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痰的小罐 你可以把痰吐到裡面 “痰盂” 俗稱:痰筒 “痰盂”是宮廷的稱呼,還有“手盂”“口盂”。 有許多從前常見的東西,現在難得一見,痰盂即是其中之一。也許是我所見不廣,似乎 別國現在已無此種器皿。這一項中國固有文物,於今也式微了。 記得小時候,家裡每間房屋至少要有痰盂一具。尤其是,兩把太師椅中間夾著一個小茶 幾,幾前必有一個痰盂。其形狀大抵頗似故宮博物院所藏宋瓷汝窯青奉華尊。分三個階段, 上段是敞開的撇口,中段是容痰的腹部,圓圓凸凸的,下段是支座。大小不一,頂大的痰盂 高達二尺,腹部直徑在一尺開外,小一點的西瓜都可以放進去。也有兩層的,腹部著地,沒 有支座。更簡陋的是淺淺的一個盆子就地擦,上面加一箇中間陷帶孔的蓋子。瓷的當然最 好,一般用的是搪瓷貨。每天早晨清理房屋,倒痰盂是第一樁事。因為其中不僅有痰,舉凡 菸蒂、茶根、漱口水、果皮、瓜子皮、紙屑,都相容幷蓄,甚至有時也權充老幼咸宜的衛生 裝置。痰盂是比較小型的垃圾桶,每屋一具,多方便!有人還嫌不夠方便,另備一種可以捧 的小型痰盂,考究的是景泰藍制的,普及的是錫制的,圓腹平底而細頸撇口,放在枕邊座 右,無傾覆之虞,‘有隨侍之效。 我們華人的體格好像是異於洋人,痰特多。洋人不 是不吐痰,因為洋人也有氣管與支氣管,其中黏膜也難免有分泌物,其名亦為痰,他們有了 痰之後也會吐了出來,難道都咳到了口中再從食管裡咽下去?不過他們沒有普設的痰盂,痰 無處吐。他們覺得明目張膽的吐在地上不太妥當,於是大都利用手帕,大概是誰也不願洗那 樣的手帕,於是又改換用了就丟的紙巾,那紙巾用過之後又如何處理,是塞進菸灰缸裡還是 放進衣袋歸遺細君,那就各隨各便了。 記得老舍有一短篇小說《火車》,好像是提到坐頭等車的客人往往有一種驚人的態勢, 進得頭等車廂就能“吭”的一聲把一口黏痰從氣管裡咳到喉頭,然後“咔”的一聲把那口痰 送到嘴裡,再“啐”的一聲把那口痰直吐在地毯上。“吭咔啐”這一筆確是寫實,憑想像是 不容易編造出來的。地毯上不是沒有痰盂,但要視若無睹,才顯出氣派。我曾親眼看見過一 對夫婦赴宴,飯後在客廳落座,這位先生大概是溼熱風寒不得其正,一口大痰湧上喉來,咔 的一聲含在嘴裡,左顧右盼,想要找一個痰盂而不可得,儼然是一副內急的樣子,又缺乏老 舍所描寫的頭等火車客人那樣的灑脫,真是狼狽之極。忽的他福至心靈,走到他夫人面前, 取過她的圓罐形的小提包,開啟之後,啐的一聲把一口濃痰不偏不倚的吐在小提包裡,然後 把皮包照舊關好,揚長而去。這件事以後有無下文,不得而知。當時在座的人都面面相覷, 他夫人臉上則一塊紅一塊紫。其實這件事也還不算太不衛生。我記不得是哪一部筆記,記載 著一位最會歌功頌德而且善體人意的宦官內侍,聽得聖上一聲咳嗽,趕快一個箭步竄到御 前,跪下來仰頭張嘴,恭候聖上御痰啐在他的口裡,時人稱為肉痰盂。 明朝醫學家張介賓作《景嶽全書》,對於痰頗有妙論。“痰,即人之津液,無非水谷之 所化。此痰亦既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屬也。但化得其正,則形體強榮衛充。