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我是阿嘛

    引經藥一般解釋為“引諸藥直達病所”, 即將不歸該經的藥物接引到該經病所的藥物。歷代醫家論述的引經藥物甚多,根據其引使的範圍和性質可分為三類:十二經引經藥、病證引經藥、區域性、穴位引經藥。其應用在內科雜症中較少,而在外感病和外傷科病中較多。各類引經藥又有各自特點。

    十二經引經藥

    此類藥為臨床所常用,多為治療外感六經病症各方的主藥,如桂枝、白芍、細辛、黃連、石膏、知母等,都是六經辨證中六經主方的主藥。其它如羌活、獨活、蔥白、川芎、青皮等,也是金、元以來醫家治療外感表證常用方劑中的主藥。這些引經藥既有引藥入經之效,又能在方中發揮其主要治療作用。但在內科雜病中應用這些藥物時,多為引經報使之用。

    病證引經藥

    這類藥物大多分散記載於本草、醫方中,多為臨床經驗總結。多數病證引經藥是對某些病證或某些處方具有特殊作用藥物。有些是對某些病證有明顯療效,有些是可增強或擴大某一方劑的作用。這類藥物雖然號稱引經藥,但實際上與臨床辨證論治中隨證加減藥是相似的。由於此類藥是從臨床中總結出來的,因而比十二經引經藥針對性更強、實用性更大。

    區域性、穴位引經藥

    其應用多見於外科與傷科病證中,如, “十三味總方”、“少林秘傳內外損傷主方”等都是傷科常用方。這些方劑總結的一些區域性、穴位引經藥受到了臨床醫家的重視。

    一般認為引經藥就只起“引經報使”的作用,其實不然,很多引經藥都可作為方劑中的主藥,既是君藥,也是使藥。

    引經藥不像歸經理論那樣被人重視。因此不是所有的病證和方劑都用引經藥,故引經藥的臨床應用有待深入研究。

    ==

    十二經補瀉溫涼引經藥歌

    心經 問君何藥補心經,遠志山藥共麥冬,棗仁當歸天竺黃,六味何來大有功。

    玄參苦,黃連涼,木香貝母瀉心強;涼心竹葉犀牛角,硃砂連翹並牛黃。

    溫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細辛獨活湯。

    肝經 滋補肝經棗仁巧,薏苡木瓜與貢膠;瀉肝柴胡並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黃連,龍膽草,車前甘菊涼肝表;溫肝木香吳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經 補脾人參綿黃耆,扁豆白朮共陳皮,蓮子山藥白茯苓,芡實蒼朮甘草宜。

    瀉脾藥,用枳實,石膏大黃青皮奇。溫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涼脾藥;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經 補肺山藥共麥冬,紫菀烏梅與參苓,阿膠百部五味子,棉州黃耆更湊靈。

    紫蘇子,與防風,澤瀉葶藶瀉肺經,更有枳殼桑白皮,六味瀉肺一般同。

    溫肺木香冬花尋,生薑乾姜白蔻仁;涼肺黃芩與貝母,人溺山梔沙玄參。

    馬兜鈴,瓜蔞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與升麻,連須蔥白用幾根。

    腎經 補腎山藥甘枸杞,螵蛸龜板與牡蠣,杜仲鎖陽巨勝子,山萸蓯蓉共巴戟,

    龍虎骨,懷牛膝,五味菟絲與芡實,再加一味懷熟地,共補腎經十八味。

    瀉腎不必多求方,知母澤瀉兩相當。溫腎肉桂並附子,鹿茸故紙海沈香,

    亦溫腎,膃肭臍;涼腎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獨活肉桂奇。

    胃經 補胃需用蒼白朮,半夏扁豆綿黃耆,芡實蓮肉共百合,山藥還加廣陳皮。

    瀉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實,更添芒硝與大黃,多加石膏謝更急。

    溫胃木丁與藿香,益智吳萸與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乾姜。

    涼胃葛根條黃芩,滑石黃連玄花粉,知母連翹石膏斛,梔子升麻竹茹尋,

    十三味藥涼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藥。

    膽經 補膽龍膽與木通;柴胡青皮瀉膽經。溫用陳皮製半夏,更加生薑與川芎。

    涼用竹茹與黃連;引用盡皆同肝經。

    大腸經 問君大腸何藥補?左旋牡蠣白龍骨,桔梗米殼訶子皮,山藥肉蔻並蓮肉。

    川大黃,南檳榔,枳殼石斛瀉大腸,再加芒硝桃麻仁,蔥白三寸瀉更強。

    乾姜肉桂吳茱萸,三者同時能溫腸,引藥盡皆同胃經;槐花條芩涼大腸。

    小腸經 小腸石斛牡蠣補;瀉用木通共紫蘇,連須蔥白荔枝核,同為瀉劑君知否。

    小腸要求溫, 大小茴香烏藥根;涼用黃芩天花粉;引用羌活與高本。

    膀胱經 橘核菖蒲補膀胱,益智續斷龍骨良;瀉用芒硝車前子,澤瀉滑石石葦幫。

    溫用烏藥並茴香;涼用黃柏生地黃,甘草梢,亦屬涼;引用盡皆同小腸。

    三焦經 滋補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與黃耆;瀉用梔子並澤瀉;溫用姜附頗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涼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別,藥與肝膽無差異。

    心包經 地黃一味補包絡;瀉用烏藥並枳殼;溫肉桂;涼梔子;柴芎青皮是引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word放不下一張整圖怎麼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