙跪拜,點香,與先人永別!一旁孩童駭然,以為不可信。但未來,孩童亦如此。  

    2. 山東沂蒙山區出“殃”說法  山東沂蒙山某些地區的出殃是在人死前,與陝西人的人死後出殃有所不同。如莒縣、沂水縣等地。這些地區,是要在人死後,找到陰陽先生,查出已死之人是什麼時間出殃,什麼時間上墳,家人再推出這兩天已死之人有什麼怪異行為,那便是出殃前兆。一般認為,臨死之人,魂魄被“殃”勾走,臨走時,向家人道別,要死之人不同於自己以往的性格,與常人有異。有的人,活著時,人很老實,出殃時心神不寧,上竄下跳。有的人活著時,脾氣暴躁,出殃時,卻是規規距距和人講話做事。這一般都是要死之人,在死後家人回想起來感覺到的。所以,這些地區,有一種罵人的話,說一個人與自己以往性格有異,或是小孩子調皮搗蛋不聽話時,都會罵出:你出殃啊!但一般不會罵自家小孩或家人。  

    3. 天津地區的出“殃”說法  天津地區出“殃”,可以參考天下霸唱寫的《殃神》一書。  殃榜又叫“殃紙”,當今說到殃榜或殃紙,不僅沒人見過,連聽過的人怕是也不多。很早以前,有一種專門給死人寫殃榜的陰陽先生,一般是道門兒中人來做,清朝末年還有吃這碗飯的。過去“會、門、道”多,江湖上的“幫會、門派、宗教”合稱“會門道”。老天津衛人不說入會、入教,也不說信教、信理,習慣說成“在教、在理兒、在道門兒”,在理兒是指入了理教白衣道。而在道門兒的人,大多指火居道或天師道,殃紙通常由他們來批寫。  如今說批殃榜,人們都認為全是迷信,也失傳很多年了,過去相信這些的可是大有人在。咱們先說說什麼是殃紙。殃是遭殃的殃,說白了就是倒黴走背字兒的意思,出自《易經》。《易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傳說在人死之後,死屍中會有一口怨氣,這股子怨氣為“殃”,必須等到怨氣出去方可入土為安,說行話謂之“出殃”。至於死後幾天出殃,這就因人而異了,有三天或五天的,也有七天或八天的。活人忌諱讓死者的怨煞之氣衝撞,輕者倒黴,重者喪命。在舊社會,凡是出殯的人家,都必須掏錢請陰陽先生批寫“殃榜”。這個“殃榜”並不是頂個腦袋的先生都可以寫,也得官府認可才行。陰陽先生在殃紙上寫明此人是在什麼時辰,怎麼死的,何時何日出殃,哪年哪月下葬,立字為據,相當於一紙“死亡證明”。陰陽不批者,即為死因不明,必須報官。  那時候抬棺材出城入土,都會經過城門,各個城門皆有軍卒把守,盤查活人也盤查死人。你拿不出殃榜,就別想抬棺出城。比方說“殃榜”上寫明是溺水身亡,可開啟棺材一看是讓刀給捅死的,兩下核對不上。那這可不得了,誰寫的“殃榜”,誰就跟著吃人命官司。可見批寫殃榜這一行當,自有官法上的用途,不只是迷信風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唐印攤大餅了怎麼養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