而痰涎本皆血 氣,若化失其正,則臟腑病,津液散,而血氣即成痰涎,此亦猶亂世之盜賊,何孰非治世之 良民?但盜賊之興,必由國運之病,而痰涎之作,必由元氣之病。……蓋痰涎之化,本因水 谷,使果脾強胃健如少壯者流,則隨食隨化,皆成血氣,焉得留而為痰?惟其不能盡化,而 十留一二,則一二為痰矣,十留三四,則三四為痰矣,甚至留其七八,則但見血氣日消,而 痰涎日多矣。”這一段話說得很動聽,只是“血氣”、“元氣”等語稍為玄妙一些。華人多 痰,原來是元氣不足。昔人詠雪有句:“一夜北風寒,天公大吐痰,旭日東方起,一服化痰 丸。”這位詩人可謂能究天人之際了。 化痰丸有無功效,吾不得而知,惟隨地吐痰罰金六百之禁令迄未生效,則是盡人皆知之 事。多少人多少人好像是仍患有痰迷心竅之症。在緬懷痰盂時代已成過去之際,前幾年忽然 看到一張照片,眼睛為之一亮。那是美國總統尼克遜訪問大陸那一年在居仁堂被召見時的一 張官式留影,主客二人,一個腆著肚子半僵挺半癱瘓在沙發上,一個脅肩縮頸坐在沙發的邊 沿,二人中間赫然矗立著一具相當壯觀的痰盂!痰盂未被列入舊物之列而被破除,真可說是 異數了。邪派首腦楊奸的兵器。痰盂像一個巨大的磁場,能把對手縮形吸入其中,江湖中人聞之色變,有詩為證:“痰盂一出,誰敢不從,號令天下,莫能爭鋒。”在一些新派武俠小說中,許多日常生活用具皆可成為利器。如在古龍《絕不低頭》中,鑰匙便是黑社會中極厲害的暗器,鑰匙代表著黑社會中人人眼紅的財富。溫瑞安在1989年末的新作中稱霸的兵器,當別具深意。(見溫瑞安《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裝痰的小罐 你可以把痰吐到裡面 “痰盂” 俗稱:痰筒 “痰盂”是宮廷的稱呼,還有“手盂”“口盂”。 有許多從前常見的東西,現在難得一見,痰盂即是其中之一。也許是我所見不廣,似乎 別國現在已無此種器皿。這一項中國固有文物,於今也式微了。 記得小時候,家裡每間房屋至少要有痰盂一具。尤其是,兩把太師椅中間夾著一個小茶 幾,幾前必有一個痰盂。其形狀大抵頗似故宮博物院所藏宋瓷汝窯青奉華尊。分三個階段, 上段是敞開的撇口,中段是容痰的腹部,圓圓凸凸的,下段是支座。大小不一,頂大的痰盂 高達二尺,腹部直徑在一尺開外,小一點的西瓜都可以放進去。也有兩層的,腹部著地,沒 有支座。更簡陋的是淺淺的一個盆子就地擦,上面加一箇中間陷帶孔的蓋子。瓷的當然最 好,一般用的是搪瓷貨。每天早晨清理房屋,倒痰盂是第一樁事。因為其中不僅有痰,舉凡 菸蒂、茶根、漱口水、果皮、瓜子皮、紙屑,都相容幷蓄,甚至有時也權充老幼咸宜的衛生 裝置。痰盂是比較小型的垃圾桶,每屋一具,多方便!有人還嫌不夠方便,另備一種可以捧 的小型痰盂,考究的是景泰藍制的,普及的是錫制的,圓腹平底而細頸撇口,放在枕邊座 右,無傾覆之虞,‘有隨侍之效。 我們華人的體格好像是異於洋人,痰特多。洋人不 是不吐痰,因為洋人也有氣管與支氣管,其中黏膜也難免有分泌物,其名亦為痰,他們有了 痰之後也會吐了出來,難道都咳到了口中再從食管裡咽下去?不過他們沒有普設的痰盂,痰 無處吐。他們覺得明目張膽的吐在地上不太妥當,於是大都利用手帕,大概是誰也不願洗那 樣的手帕,於是又改換用了就丟的紙巾,那紙巾用過之後又如何處理,是塞進菸灰缸裡還是 放進衣袋歸遺細君,那就各隨各便了。 記得老舍有一短篇小說《火車》,好像是提到坐頭等車的客人往往有一種驚人的態勢, 進得頭等車廂就能“吭”的一聲把一口黏痰從氣管裡咳到喉頭,然後“咔”的一聲把那口痰 送到嘴裡,再“啐”的一聲把那口痰直吐在地毯上。“吭咔啐”這一筆確是寫實,憑想像是 不容易編造出來的。地毯上不是沒有痰盂,但要視若無睹,才顯出氣派。我曾親眼看見過一 對夫婦赴宴,飯後在客廳落座,這位先生大概是溼熱風寒不得其正,一口大痰湧上喉來,咔 的一聲含在嘴裡,左顧右盼,想要找一個痰盂而不可得,儼然是一副內急的樣子,又缺乏老 舍所描寫的頭等火車客人那樣的灑脫,真是狼狽之極。忽的他福至心靈,走到他夫人面前, 取過她的圓罐形的小提包,開啟之後,啐的一聲把一口濃痰不偏不倚的吐在小提包裡,然後 把皮包照舊關好,揚長而去。這件事以後有無下文,不得而知。當時在座的人都面面相覷, 他夫人臉上則一塊紅一塊紫。其實這件事也還不算太不衛生。我記不得是哪一部筆記,記載 著一位最會歌功頌德而且善體人意的宦官內侍,聽得聖上一聲咳嗽,趕快一個箭步竄到御 前,跪下來仰頭張嘴,恭候聖上御痰啐在他的口裡,時人稱為肉痰盂。 明朝醫學家張介賓作《景嶽全書》,對於痰頗有妙論。“痰,即人之津液,無非水谷之 所化。此痰亦既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屬也。但化得其正,則形體強榮衛充。而痰涎本皆血 氣,若化失其正,則臟腑病,津液散,而血氣即成痰涎,此亦猶亂世之盜賊,何孰非治世之 良民?但盜賊之興,必由國運之病,而痰涎之作,必由元氣之病。……蓋痰涎之化,本因水 谷,使果脾強胃健如少壯者流,則隨食隨化,皆成血氣,焉得留而為痰?惟其不能盡化,而 十留一二,則一二為痰矣,十留三四,則三四為痰矣,甚至留其七八,則但見血氣日消,而 痰涎日多矣。”這一段話說得很動聽,只是“血氣”、“元氣”等語稍為玄妙一些。華人多 痰,原來是元氣不足。昔人詠雪有句:“一夜北風寒,天公大吐痰,旭日東方起,一服化痰 丸。”這位詩人可謂能究天人之際了。 化痰丸有無功效,吾不得而知,惟隨地吐痰罰金六百之禁令迄未生效,則是盡人皆知之 事。多少人多少人好像是仍患有痰迷心竅之症。在緬懷痰盂時代已成過去之際,前幾年忽然 看到一張照片,眼睛為之一亮。那是美國總統尼克遜訪問大陸那一年在居仁堂被召見時的一 張官式留影,主客二人,一個腆著肚子半僵挺半癱瘓在沙發上,一個脅肩縮頸坐在沙發的邊 沿,二人中間赫然矗立著一具相當壯觀的痰盂!痰盂未被列入舊物之列而被破除,真可說是 異數了。邪派首腦楊奸的兵器。痰盂像一個巨大的磁場,能把對手縮形吸入其中,江湖中人聞之色變,有詩為證:“痰盂一出,誰敢不從,號令天下,莫能爭鋒。”在一些新派武俠小說中,許多日常生活用具皆可成為利器。如在古龍《絕不低頭》中,鑰匙便是黑社會中極厲害的暗器,鑰匙代表著黑社會中人人眼紅的財富。溫瑞安在1989年末的新作中稱霸的兵器,當別具深意。(見溫瑞安《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